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快訊
353 篇文章・ 3 位粉絲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1/16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徐尚德副研究員,以及臺灣大學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張惠雯副教授跨領域合作,發現冠狀病毒更細微的分子結構及致病過程,有助未來疫苗設計與檢測,以及開發相關醫療方法,解決愛貓族長久以來的棘手問題。
0
0
・2020/01/15
在科技部專題計畫的支持下,研究團隊針對貓腎病的體外檢測技術進行開發,只要使用一般市售貓砂加上團隊過去多年建立的「雙光纖微反應槽」技術,即可進行即時性的偵測。
0
0
・2019/12/23
日常生活中,當你感到口渴時就想喝水,飢餓時就想去尋找食物。但你知道操控你去尋覓水和食物的幕後黑手是誰嗎?中研院林書葦研究團隊透過果蠅研究帶您一同解密腦內動機系統如何操控你的「飢渴慾望」。
0
1
・2019/11/30
液晶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無所不見,其獨特的物理性質與光學特性,成為絕佳調控光電的材料。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歷時兩年多,創全球先例,開發 Repetitively-Applied Field  (RAF) 技術。
0
1
・2019/11/29
這項研究成果不僅發現可以影響再生記憶的關鍵基因、探討了再生記憶儲存的位置、更提出再生記憶提取的新模型。也因此過去基於「再生記憶不可能被改寫」所提出的模型和假說需要重新探討或修正。
0
0
・2019/11/26
在糧食生產受到嚴重衝擊的現在,利用較易商業化的基因編輯技術,改良水稻及其他穀類的品種,增加作物生長效率,並足以耐各種逆境,維持糧食高產量,有助於解決環境變遷造成的糧食問題。
0
1
・2019/11/25
「新海研二號」、「新海研三號」在今日上午於台船基隆廠交船,分別交由台灣海洋大學、中山大學管理,而「新海研」一號」則預計在明年年初交船。新一代的海研三姐妹將與「勵進研究船」共同肩負海洋研究的重責大任。
0
0
・2019/11/25
當 A→G 突變對生命有害時,生命體就降低 A-to-G RNA 編輯機制發生率,以減少A變成G;相反地,如果造成危害的是 G→A 突變,A-to-G RNA 編輯機制就可能會「神救援」,把原本有害的 A,回復為 G。
0
0
・2019/11/15
陳壁彰助研究員與江安世院士,共同開發了「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讓超解析顯微技術更進一步,從觀測細胞層級一舉推展到能看清楚大一萬倍的組織層級(如:果蠅全腦),此技術可望為組織生理與病理學研究帶來新的突破,更有潛力揭開大腦記憶機制的神祕面紗。
0
1
・2019/10/28
中研院研究團隊,結合蛾類公民科學資料與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發現,蛾類色彩多樣性會隨著海拔下降而增加,同時蛾類的身體與前翅相對於整體的明暗度有隨海拔升高而下降的趨勢。此研究成果對於高度多樣化的分類群中的稀有物種相當有價值,特別是那些可能導因於人為氣候變化而經歷分布範圍變化的物種。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