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嚴重瀕臨滅絕的新訪客:白鶴

林大利_96
・2014/12/14 ・250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2014年12月10日,民眾於彭佳嶼發現一隻黃白相間的大鳥,經詢問之後,竟然是臺灣新紀錄種「白鶴」的亞成鳥。三日後,這隻白鶴離開彭佳嶼,飛抵臺灣本島,連續兩天假日吸引兩百餘位鳥友到訪觀賞拍攝。然而,這隻首次到訪臺灣的小客人,牠的族群正處於嚴重瀕臨滅絕的險境。希望在臺灣停留的這段期間,能夠獲得友善的對待,平安地結束遷徙旅程,回到北方的繁殖地。

2014年臺灣的新紀錄鳥種【白鶴】幼鳥。(林大利 攝影)

全世界鶴科(Gruidae)鳥類目前一共有15種,白鶴(Siberian Crane, 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是最為瀕臨滅絕的一種。除了黑色的嘴喙、紅色的顏面、粉紅色的雙腳,以及展開翅膀時才看的到的黑色初級飛羽,其餘全身皆披覆雪白色的羽毛,因此也被稱為西伯利亞白鶴(Siberian White Crane)和雪鶴(Snow Crane)。白鶴雄鳥和雌鳥的外形相同,幼鳥的羽色則主要為黃褐色和白色。

白鶴成鳥(photo by BS Thurner Hof@wikipedia common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ported)

白鶴的族群主要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區域:東部族群分布於俄羅斯東部的雅庫特(Yakutia),位於亞納河(Yana River)與阿拉澤亞河(Alazeya River)之間,冬季時遷徙到鄱陽湖度冬;西部族群則分布於俄羅斯西部靠近烏拉山的庫諾瓦特河(Kunovat River),冬季時遷徙到裏海南部及印度的Bharatpur度冬。白鶴的遷徙距離長達5,000公里,是所有鶴科鳥類中最遠的。2012年十月時,東部族群估計計有3,639隻 [1],西部族群的數量則非常稀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Kanai 等人(1996)以衛星發報器追蹤一隻白鶴的遷徙過程,發現牠在裏海北部的伏爾加三角洲(Volga Delta)停留了兩個星期(三月28日至四月12日),最後於五月1日抵達庫諾瓦特河的繁殖地,因而認為伏爾加三角洲是重要的遷徙中繼站 [2]。然而,2012年在伏爾加三角洲卻僅目擊兩隻個體 [3]。

白鶴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大族群,99%屬於東部族群。黃色為繁殖地,綠色的遷徙中繼站,藍色為度冬地。(林大利 繪製)

目前白鶴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的保育等級列為「嚴重瀕臨滅絕(critically endangered, CR)」,臺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則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白鶴99%的族群屬於東部族群,然而,其度冬地目前卻因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湖泊淤積等及農業開發等問題,導致其棲地嚴重流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93年,亞塞拜然、印度、伊朗、哈薩克、巴基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中國、俄羅斯、蒙古及阿富汗共11個國家簽訂「白鶴保育合作瞭解備忘錄(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Concerning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the Siberian Crane)」,共同執行白鶴的族群監測及保育工作。由國際鶴類保育基金會(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及遷徙性野生動物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等組織共同定期發布白鶴的監測報告「Siberian Crane Flyway News」

初次到訪臺灣的白鶴(廖俊傑 攝影,承蒙同意使用,萬分感謝)

位於俄羅斯的Oka鶴類復育中心(Oka Crane Breeding Center)則負責白鶴的移地保育(ex-situ conservation)工作,包括人工配育、繫放及野放追蹤等等。飼養期間,工作人員會裝扮成白鶴的成鳥餵食幼鳥,以避免產生印痕(imprintng);亦運用簡單的飛行器為白鶴執行飛行訓練。至2014年1月共收容29隻白鶴,包括15隻雄鳥及14隻雌鳥 [4]。

白鶴不僅極度瀕臨滅絕,且受到亞洲各國的密切關注。首次在臺灣記錄到如此珍貴的鳥類,固然值得高興,也彰顯我國濕地在保育上的重要功能。在觀賞與拍攝白鶴之餘,也別忘了與這隻尚未成年的白鶴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對牠造成干擾及傷害。這是臺灣的鳥類觀察者第一次與白鶴在臺灣接觸,我們都對牠相當陌生,難以預估牠會停留多久。無論如何,都應盡公民應有的保育責任,讓這位嬌客能夠平安度過冬天,順利返回北方繁殖。

題外話

有位中文博士鳥友認為黃鶴樓的【黃鶴】其實應該是白鶴的幼鳥,我檢查了所有的鶴科鳥類,白鶴的幼鳥最黃,黃鶴樓也位在白鶴的主要度冬地,除非看到的是黃頭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鶴吸引眾多鳥友到場觀察拍攝,務必與鳥類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對其造成干擾。(林大利 攝影)

注意

白鶴屬於農業委員會公告之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及第42條,騷擾及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屬於違法行為。除切勿以身試法之外,若撞見為發行為,亦請勇於向地方主管機關檢舉。

  • 內政部營建署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02-23512968
  •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02)29603456

第 18 條 保育類野生動物應予保育,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在此限:

一、族群量逾越環境容許量者。

二、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項第一款保育類野生動物之利用,應先經地方主管機關許可;其可利用之種類、地點、範圍及利用數量、期間與方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前二項申請之程序、費用及其他有關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4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金;其因而致野生動物死亡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未具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之條件,騷擾、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者。

二、違反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騷擾、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劃定之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犯前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引用文獻

  1. Jiang Hongxing. 2013. Migratory Siberian Cranes at Momog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Northeast China, in 2012. Siberian Crane Flyway News 12: p10.
  2. Kanai, Yutaka; Nagendran, Meenakshi; Ueta, Mutsuyuki; Markin, Yuri; Rinne, Juhani; Sorokin, Alexander G.; Higuchi, Hiroyoshi; Archibald, George W. (2002). “Discovery of breeding grounds of a Siberian Crane Grus leucogeranus flock that winters in Iran, via satellite telemetry”.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12 (4): 327–333.
  3. Rusanov, G., Kashin, A., Litvinova, N., Mitrophanov, S. and Taranov, Y. 2013. Siberian Crane Sightings in the Volga Delta, Russia, in 2011 and 2012. Siberian Crane Flyway News 12: p7.
  4. Tatiana Kashentseva. 2014. Crane Propagation in Oka Crane Breeding Center, Russia, in 2013.  Siberian Crane Flyway News 12: p14.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大利_96
19 篇文章 ・ 8 位粉絲
來自森林系,目前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興趣廣泛,主要研究小鳥、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棲地。出門一定要帶書、對著地圖發呆很久、算清楚自己看過幾種鳥。是個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一種科學寫作的美德。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