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大腸桿菌食物中毒的爆發顯示恐懼如何戰勝現實

活躍星系核_96
・2011/06/11 ・206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600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 / claudenamour

「此次大腸桿菌事件中人類的恐懼和事實間的巨大鴻溝有可能導致更大的危險。」風險顧問 David Ropeik如是說。

此次歐洲爆發食物傳染疾病的事件給我們上了一門關於危險認知心理學的課,這次事件毫無疑問具有真實的危險性,目前已有十八名受害者,超過兩千名感染者,數百名感染者的腎臟可能終生受損。通報案件遍及十個國家,不過所有案件皆於北德受感染。除此之外,這次的大腸桿菌是較新且更危險的菌種,這又再一次提醒我們,醫療和公共衛生得不時與變種細菌的強大威力抗戰。

圖片取自衛報原文

當然這次的危機比其他許多情況來得真實,舉例來說,基因改造食物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假說,或是,預防疫苗有導致自閉症的風險,種種未經證實的潛藏風險,還有許多例子可以說明,我們面對危險時,情緒反應多過事實證據。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中死亡人數和感染者的數目,遠超過日本福島核電廠意外中,長期下來有可能死亡或致病的人數,當然這說法根據是就目前所知的輻射外洩量而言,而福島事件仍未完全公開其資訊。

數據上來說也好,科學上來說也好,不管是攝食蔬菜的歐洲人,甚至是在德國漢堡或其他通報案件密度較高的地方,此次食物中毒的實際風險並不高。但是,我們卻不單單使用科學證據或數據資料來衡量什麼較為危險。危險認知綜合了事實和感覺、知識和直覺、理性和直覺反應,多數情況下,感覺、直覺和直覺反應影響較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危險認知沒有對錯與否、愚智與否、理不理性的問題,這就是我們保護自己的實際情況,我們會利用手邊少數的事實狀況,加上一組直覺的危機認知恐懼因素,藉此快速地在潛意識裡衡量手邊僅有的跡象和線索的危險程度。

問題來了,儘管這項直覺系統在人類演化過程中助益良多,這系統也會導致錯誤而危險的決定。我們有可能太過恐懼預防疫苗的危險性,卻太過忽略燃煤電廠粒狀污染的嚴重性,除了現有的事實證據之外,我們的認知也會自行創造危機。對預防疫苗的過度恐懼導致已滅絕的疾病捲土重來,相對的,缺乏對燃煤電廠的了解,使得人們傾向使用煤炭而非較可怕的核能,這讓數以千計的人曝露在粒狀污染帶來的疾病和死亡威脅之下。福島事件成為拒用核電能源的關鍵力量。

此次爆發食物傳播疾病的事件給我們一些啟發,此事件若對任何一個人的實際危險很低的狀況下,為什麼許多人如此恐懼?危險認知的研究發現,未知的事物會提高恐懼的程度,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中未知的兩項因素,一為科學無法提供所有的答案,不管是哪種食物具風險,或是這些病菌從何而來,科學家都無法解釋。其二,人們恐懼任何無法以自身感知,無形、無色、無味的危險,因為我們無法運用自身的知識保護自己。這次事件中,更多的未知因素來自未知的菌種、難以追蹤的污染源,這許多的未知因素使得整個危機更加駭人。

如果你認為你會身陷危險之中,那麼不管數據說什麼都沒有用。許多危機溝通專家致力研究使人們清楚了解風險數值的方式,似乎這樣就能讓我們理性思考這些數值。如果說,危險發生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而你覺得你就是那百萬分之一,你有可能會至少焦慮一下,畢竟你要做的事情是讓保障自身安全,而非其他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一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度的自我意識也會增加恐懼感,潛意識裡,腦中的危險察覺系統時時都會偏重進入腦中的資訊,或是可以馬上被喚醒的資訊,此種「可得性試探」法會導入正面的反饋迴路。我們變得更加注意那些直指危險的資訊,而競爭激烈的媒體提供我們想要的資訊,這些都餵飽了我們對恐懼感的渴求。

