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2/20
鈉金屬的電子「逃竄」到水中,金屬瞬間帶著很強的正電,於是彼此排斥撕扯而分開,看上去就像許多細小的針向外爆射出去一樣,針狀會增加金屬與水接觸的面積,產生更巨大的反應。
・2015/02/17
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是第一個看見原子表面的顯微鏡,Rohrer和Binnig兩人因為STM對奈米科技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常理來說,如此高科技的發明應該是誕生於頂級的精密實驗室,沒想到STM的搖籃,竟是Rohrer博士褲頭上的吊帶。
・2015/02/15
如果你是天性嗜酒的人,出門在外想開瓶紅酒解饞,卻苦無開瓶器,這時該怎麼辦?又或者隔壁鄰居老愛引吭高歌唱KTV又大走音,想測個分貝舉報他,難道真的要買個分貝計才行?本期【M.I.C. XXX:指難】邀請到東吳大學教授陳秋民以及龍山國中的鄭志鵬老師為大家介紹如何利用身邊的工具和科學原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015/02/11
如果要了解「一大群人」的消費習慣或是更多更精細的行為預測,亦可以透過巨量數據的分析,繼續安穩的待在螢幕前作鍵盤福爾摩斯。本次【M.I.C. ╳ IBM 大數據講座:鍵盤福爾摩斯】邀請到核桃運算創辦人薛文蔚以及IBM資深顧問許珮薰 Patience,帶領我們學習鍵盤福爾摩斯們如何突破盲點,一次了解大數據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0
0
・2015/02/10
動能收集器供能給閉合機構,當鞋子偵測到使用者對它的踩踏,可以自動繫緊鞋帶或鬆綁,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可說是一大福音!
・2015/02/07
台北電玩展剛過,大家是否去展場大肆搜刮,收穫滿滿呢?不過在你玩電動的同時,是否有想過:打電動說不定能兼顧環保?
・2015/02/07
在駕駛繞過電塔沿基隆河飛、復航半年左右連兩起空難的這些事實之外,是什麼在背後主導著我們的信念?這篇文章並非談論誰對誰錯,誰該負責或誰是英雄,而是換個角度去思考:有時候我們的信念,會不會只是為了讓我們懷抱多一點希望?而希望,正是我們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東西。
・2015/02/04
元素週期表上數十種元素,有些我們熟悉如碳、氧、鐵,而有一些時時存在我們周遭,卻未曾認識它。有一種元素,會改變其他金屬結構,放在手中就會融化,還會像心臟一樣跳動?!
0
0
・2015/02/04
我們平時所接觸的車輛,從自行車、汽車直到火車,大都是依靠摩擦材料之間的機械摩擦力,讓它們從奔馳的狀態中停下來,主要是運用機械連杆、液壓油或者壓縮空氣......等等不同的驅動方式達成目的,而《大英雄天團》中雷葆的磁浮自行車,則是利用電磁的方式產生制動力,讓車輛不需要有實際的摩擦,從而實現制動的效果,因此,自行車可以進行無摩擦自由轉動和制動,能量的運轉更有效率、速度也可以更快。 目前在現實世界,相關實際運用的技術是渦流制動技術(eddy current brake),中國大陸甚至據此技術在2000年的時候,設計規劃上海磁浮列車,甚至在2013年3月7日,由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主任李和平在接受采訪時公開透露,中國已經掌握了最高時速500公里的高速列車渦電流制動試驗技術。
・2015/02/03
機器人(Robert)的語源,最早到底來自什麼時候呢?是近代的科幻電影嗎?還是某一個酷炫的器械發明呢?都不是喔!正確答案是,捷克科幻作家恰配克在西元1920年所撰寫的舞台劇《羅索姆的萬能機器人》。當年的原文是「Robota」,後來成為現今通行的「Robot」。 無論是什麼時代的人們,對於能夠以機械仿做出代替人類勞役負重的機器,都懷有高度的熱情與無限的想像力。隨著時代的演進,除了隨著工業改革因而率先出現的工業機器人(例如,操作機、控制器、自動控制......等等),許多不同種類的機器人,舉凡仿生機器人到戰鬥機器人也相應誕生,在不同的領域當中,持續發展,並期望能夠對於人類帶來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