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嚴重瀕臨滅絕的新訪客:白鶴

林大利_96
・2014/12/14 ・250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2014年12月10日,民眾於彭佳嶼發現一隻黃白相間的大鳥,經詢問之後,竟然是臺灣新紀錄種「白鶴」的亞成鳥。三日後,這隻白鶴離開彭佳嶼,飛抵臺灣本島,連續兩天假日吸引兩百餘位鳥友到訪觀賞拍攝。然而,這隻首次到訪臺灣的小客人,牠的族群正處於嚴重瀕臨滅絕的險境。希望在臺灣停留的這段期間,能夠獲得友善的對待,平安地結束遷徙旅程,回到北方的繁殖地。

2014年臺灣的新紀錄鳥種【白鶴】幼鳥。(林大利 攝影)

全世界鶴科(Gruidae)鳥類目前一共有15種,白鶴(Siberian Crane, 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是最為瀕臨滅絕的一種。除了黑色的嘴喙、紅色的顏面、粉紅色的雙腳,以及展開翅膀時才看的到的黑色初級飛羽,其餘全身皆披覆雪白色的羽毛,因此也被稱為西伯利亞白鶴(Siberian White Crane)和雪鶴(Snow Crane)。白鶴雄鳥和雌鳥的外形相同,幼鳥的羽色則主要為黃褐色和白色。

白鶴成鳥(photo by BS Thurner Hof@wikipedia common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ported)

白鶴的族群主要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區域:東部族群分布於俄羅斯東部的雅庫特(Yakutia),位於亞納河(Yana River)與阿拉澤亞河(Alazeya River)之間,冬季時遷徙到鄱陽湖度冬;西部族群則分布於俄羅斯西部靠近烏拉山的庫諾瓦特河(Kunovat River),冬季時遷徙到裏海南部及印度的Bharatpur度冬。白鶴的遷徙距離長達5,000公里,是所有鶴科鳥類中最遠的。2012年十月時,東部族群估計計有3,639隻 [1],西部族群的數量則非常稀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Kanai 等人(1996)以衛星發報器追蹤一隻白鶴的遷徙過程,發現牠在裏海北部的伏爾加三角洲(Volga Delta)停留了兩個星期(三月28日至四月12日),最後於五月1日抵達庫諾瓦特河的繁殖地,因而認為伏爾加三角洲是重要的遷徙中繼站 [2]。然而,2012年在伏爾加三角洲卻僅目擊兩隻個體 [3]。

白鶴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大族群,99%屬於東部族群。黃色為繁殖地,綠色的遷徙中繼站,藍色為度冬地。(林大利 繪製)

目前白鶴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的保育等級列為「嚴重瀕臨滅絕(critically endangered, CR)」,臺灣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則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白鶴99%的族群屬於東部族群,然而,其度冬地目前卻因長江三峽大壩工程、湖泊淤積等及農業開發等問題,導致其棲地嚴重流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93年,亞塞拜然、印度、伊朗、哈薩克、巴基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中國、俄羅斯、蒙古及阿富汗共11個國家簽訂「白鶴保育合作瞭解備忘錄(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 Concerning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the Siberian Crane)」,共同執行白鶴的族群監測及保育工作。由國際鶴類保育基金會(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及遷徙性野生動物保育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等組織共同定期發布白鶴的監測報告「Siberian Crane Flyway News」

初次到訪臺灣的白鶴(廖俊傑 攝影,承蒙同意使用,萬分感謝)

位於俄羅斯的Oka鶴類復育中心(Oka Crane Breeding Center)則負責白鶴的移地保育(ex-situ conservation)工作,包括人工配育、繫放及野放追蹤等等。飼養期間,工作人員會裝扮成白鶴的成鳥餵食幼鳥,以避免產生印痕(imprintng);亦運用簡單的飛行器為白鶴執行飛行訓練。至2014年1月共收容29隻白鶴,包括15隻雄鳥及14隻雌鳥 [4]。

白鶴不僅極度瀕臨滅絕,且受到亞洲各國的密切關注。首次在臺灣記錄到如此珍貴的鳥類,固然值得高興,也彰顯我國濕地在保育上的重要功能。在觀賞與拍攝白鶴之餘,也別忘了與這隻尚未成年的白鶴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對牠造成干擾及傷害。這是臺灣的鳥類觀察者第一次與白鶴在臺灣接觸,我們都對牠相當陌生,難以預估牠會停留多久。無論如何,都應盡公民應有的保育責任,讓這位嬌客能夠平安度過冬天,順利返回北方繁殖。

題外話

有位中文博士鳥友認為黃鶴樓的【黃鶴】其實應該是白鶴的幼鳥,我檢查了所有的鶴科鳥類,白鶴的幼鳥最黃,黃鶴樓也位在白鶴的主要度冬地,除非看到的是黃頭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鶴吸引眾多鳥友到場觀察拍攝,務必與鳥類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對其造成干擾。(林大利 攝影)

注意

白鶴屬於農業委員會公告之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及第42條,騷擾及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屬於違法行為。除切勿以身試法之外,若撞見為發行為,亦請勇於向地方主管機關檢舉。

  • 內政部營建署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02-23512968
  •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02)29603456

第 18 條 保育類野生動物應予保育,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在此限:

一、族群量逾越環境容許量者。

二、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項第一款保育類野生動物之利用,應先經地方主管機關許可;其可利用之種類、地點、範圍及利用數量、期間與方式,由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前二項申請之程序、費用及其他有關事項,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第 42 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金;其因而致野生動物死亡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一、未具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一款之條件,騷擾、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者。

二、違反第十八條第一項第二款規定,未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騷擾、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劃定之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犯前項之罪者,加重其刑至三分之一。

引用文獻

  1. Jiang Hongxing. 2013. Migratory Siberian Cranes at Momog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Northeast China, in 2012. Siberian Crane Flyway News 12: p10.
  2. Kanai, Yutaka; Nagendran, Meenakshi; Ueta, Mutsuyuki; Markin, Yuri; Rinne, Juhani; Sorokin, Alexander G.; Higuchi, Hiroyoshi; Archibald, George W. (2002). “Discovery of breeding grounds of a Siberian Crane Grus leucogeranus flock that winters in Iran, via satellite telemetry”.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12 (4): 327–333.
  3. Rusanov, G., Kashin, A., Litvinova, N., Mitrophanov, S. and Taranov, Y. 2013. Siberian Crane Sightings in the Volga Delta, Russia, in 2011 and 2012. Siberian Crane Flyway News 12: p7.
  4. Tatiana Kashentseva. 2014. Crane Propagation in Oka Crane Breeding Center, Russia, in 2013.  Siberian Crane Flyway News 12: p14.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大利_96
19 篇文章 ・ 7 位粉絲
來自森林系,目前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興趣廣泛,主要研究小鳥、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棲地。出門一定要帶書、對著地圖發呆很久、算清楚自己看過幾種鳥。是個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一種科學寫作的美德。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