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3/13
什麼樣的災難才能打敗秀吉?一場大地震把堂堂大名打回原形,不但驚惶失措,更狼狽地穿著女裝逃命!不只如此,伏見城崩也害得美女一時短缺。
・2017/03/12
如果富士山再度噴發的話,東京會變成怎樣?依照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除了地震頻發之外,火山灰也可能會覆蓋整個天空,像細雪一樣紛紛落下。
・2016/08/15
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人們不斷努力尋找石油替代能源或是精進探採技術以提高產能,終於在 1990 年末於北美地區成功開採頁岩油氣並開始量產。開採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之一是水力壓裂法。近期學者們卻開始對這種破壞岩石的開採方式表示關切,因為在這些生產區已出現一些「不尋常」的地震活動。
・2016/07/03
以色列有個出產石灰岩的採石場,恰好位於走滑斷層上,而其斷層滑動(摩擦)面聳立於地表上數公尺。特別的是,此斷層表面光滑無比,儼然像一面鏡子(斷層鏡子)。斷層鏡子是地震的產物,那麼在時常發生地震的台灣是否容易看到呢?
・2016/05/31
盼了多年,今(2016)年終於盼到了地震地震速報(強震即時警報)簡訊的影子!雖然技術上我們早有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指的是地震發生後提前預先警告)的能力,但這最後這一哩路我們走得真久…...
・2016/01/23
英國地震學家穆森(Roger Musson)在《地震與文明的糾纏:從神話到科學,以及防震工程》(The Million Death Quake: The Science of Predicting Earth’s Deadliest Natural Disaster)中告訴我們,有些城市會處於斷層處,不是偶然,而是因為斷層處有泉水涌出,孕育了文明,但也毀滅了文明,不折不扣的雙面刃。
・2015/12/24
不管從造山的速度、造山的劇烈程度、造山的複雜度以及非常短的造山時間來看,臺灣的造山謎團都足以吸引全球地質學者的目光。
・2015/12/07
這標題好像很嗆,嗆到好像不把我們過往的自然老師擺在眼裡。但我想批判的不是針對老師,體制內的老師已經夠辛苦了,而我也不是要把大眾科學素養不足完全歸因於科教問題,而是把一個現在顯而易見的事實拿出來談:從社會上數不清的偽科學、核電爭論、食安議題……等社會性科學議題來看,我們的科學教育似乎沒有照著我們想像中的達到增進科學素養、理性對話的效果。或許把這些科教的病灶抓出來,再來看學校教育、科普傳播有沒有什麼著力點,才是我更深遠的期待。
・2015/10/10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對於當代人類來說,恐怕已經是個迫在眉睫的待解難題了。近150年來所觀察到的全球暖化,非常可能與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有關[1],為了生存環境的永續,當代各國政府與倡議團體,也都開始積極規劃與鼓吹有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方式。在各種減碳策略中,主動將已經製造出來的二氧化碳減少的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台灣自1988年起能源局與工研院就開始進行了各項研究與評估計畫。然而,近年來,開始備受部分媒體與倡議組織矚目而有諸多誤解與恐懼的,正是最後這一種將二氧化碳存放在地底岩層之中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