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8年 重設

・2018/12/05
IPCC全名為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由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與環境規劃署(UNEP)在1988年建立,擔綱起彙整科學研究、綜合不同領域、提供完整科學資訊與評估的重任。
・2018/09/03
這項研究揭露了植物可以藉由評估鄰近競爭者的密度以及競爭力來量身打造相應的手段,「對於生長在高度異質性環境的植物來說,能因應不同需求而做出最佳決策尤為重要。旁邊的植物可能會有不同的大小、年齡以及密度,需要選擇最佳的戰略來謀求生機。」Gruntman教授說。這項研究提供了植物能夠整合環境中複雜資訊並做出應對的新證據。
・2018/08/24
什麼!形狀也會有「新」的?科學家在皮下組織是由一種新形狀「scutoid」排列而成。此發現可能有助於未來人工器官的研發。
・2018/07/17
大多數人的高中生活不外乎就是上課、讀書、考試、被念的四階段循環,然後不知不覺地就上了大學,高中生有可能參與一個科學研究並正式發表嗎?台北市中正高中曾偉哲同學,在台大昆蟲系實驗室以昆蟲分類學做一個專題,受徐振甫及筆者的指導,經過了接近一年的形態研究和論文寫作,在 2018年 6 月 22 日以第一作者的位置順利將研究成果刊載國際動物學期刊《Zootaxa》(動物分類群)。
・2018/04/19
走進公園或森林,你會聽到鳥聲、蟲叫、蛙鳴,甚至存在人耳無法聽見的蝙蝠超音波。這些生物聲響與環境音構成了「聲景」,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端木茂甯,與跨領域團隊正嘗試蒐集大量錄音資料、結合機器學習,探討生物的聲音反映生物進行了哪些活動、或生態環境中發生了哪些事件。而原本人類無法聽見的蝙蝠超音波,也不再是「不能聽的秘密」。
・2018/02/27
螯蝦與蝦、螃蟹等親戚一樣,屬於十足目的旗下一員。眾多螯蝦品種中,近來有一種以強勢入侵種之姿引起關注,那就是 1995 年時,首度在德國發現的大理石紋螯蝦(marbled crayfish)。今年是 2018 年,離這種螯蝦誕生或許還不到 30 年,它們卻靠著非凡的適應能力,成為歐洲與馬達加斯加等地的淡水水域,到處都能見到的入侵種。 以生態的角度而言,四處進攻的大理石紋螯蝦嚴重破壞原本的環境,是場保育災難。以演化觀點來看,這種動物的誕生與生殖模式,卻相當有意思。反正,大理石紋螯蝦很值得研究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