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8/10
從《自然》於 1869 年發行後的一百多年以來,女性對科學的貢獻常被貶低,不管是期刊還是學界皆是如此。在《自然》發行至今的 150 年間,可以從中注意到科學做為一項「職業」的面貌漸漸地對大眾展露,但當研究從家庭走向學會組織時,女性變得愈來愈難被看見,歷史敘述角度也總是由男性主導。 我的目標是找出女性所面臨的阻礙,以及她們又是如何在此般情況下獲得接受科學教育的機會,並在學會、期刊和大學中移除這樣的阻礙。雖然我所關注的有限——主要是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英國——但這是《自然》前五十年的核心地帶,而且不論好壞,大英帝國都在這個時期提供了科學研究的背景。 不管我們在科學故事裡多努力的找尋,女性多半在其中缺席。追溯這些平凡女性(她們不全都是女英雄)的科學路,就能夠知道我們往科學勞動力上的性別平等走了多遠。
・2019/08/06
2019 年適逢元素週期表被提出滿 150 周年,科教館除了舉辦特展、紀念活動,最特別的是請到美國「Matheatre」雙人表演劇團首次跨海來台,演出科學音樂劇《放飛自我 Curie Me Away!》。不論是喜愛科學、喜歡看劇或是好奇什麼是科學音樂劇的你跟你跟你,都很推薦來看唷!
・2019/02/05
當我們在討論一位「女性科學家」時,很多敘述似乎都讓人覺得彆扭彆扭的;很容易會提到她的配偶、她的家庭以及他如何養育兒女、她是第一位達到某某非凡成就的女性、她是所有女孩兒好棒棒的榜樣......。而當對象是「男性科學家」時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嗎?該如何不要讓「性別差異」像鬼魅一樣如影隨形?
・2016/08/11
徐道寧,出生於 1923 年,第一位留德女數學博士,一生奉獻給台灣數學教育。從當代台灣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物似乎需要很多的解釋。台灣當代有多少數學家?其中有多少女性?有多少人能在戰後初期就負笈至德國求學?這些問題與我們所想像的數學與性別密切相關。
・2016/03/18
白天,Emily Temple-Wood是芝加哥羅耀拉大學生物系學生,晚上的她搖身一變,成為維基百科撰寫女科學家條目的主要作者——特別是每次她收到騷擾郵件時,她就藉由寫作來打擊網路霸凌。
・2011/06/27
結婚、生孩子以及貧窮是本網站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6位女科學家的訪談中出現的阻礙成功的共同障礙。 但是,在這些女性講述她們自己的故事的時候,也有共同的成功因素:個人的抱負、意志堅定的母親克服困難確保她們的女兒受到教育,以及婚後丈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