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快訊
353 篇文章・ 3 位粉絲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0/0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觀測顯示這類型的海洋次中尺度過程對調節海洋物理、生物、地球化學等參數的時空分布相當重要,當然也是影響數值模擬氣候變遷的關鍵因子。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詹森所長帶領的研究團隊於 2015 年執行「黑潮流量及變異觀測計畫」,並於 2016 年以全臺第一具水下滑翔機 Seaglider 進行黑潮觀測,成功在花東外海首次取得細緻的黑潮水文資料。
0
0
・2019/09/28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涂世隆副研究員發現,植物吸收光之後,感測光線的「光敏素」進入細胞核調控基因表現過程的剪接步驟,啟動基因產出各式蛋白質產物,控制植物生長發育,此研究成果已於今(108)年 8 月刊登於《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
0
1
・2019/09/27
近年來臺灣人的肥胖問題持續上升,現在平均每 2~3 個人就有 1 個人有脂肪肝。而肥胖症又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和癌症等疾病息息相關,也是大家需要關心的議題。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最新發現,肥胖症和人體內的一種基因 Naa10p1 表達過量有關,未來藉由抑制成人脂肪組織中 Naa10p 的酵素活性,將可以抑制飲食誘導性的肥胖。
0
0
・2019/09/03
一直以來,身為十大死因之一的心血管代謝疾病(cardiometabolic disease),影響人類健康甚鉅。近年來「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已被發現為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成因。
0
1
・2019/08/07
有鑑於當前國內的社會意向調查多僅針對單一或少數特定議題,以致對於整體民眾關注傾向的認知較為有限,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國民眾關注的社會課題範圍,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國研院科政中心)廣泛地蒐整民眾可能關心的社會課題並進行內容分析。
0
0
・2019/07/23
福爾摩沙衛星七號於 7 月 16 日成功觀測到第一筆大氣層和電離層剖線資料,並於 7 月 17 日反演處理完成。
0
0
・2019/07/19
脊索動物們具有一個獨特的共同特徵:消化系統在腹側,神經管則位於背側。然而,也屬於左右側對稱的蝦、蝸牛等動物卻剛好相反,蝦子的消化道就是背上那條黑色線,神經管則位於腹側。一百多年來,生物學家一直無法妥善解釋脊索動物背腹獨特的身體構造從何演化而來,最新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釋。
0
0
・2019/07/17
登月 50 周年,最讓人身臨其境的,就屬超擬真「即時阿波羅 11 體驗」(Apollo 11 in Real Time) ,不僅取材自真實實料,也同步對準 50 年前的時間,讓你重溫登月感動。
1
0
・2019/07/16
二氧化碳還原反應被公認為目前解決溫室效應問題最有機會的途徑。臺大跨國研究團隊新發現「單原子三價鐵」能取代金或銀等貴金屬催化劑,以極高轉化效率且極低耗能的電解方式,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一氧化碳,大幅降低催化劑成本。
0
0
・2019/07/1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嵌入自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 不只動物有生存危機,植物也有。辜嚴倬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