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Vom Verstummen der Welt: Wie uns der Verlust der Artenvielfalt kulturell verarmen lässt),則是要帶領大家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看我們身邊的生物多樣性逐漸消失的問題。與其述說那些消失的物種,在科學上有多重要,羅比森從一個很特別,也是生態學家比較少著墨之處來探討這個問題,就是從人類文化如何因生物物種大規模滅絕而變得貧乏的角度來著手
在這本奇特的小書《我不知道:面對未知,如何從不確定當中得到力量?「不知道」讓我們知道的6件事》(I don’t know: In Praise of Admitting Ignorance (Except When You Shouldn’t))中,作家莉亞‧海格‧柯恩(Leah Hager Cohen)試圖從各種學科的不同角度來探討怯於說出「我不知道」這個問題,例如人類學、社會語言學、神經科學、哲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童話來探討這個議題。
在這裡介紹過了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麥爾荀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資料編輯庫基耶(Kenneth Cukier)的《大數據》(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這本好書,他們探討大數據(巨量資料)是什麼碗糕,大數據有什麼意義,還有大數據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經濟、社會和科學會帶來什麼影響,我們又能如何趕搭上這波新潮流,如何懂得保護自己,避免個人資料和隱私受到侵害等等(請參見〈快準狠的大數據〉)。
《物理才是最好的人生指南:讓宇宙定律為你效勞》(Physics for Rock Stars: Making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Work for You)是本很搞怪的書,它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其實該是「給搖滾巨星的物理課」,由此可見作者克莉絲汀.麥金利(Christine McKinley)鎖定的讀者群原來是夜店裡的男女XD
哈佛商業院的教授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在《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哈佛教授的9堂心理課》(Sidetracked: Why Our Decisions Get Derailed, and How We Can Stick to the Plan)為剖析出九種影響決定的心理盲點,讓我們的決策更容易偏離常軌…哦不…讓我們更容易認識到自己有多麼受到自己、旁人還有環境的影響,不理智地作出錯誤的決定。在《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中,吉諾非常風趣幽默地透露出他們設計的許多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實驗。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這本好書,是上個月的泛科學選書,更難得的是,它是今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年度十大好書!《第六次大滅絕》並沒有像許多倡導生物保育的書籍一樣,聲嘶力竭地為將永遠消失於地球上的生物請命,而是用生動的筆觸,讓人感到大滅絕事件是歷歷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