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6/17
可見世界僅僅是理想世界的影子,只有當我們的靈魂能夠從可見世界的洞穴中上升到絕對真實的理想世界時,我們才能夠看到善的理想。 《複製邪惡》生動的描述了,如果邪惡假藉著正義之名,利用了生物複製,以及網路世界的複製科技,其結果會有多麼的另人錯愕。本文作者論述了《複製邪惡》的精彩之處,並以己身之觀點描述每位主角的價值觀,以及她們所執著的地方。最後認為,只有以敬畏的心態面對自然,才不會被邪惡之語所吞噬。
・2015/04/14
將文件切碎,你還是可以想辦法拼回來。把書燒掉,理論上你也可以辦到同樣的事。但如果把資訊傳入黑洞中,就永遠找不回來了?這是物理學家爭論已久的問題,黑洞是否如同一座終極金庫,把資訊吸入並永久蒸發,不留下任何蛛絲馬跡。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個觀點很可能是錯的!
・2014/08/13
《資訊》當然討論了夏農的資訊理論,可是如果他用這為開端,那豈不落了俗套?《資訊》的 故事橫跨了非洲大草原、狩獵採集社會、古老的文明、字母、數學代碼、數據、電子和量子物理學,當然還有我們更熟悉的電腦、人工智慧、網際網路、 Google、臉書和推特。葛雷易克說故事的功力極為高深,很少有作家能夠掌握如此廣泛的題材,然後還能全身而退,更甭提攻下一座座文學獎的城牆。
・2014/05/06
《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的原文版出版於2008年,繁體中文版是2011年,不過現在來讀這本好書,感受肯定勝過剛出版時十倍不止吧XD
・2013/12/29
吳修銘在《誰控制了總開關?》仔細研究了整個媒體發展史,從電話、無線電、廣播、電視、第四台、電影、網際網路到智慧手機。吳修銘用深入淺出且流暢生動的文筆,帶我們進入媒體發展的世 界。這些科技帶給我們很多便利,每當我們進入一個媒體科技的新世界,就很難想像沒有這些便利的世界長什麼樣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結構也產生了極大的改變。
・2013/10/08
大數據也有黑暗面,《大數據》也談風險、管控與未來。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為了蒐集全美的網路資料,單單儲存設備就花了12億鎂,而社群網站的動態分 析也是重點,產生了政府該不該用這些巨量資料來監控人民的爭議;而且,大數據本身就不完美,《大數據》 舉了美國越戰時的國防部長麥納瑪拉(Robert McNamara)為例,指出迷信數字是會多麼的危險,連紅透半邊天的《半澤直樹》也有一個迷信數字的惡同事福山XD 因此,《大數據》特別強調人的「能動性」(human agency),也就是人類出於自由意志而選擇其行動。作者顯然不想看到電影《關鍵報告》(The Minority Report)的故事真實地上演。
・2013/09/14
李沿儒老師帶領真理大學資管系的志工團已經行之有年,累積了相當多的實務經驗,更身著「教育部資訊志工」鮮黃色T-shirt替這個目前可見度不高的方案宣傳不遺餘力。
・2013/01/23
「身體就是一個資訊處理器。…六十億位元組成一個人。」
・2012/08/16
英國病患關懷組織Patient Concern的羅傑‧高斯(Roger Goss)認為,政府這項計畫意味著「病患隱私將蕩然無存」。「沒有什麼可以保證這些資料都會是匿名的;無論如何,就算資料匿名,要從中辨識出身分也很容易。」
・2012/03/05
去年春天,奧薩瑪賓拉登被殺的那個晚上,前美國國防部官員搶先美國總統歐巴馬一個小時,將這條死訊公諸於世。Keith Urbahn (網路帳號@keithurbahn)在Twitter上和他1016名追蹤者分享這個訊息,他說,消息來源是一位可靠人士。短短一分鐘內,80人轉發這則訊息。其中一位轉發者,是紐約時報的知名記者Brian Stelter,他的轉發又引來另一波回應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