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常用關鍵字
阿樹
・2012/09/14
其實,該介紹這些資訊的或許是氣象局或新聞媒體,但有趣的是在上面提到那則新聞中,看到了兩邊互推責任,也推動了我寫這篇文章。氣象局發布這些資訊,但資料的詮釋如何進入人們的腦子裡,仍有待加強
阿樹
・2012/09/26
七位專家們的「呼籲」,導致2009年4月發生在義大利拉奎拉的地震中的嚴重傷亡,檢查官對他們以過失殺人罪求處4年的徒刑。
阿樹
・2013/02/19
波形就像是地震的指紋一般,而且甚至能一眼看出波形的差異,天然地震主要釋放能量在於中間段的S波與後面的表面波部分,而爆炸的波形則會明顯的集中在一開始的瞬間...
阿樹
・2013/08/01
311地震重創日本東北,是許多科學家始料未及的事,在過去的研究中,普遍不認為日本東北會發生如此嚴重的地震,但這是科學家錯了嗎?過去的資料無法作為海嘯的參考嗎?透過最新的古海嘯研究,我們能對海嘯有更好的認識。
阿樹
・2013/10/25
「科學家是如測量S波在內地核的波速?」外地核是液態,S波無法穿透,而內地核又會有S波的波速,既然無法穿透,那為何又再度出現呢?的確,就文字邏輯上的判斷,是不容易理解的。身為一個鍵盤地球科學家,是有必要來認真回答一下。
阿樹
・2013/11/04
實際上所謂的「實用地震預測」,應該包括了時間、地點、規模、深度,以及使用理論的可重覆驗證性。以目前的科技與科學發展,要完全做到上述的5點,實在是強人所難。尤其是可重覆驗證的理論,等同於我們要理解,從能量的累積到釋放,地底下斷層面上不同深度位置的岩石性質、摩擦力行為等等,才能夠精準的針對短時間尺度提出預測。以下簡單的介紹一些目前科學家認為可以作為預測的工具與前兆分析的研究:
阿樹
・2013/12/30
近來一則新聞:三葉蟲化石,虎頭山現蹤。在各大媒體都有類似的報導篇章,也引起不少討論。有人說:台灣本來就是受板塊作用擠壓隆起的,古老的海洋生物三葉蟲當然也有可能在陸上找到;也有人說:台灣島的地史十分年輕,與三葉蟲扯不上關係;當然還有種說法:科學是隨時都會有新發現的!揪竟,這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謎團,又有什麼的悖論存在其中?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阿樹
・2015/07/23
最近一則新聞提到「科學家警告:太陽15年後『休眠』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是不是也就代表著,我們該擔心的是地球變冷,而不是全球暖化?
當然…不是這樣的,要是科學家真的有這麼說,不用鄉民,其他科學家會先把他拖出來鞭,這只是科學現象的理解與科學用語詮釋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先從新聞文章與科學研究了解此議題。
阿樹
・2016/07/22
只要遇上十二節氣「大暑」就是個超級熱的日子嗎?那為什麼不是夏至這天最熱呢?2016年大暑這天太陽超大、超熱、又萬里無雲的天氣,不只是剛好是大暑,而是因為......
阿樹
・2017/02/22
「大屯火山是不是活火山?」近年來經常躍上新聞版面,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兩個:其一就是隨著科學證據發現而起舞,其二就是鄰近地區發生地震或發生某些令人容易聯想的事物。火山相關新聞出現時,報導經常會引用網友說:「塊陶啊!」「天龍國不適合住人啊!」但講了這麼久,到底每次研究證據代表什麼科學意義,似乎甚少人討論,甚至大家也搞糊塗火山定義,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些事物,來看這「給非懶人的懶人包」吧!
[LOG] 03:31:17:407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DEBUG] 03:31:17:414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413.2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WARN] 03:31:17:505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03:31:17:505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03:31:17:685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03:31:17:686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