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4/01
如果替學生的數學功課打分數(我在後面會討論到,這是毫無益處的做法),而且一犯錯就扣分,學生就會接收到對犯錯和數學學習很負面的訊息。若要灌輸成長型思維,傳達數學學習的普遍正面觀念,老師應該盡可能捨棄測驗和打分數;假如非得繼續測驗打分數,針對錯誤的地方就應該給一樣的分數或是更高分,同時附上一個訊息,指出這個錯是學習和大腦成長的絕佳機會。
・2019/03/06
許多人會說自己沒有「數學腦」,但其實就算是數學家,也是用各式各樣不同的方式思考的。思考數學的方法不止一種,沒有哪一種是「正確」的,這雖然可能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例如如果你是用視覺圖像思考的人,就很難與用方程思考的人溝通。但它同時也有好處,這表示當你在數學上卡關的時候,或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世界就不一樣了。 以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橢圓形為例,光是思考它的方式就有很多種(哈哈想不到吧,bazinga!)。以下就介紹幾種不同的方法,來看看不同類型思考方式的數學家,會有哪些不一樣的視角吧。
・2018/12/27
Bridges 從 1998 年開始舉辦,是個一年一度以數學為主的大型全球聚會,結合藝術、音樂、建築、教育與文化,是國際間知名的跨領域會議。2018 的 Bridges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科技博物館 (Tekniska Museet) 展開,會議從 7/25 至 7/29 共為期五天,包含最後一天的郊遊日。Bridges 從 2001 年開始每年舉辦數學藝術展覽,是全球最大的盛會,今年總共展示了一百多件來自全球的作品,其中台灣有四位數學藝術家前去參展。
・2018/10/19
對一般大眾而言,數學給人的印象常是生硬且有距離感,而認識數學的場所幾乎都是在重複著計算與考試的教室,絲毫無法激起任何的想像力或熱情。讓人不禁想問:是否有遠離教室;真正親近、探索數學的地方呢?其實臺北有就個特別的空間── EnterSpace 咖啡廳,結合了密室、謎題、咖啡、數學、藝術等多重元素的奇妙場域。
・2018/09/14
數學只是一種語言,一種媒體。 Paul Samuelson 的《經濟分析原理》首頁便題有J. Willard Gibbs 的名言:「Mathematics is a language」。使用數學,讓我們的論述能夠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consistency)。批評數學模式應該批評模式之錯誤或不完全的假設,而不是批評數學。不使用數學的論述,難道就一定會更好?
・2018/07/10
「國小數學不外乎加減乘除,能設計出什麼有趣的活動嗎?」約莫兩年前,我開始規劃「動手做」的數學實驗課,請教幾位國中老師,他們建議我從國小著手,一方面國中課業壓力大,一方面國中生對數學的好惡相對定型,不如從小學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