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虎尾是臺灣早期製糖產業的主要生產地,糖業在早年不僅帶動臺灣經濟,同時也是臺灣常民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到今日,每年冬季到隔年春季製糖期間,從虎糖煙囪飄散出的蔗糖香氣,都讓人不禁讚嘆這百年糖廠。
雲林原登記所內保存完整的儲存櫃。
11月5日紅氣球書屋,帶領大家穿梭在虎尾糖廠周邊,由雲林記憶Cool說書人李漢鵬從文史變遷與食農教育的角度,來揭開在地糖文化的面紗。起點在虎尾鎮中心的臺南地方法院虎尾出張所建築群(即今日:雲林記憶Cool),有著日治以來保存良好的窗口儲台與儲存櫃,是當時土地產權制度演變的重要見證。
提到糖業文化在虎尾,不得不提坐落於虎尾糖廠對面的同心公園。同心公園過去作為糖廠與糖廠宿舍的分隔綠帶,此處也留有許多紀念臺灣糖業文化的雕塑與遺跡。在公園中心,李漢鵬老師帶著我們停留在一座手持甘蔗的農民雕像前,分享過去臺灣糖業文化曾經歷的一段危機與轉機,這座雕像紀念過去台糖引進南非310蔗種的過往,可別小看這來自南非的甘蔗品種,它可是拯救臺灣糖業免於覆滅的救星呢!
矗立在同心公園內的農民手持甘蔗雕像,他見證的是臺灣糖業一段充滿危機與轉機的過往,不同於許多雕像以名人立像,這座雕像以不知名農民作為立像的範本。
另外走讀當中也傳遞糖業相關的小知識,像是製糖開始與製糖結束的說法,分別為「廍動」(phōo-tāng)和「廍散」(phōo -suànn)。而公園裡遺留下的石製車機,則是在新式糖廠成立以前,清代以降的糖廍用來輾榨甘蔗的傳統機具。另外,製糖期間的糖廠為了因應增大且不能停止的製糖過程,過去在製糖期間除了會聘請季節工來應付三班制外,還會有邊製糖邊補修機具的情況。
走讀隊伍站在虎尾鐵橋北端,可以看到鐵橋的桁架構造,以即橋面上的三線式軌道,這裡過去除了可以行駛糖業小火車外,也能夠行駛1,067mm軌距的台鐵火車。
在虎尾糖廠的南端,糖業鐵道駛往斗南方向經過當地知名地標—虎尾鐵橋。這座鐵橋在過去原為木造的橋樑,在使用量大增的情況下,最終以三段式鐵橋的形式存續至今。李漢鵬老師在講述這段歷史時顯得格外興奮,最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鐵橋的其中一段竟是來自於劉銘傳時期的新竹鳳山溪鐵橋的結構。而鐵橋上運作的路線,在當時竟可以行駛比台糖小火車大上半號的台鐵列車。
虎尾糖廠旁的「糖廠媽」福安宮,過去是糖廠臺灣人宿舍區的信仰中心。
離開糖廠前,隊伍來到與當地產業信仰息息相關的「糖廠媽」福安宮前,這座由鹿港新祖宮分靈而來的媽祖廟,是糖廠員工的信仰中心,周遭也是過去糖廠的臺灣人宿舍區。而糖廠媽除了見證虎尾聚落的發展外,至今也仍與糖廠公共安全有著緊密的關聯,每到製糖期,台糖公司的高層官員,依然會到福安宮來祈求製糖期平安順遂。除了糖廠媽之外,位於民生路上的虎尾寺,也乘載著虎尾當地信仰的歷史,虎尾寺是日治時期糖廠區內的曹洞宗布教所,至今寺內還留著原有的唐破風、佛龕、木格天花板與鐘形窗等構建,並供奉臺灣最古老的阿彌陀佛神像。
八角形的虎尾水塔,是因應虎尾地區人口急遽增長、糖業擴廠增加用水量,以及日治時期流行病盛行,因此於此地建造的水源設施。
虎尾在日治作為糖業大鎮,曾有許多日人居住於此,也因此推動公共衛生便成整頓的重點項目。跟著李漢鵬老師的腳步,到了虎尾沙丘,這個過去被稱作大崙腳的地方,因為地勢較高,而被日本人用以設置水道設施,今日依舊還可看到高聳的八角形水塔,而水塔對面的水道頭,園區內仍保有唧筒室、淨水設備等設施,至今仍是當地相當重要的水源備援。在公園旁外表典雅的日式書院建築,則是過去用來招待重要賓客的涌翠閣,目前這裡除了是民眾前來打卡拍照、享受日式建築氛圍的觀光點外,也是雲林地區地方創生培訓的重要據點。
本次走讀企劃以書本《雲林食通信》的主題「糖」連結,「食通信」概念從2013年自日本開始發起,不著重於食物的滋味,而寫食物如何孕育、生產,貼合著本次走讀的主題,不著重於糖製食品如何美味,而是從糖業整體的歷史背景出發,結合與之相關的生產文化,在進一步讓參與者有著截然不同的體驗,更能夠省思糖業文化與我們自身的連結。
走讀路徑:虎尾糖廠→虎尾驛→同心公園→虎尾鐵橋→福安宮→虎尾舊水塔→涌翠閣
Google map路徑:https://goo.gl/maps/8rhhP13ztt6KkCBw7
走讀文本:《雲林食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