上述是我們危險認知系統中眾多成因的三種因素罷了,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認知差距」,也就是我們自身恐懼感與實際情況的差距,認知差距本身就是個危險的存在。此次事件中,有許多人乾脆不吃任何蔬菜,這當然對他們的健康無益。成千上百的民眾操了不必要的心,較平時焦慮,而長期焦慮的情況下,產生許多因壓力造成的健康問題,其中包含免疫能力的減低,進而使我們更易受細菌感染,這不就使原先操心的事情成真了嗎?

除此之外,這次食物中毒事件將帶來巨大的財務損失,重創數以千計仰賴食品產業的歐洲人生計和生活。

在此,我無意批評人們面對危險時的不理智,科學也告訴我們,這個系統無可避免的直覺性和情緒性。但重要的是,我們認知和回應危機的方式會使我們身陷危險之中。為了避免「認知差距」帶來的危險,以及做出對自身和社會都健康的決定,第一步就是了解上述的規則,並且了解哪些特定因素會加深或降低我們的恐懼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原文作者David Ropeik 為哈佛大學延伸教育學院教員,著有 How Risky Is It? Why Our Fears Don’t Match the Facts

* 近日台灣爆發有毒塑化劑事件,歐洲爆發大腸桿菌中毒致死案例,媒體爭相報導,人心惶惶。故翻譯這篇與危機認知相關的社論,以供參考。本文原文刊載於6月3日英國衛報網站,原文作者行文以來,大腸桿菌食物中毒死亡案例已高達三十例,中毒來源更由原先猜測的西班牙黃瓜直指北德一間農場生產的豆芽菜。事件初期,媒體的大篇幅報導造成歐洲蔬果業經濟效益的損失,且重創西班牙、歐盟的國際形象,時至今日,真相雖漸漸釐清,造成的影響卻已覆水難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113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完成全臺巡迴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1/07 ・91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3)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今年 8 月從高雄出發,9 月開往花蓮,11 月抵達臺中、臺北,讓專業培訓資源遍及全臺,促進廣電媒體業者產製優質節目與營造更優質的媒體環境。

圖 1.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翁柏宗代理主任委員致詞

提供 4 大場次 7 大主題的豐富課程內容,累計近 900 名媒體業者參與實體課程

本培訓活動已邁入第 16 年,吸引近 300 家媒體業者報名,逾 900 位媒體朋友共襄盛舉。提供一個媒體從業人員與專家學者交流對談的平台。

今年於北中南東 4 大場次安排 7 大主題多元課程,包含「廣播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維護」、「多元文化」、「內容自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法規宣導」。從廣電營運發展出發,綜覽現今廣電生態及未來發展;接著探討性別、消費者保護、兒少與自殺防治等議題,並透過法規政令與申訴程序交流課程,加強法學專業。同時,提供事實查證與公平原則訓練,強化業者分辨假訊息的能力,妥善發揮媒體專業,落實事實查核並遏止假訊息。

圖 2.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胡元輝董事長分享「電視事業營運發展」

課程專業且切合產業現況,業者給予正面回饋

今年度的專業訓練課程,邀請產、學界、非營利組織等講師分享多元議題,業者積極提問,針對實務上遇到的案例與講師交流、討論,課後多給予正面回饋,如「培訓內容貼合實際面臨情形」、「課程內容豐富,講者專業度高」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電媒體產業需要與時俱進,NCC 作為主管機關,將持續提供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與業者共同成長。期待未來能與業者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圖 3.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羅世宏董事長分享「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CC 推動公民培力活動,攜手各界強化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1/07 ・114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全球數位化進程持續發展,大眾接收資訊的方式不斷演變。影音媒體平台及自媒體的興起,使每個人不僅是訊息的接收者,更是內容的生產者。多元的訊息管道帶來豐富資訊,同時也對內容管理提出新挑戰。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順應全球數位匯流與監理革新的發展趨勢,致力於促進通訊傳播的健康發展,保障大眾權益、尊重弱勢族群、推動多元文化均衡發展。今年度(113 年),NCC 持續推行「公民培力推廣計畫」,深化媒體素養教育。

