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1/06
彭明輝老師這本《有核不可?:擁/反核的33個關鍵理由》,算是國內少數完整整理了擁/反核論述的書,值得參考。國內最活躍的擁核團體「核能流言終結者」的一份勘誤表,也該看一看。
・2013/10/14
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大吉後,有個意料之外的效應:在政府實驗室找不到能幫忙回答問題的新聞官,以便對某些令人困惑、在網路上引發戰火的報導提供真實性檢查。例如當 BBC 新聞網站的某篇報導開始星火燎原時,他們就能派上用場。那篇報導說,加州 LLNL 的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NIF) 通過了「核融合反應的里程碑」。NIF 以世上能量最強的雷射系統,使包含某種氫燃料形態的微小珠子因極大的溫度與壓力而粉碎。目標是讓氫原子核融合成氦原子,同時釋出能量。
・2013/07/02
身為哲學系學生,我對能源政策有什麼獨到的見解?答案是沒有。不過我們長久以來研讀哲學家們枯燥龐雜的爭論,深深體會怎樣的討論容易有建設性,怎樣的討論可能淪為跳針打嘴砲,浪費大家的時間。以下羅列幾項這次核能討論中常見,但實則有礙溝通效率的說法,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2013/04/20
「反核?擁核?」似乎是2013年最夯的話題,3月9日,全台灣有超過22萬人走上街頭參加「反核大遊行」。事實上,自從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再次見證了核能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威脅,更多人對於核能安全產生疑慮。不只是台灣,國外對於核能的討論也是沸沸揚揚......
・2013/04/10
這陣子火紅的「核能發電」,似乎「反對」成了許多人的共識,然而為何而反對,卻可能是一些轉載反對言論者不知道的事,情緒大大壓抑了科學精神。匹茲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研究社群網站上的「反對」聲浪往往比較容易被大量傳播。
・2013/04/08
NASA氣候科學家 Kharecha 與 Hansen 指出,在1971年至2009年間,全球核能發電已經使大約184萬人免於因空氣污染而死亡,並減少6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到2050年為止,核能發電將能避免全球42萬到704萬人死亡、以及800億到24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
・2013/02/27
即使風險評估後發現利益大於風險,並不表示核四就應該繼續興建,因為有些原則是不應該違反的,例如多數民眾生命財產的保障。例如爸爸媽媽在添購家中寶寶的產品時,安全絕對是不能妥協的,即使這個產品再好、性能再強,只要是會有可能傷害寶寶,就應該被排除在購買清單外。
・2011/11/20
德國人正在重新開始尋找永久核廢料放置的地點。已經有超過三十年以上的時間,德國將核廢料放置在靠近東德和西德的舊邊界,一個名為Gorleben地方。
・2011/11/08
全世界有440座運行中的反應堆,提供了全世界電力供應的大約14%。其中大多數是在30到40年前安裝的,當時核能生產的相對成本讓它成為了一個有吸引力的選項。 1985年以後,更低的石油成本再加上對核安全的擔憂(由1979年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和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核事故帶來)讓全世界核電的發展停滯不前。 但是近來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擔憂幫助導致了一個核能「復興」,這受到了政府補貼的刺激。與使用煤或其他燃料的熱電不同,核電在整個壽命週期內對排放的貢獻很小,而且可能有助於解決全球變暖問題。
・2011/11/01
發展核電項目的舉措受到了經濟、財政、技術和政治因素的限制。發展中國家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包括廢物管理、讓核擴散風險最小化,以及確保核電站和核材料的安全——所有這些都無法容易地吸引到潛在的投資者技術支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