多方協作,廣泛推廣媒體素養

今年公民培力推廣計畫持續與廣電媒體產業、公民團體及學術機構合作,包括好事聯播網(人人廣播電臺、連花廣播電臺)、正聲廣播、鳳鳴廣播、豐盟有線電視,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臺灣新聞記者協會、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財團法人花蓮縣光之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共 10 個單位。在北、中、南、東、離島五大區域自 7 月至 12 月舉辦了共 22 場媒體識讀活動,超過 1,500 人次參與,對象涵蓋媒體專業人士、銀髮族、身障者、新住民、兒童及青少年等,全面推動媒體素養意識。

多元形式,深植媒體素養意識

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且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專屬課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人廣播電臺與連花廣播電臺今年以市集活動搭配民眾互動問答,以「防制假訊息」為主題,向大眾推廣辨識資訊的重要性。

圖 1. 人人廣播電臺於「聖誕好事集音樂會」安排防制假訊息問答與民眾互動

鳳鳴廣播電臺以「消費者保護」為題,向銀髮族進行消保宣導,期望提升民眾維護自我權益之意識。

圖 2. 鳳鳴廣播電臺舉辦「聰明消費不心煩」,宣導消費者保護之重要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至嘉義溪口國中舉辦媒體素養暑期營隊,讓偏鄉地區的學生也能享有充分教育資源,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訓練資訊閱聽能力。

圖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於嘉義溪口國中辦理暑期營隊,以為期 3 天活動宣導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此外,各單位亦舉辦多場主題講座與互動活動,與地方社區、校園及大眾連結,成功散播媒體素養種子,參與者課後給予正面回饋,表示受益良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立媒體素養基礎,邁向優質社會

 NCC 每年持續推動公民培力活動,幫助閱聽者增進對媒體資訊的辨識、思考與評估能力。透過多元族群及不同年齡層的全面參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得以深植,進一步促進全民媒體素養,攜手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一餐變災難:台北素食餐廳爆食物中毒,這些細菌你不可不知!
careonline_96
・2024/08/30 ・253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市素食餐廳的食物中毒事件已造成二死四危急,引發眾人關注。食物中毒可能是因為食物內含有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當這些病菌持續在腸胃道理作亂、生長,就會引發不適。另外,食物中毒也可能與細菌製作出的毒素有關。

食物中毒的症狀

食物中毒算是個很廣泛的說法,包含了各種不同的細菌或病毒感染,多數在幫表現症狀的初期,我們還不知道究竟是哪一種細菌或病毒造成的,因為一般食物中毒還輕微的時候,就是腸胃炎的症狀。患者會肚子絞痛,想要跑廁所,開始有腹瀉症狀。這時要注意自己的糞便是純粹水便,還是含有血絲或大量的血便,這與猜測致病原有關係,要記得就診時告知醫師腹瀉的狀況。另外,還要告知有沒有發燒、嘔吐等情形。

另外,我們也需要注意這些噁心嘔吐及腹瀉症狀發生的時間點,不同的細菌或病毒造成症狀的時間不一樣,有的短至三十分鐘內患者就開始上吐下瀉,有的則是要過上一星期才發病。不過通常是吃到含有病菌的食物後一到三天發病。

多數的食物中毒症狀並不嚴重,很多人會覺得自己只是腸胃不舒服一下下,拉個幾次就會過去了。然而如果有以下狀況,最好趕快就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脫水嚴重:尿尿的量變少,覺得頭暈目眩,嘴巴很乾
  • 一直吐:什麼東西都吃不了,一進食就吐
  • 一直拉:成人拉肚子超過兩天,或是小孩拉肚子連續一天,就算是嚴重了。如果是新生兒,只要看到腹瀉,最好還是就醫。看到血便也是要就醫。
  • 肚子很痛或發燒
  • 家人發現患者意識狀況變差,或發現有複視皮膚變黃等等狀況。

引起食物中毒的知名病菌及其特色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幾個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或病毒。

  • 大腸桿菌(E. coli)

最常見的狀況是吃到沒有完全煮熟的絞肉,像是沒煎到全熟的漢堡排。不過大腸桿菌也會出現在受到污染的蔬菜(像是生菜沙拉)、水果、或生水之中。

  • 沙門氏菌(Salmonella)

沙門氏菌存在沒有煮熟的肉類與蛋類食物,或是喝到沒有完全經由巴斯德滅菌過程的乳製品。

  •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備餐的時候沒有先洗手,而處理食物後沒有再經過烹煮,像是切肉片肉排,切三明治或包裝三明治,就可能讓人因金黃色葡萄球菌而食物中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產氣莢膜桿菌存在自然界,可以形成具有耐熱性的孢子,有些甚至在沸水中仍能存活許久。因此,除了生肉、蛋類、奶類可能含有產氣莢膜桿菌外,土生土長的蔬菜、穀類也可能含有產氣莢膜桿菌。當燉煮的肉湯、肉汁放在室溫一陣子,沒有放到冰箱冷藏的話,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

  • 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這屬於少見但容易致死的食物中毒。肉毒桿菌是存在自然界土壤與水源的常見細菌,如果沒有藉由煮沸煮熟來殺死肉毒桿菌的話,是無法停止其生長的。最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狀況有兩種,一種是吃到沒有正確保存的醃漬物或罐頭食物,尤其是居家自己醃漬的小品,無論是醃菜、醃魚、醃肉,都可能會導致肉毒桿菌滋生。另一種傳染途徑是讓小於一歲的幼童吃到蜂蜜或玉米糖漿,裡面的孢子可能含有肉毒桿菌而造成幼兒食物中毒,記住記住,千萬不要以為讓幼兒吃蜂蜜很營養喔,會因為感染肉毒桿菌而致死的。

肉毒桿菌會影響神經肌肉的控制,造成的食物中毒特色是患者的視力出現複視,講話講不清楚,肌肉無力,無法吞嚥,有這種狀況務必趕緊就醫。

  • 李斯特菌(Listeria)

李斯特菌可以存在未經巴斯德滅菌過程的牛奶及乳酪中,也會存在於豆芽、瓜類、和香腸熟肉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諾羅病毒(Norovirus)

諾羅病毒的傳染能力很強,只要碰到帶有諾羅病毒的餐桌表面、再將食物送往口中,就可能感染。因此只要有個人感染諾羅病毒,很容易在與他人共餐的同時藉由分享食物、備餐等狀況而傳給其他人。

預防食物中毒

  • 擤鼻嚏、咳嗽、抽菸、上廁所之後,請記得都要好好洗手
  • 如果是備餐的人,請好好清洗蔬菜及水果,用來備餐的表面及餐具也都要在準備食物之前好好清洗。
  • 肉類、蛋類等務必都要好好煮熟,不要讓生肉或未煮熟的肉或肉汁去污染到其他食物。
  • 不管是煮過的食物或生肉,不要任其停留在室溫內超過兩小時,放兩個小時後的食物都不安全,請儘早把食物冰到冰箱。解凍的食物要趕快煮一煮,不要放在室溫過久。
  • 保存食物的時候,生的肉類要與蔬菜水果、煮過的食物、或加工食物分開擺放。
  • 買含有沙拉醬、美乃滋的食物沒吃完一定要冰起來。
  • 不知道放了多久的食物請丟掉。一打開有味道,或是罐頭蓋子鼓起的一定要丟掉。

預防食物中毒的重點是自己常洗手,並好好保存食物,備餐時也要用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48 篇文章 ・ 27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