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臺灣畫家陳澄波127歲誕辰,為紀念這位民主先輩,11月12日在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與仁偉書局舉辦的「文協先行者在路上:復刻小旅x實境解謎」以陳澄波為背景的嘉義故事路線,透過實境解謎遊戲帶領民眾遊歷畫家的畫作場景,並試著重現畫家下筆前的思緒,隨著導覽街邊一幅幅陳澄波的畫作,彷彿回到當時的時空。
畫作〈溫陵媽祖廟〉複製品在廟埕旁展示。
以解謎為起點開啟對陳澄波與政權轉更迭的過往
嘉義市自101年起每年的2月2日訂定「陳澄波日」後,市內小學逐步將對陳澄波的緬懷融入地方學習中。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陳澄波」恐怕僅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的認識,解謎的第一關從溫陵媽祖廟開始,可考倒大部分參與民眾,也看出大眾對陳澄波的認識還有值得耕耘的空間。
陳澄波故居今日由後代改經營「咱台灣人的冰」店。
位在國華街與蘭井街口的陳澄波故居(即:咱台灣人的冰店位置)與溫陵媽祖廟比肩而立,由於家中經營油行,他常看到阿嬤給予家境困難的客人賒帳,也深刻影響陳澄波後來透過畫作傳達對眾生的關懷。1895年出生的他,直到1924年到日本前,幾乎都在這個街區生活。往後漂泊於海外的日子,他將創作對焦在家鄉嘉義,一解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我的家庭〉 對家遙想與思念
「家」的意義對陳澄波來說不僅指老婆張捷與兒女,更包含生活中的物件,都是他定義中「家」的一份子。〈我的家庭〉這幅畫在1930年於上海繪製,當時陳澄波歷經多年等待終於與家人相聚。畫中張捷手上拿著編織,代表家裡的生計幾乎都是由張捷一針一線縫製賺來。出生望族的張捷,若要維持家計,請娘家支應不是難事;但張捷用自己的行動支持,感受出兩人深厚的情感。而畫中拿著明信片的二女兒展現陳澄波對女兒的期盼、搖鈴鼓表達對臺灣的思念、桌上書本則代表對知識的渴望。
陳澄波將對家人的愛隱藏在〈我的家庭〉畫作細節中。
畫中出現的1930年永田一脩著作出版的《普羅繪畫論》,本書談論是以普羅大眾為主題與對象的藝術潮流,當時國際間意識形態的競爭已浮上檯面,甚至形成二戰後的冷戰局面,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不容許無產階級的意識萌芽,永田一脩因而被捕。留日的陳澄波接觸過《普羅繪畫論》書深受影響,其中畫裡的筆墨硯台比例上都較大,展現對普羅大眾的關注,爾後的創作中在在顯示這樣的精神。
走入〈嘉義街外〉畫作中
前往中正路上,台灣圖書室理事長林詩涵,提到1924過去日本的陳澄波,在1926就入選「日本美術展覽會」(當時美術界最高榮譽),是以油畫入選的第一人,而入選的〈嘉義街外〉描繪的街景就是國華街一帶。
中正路在日治時期被稱為二通(大通是現今的中山路),為嘉義重要的蛋黃區域,大通與二通所販售的物品完全不同,大通是販售藥局、吳服、和菓子等商品,客群以日籍人士為主。二通販售是臺灣人常使用的物品,如拜拜燒香所需用品,只有在二通才能買到。
〈中央噴水池〉裡的大眾圓環
一行人走到圓環旁的第一銀行嘉義分行前,樹下陳列幾幅陳澄波的作品,其中〈夏日街景〉是他第二幅入選「日本美術展覽會」的畫。當時日本人針對推動電氣化的公共建設採準公營方式經營;但因財政負擔過大、加上太平洋戰爭爆發財務更加吃緊,因此以「嘉義電燈株式會社」的公私合作方式經營。因此畫作出現許多電線桿,凸顯嘉義市的基礎建設進步。
中央噴水池今昔對照,讓人感受到時光的流逝。
1927年創作的〈中央噴水池〉畫裡民眾圍繞圓環親水的畫面,它曾經是老一輩嘉義人兒時戲水的地方,然而此地也是228事件的活動地點之一,兩相對比令人不勝唏噓。
在嘉義公會堂舊址
中正公園走道旁一排陳澄波的復刻畫作,拉近民眾與大師的距離。
嘉義公會堂舊址現今為嘉義中正公園,沿著北榮街一側排列著一幅幅陳澄波的複刻畫作,許多幅畫描繪玉山、嘉義街廓、山間生活。深入瞭解每一幅畫背後的故事與當時情勢,心中總有惆悵,如〈慶祝日〉的繪畫風格相對明亮豐富,表達他對戰後脫離日本殖民的雀躍與對國民政府治理的期盼,也因此在之前畫作中的旭日旗(日本國旗),立刻轉換成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直到1947年受刑前夕所創作的最後一幅〈玉山積雪〉,畫風色調暗沈,似乎反映出他對時局的憂慮。
1947年當時國民政府處理民生事件所衍伸出一連串的失控、甚至出現如版畫家黃榮燦受迫害等事件,可以想像陳澄波到最後一刻,心懷大眾的信念依舊、熱愛臺灣的情懷永存。
走讀路徑:義昌公園集合 – 延平街導覽 – 嘉義朝天宮(溫陵媽祖廟)– 國華街 – 陳澄波故居 – 二通(中正路) – 民主圓環(中央噴水池)– 第二關解謎 – 嘉義公會堂舊址(現中正公園)
Google map路徑: https://goo.gl/maps/kb7uCwta4hD9XvdW8
走讀書單:
《文化的先行者-嘉義文協青年的運動與實踐》李昭容著
《百年情書-文協時代的啟蒙告白》國立台灣文學館著
《陳澄波密碼》柯宗明著
《供桌上的自像畫-陳澄波與他的妻子》林滿秋著
《靈魂裡的火把》幸佳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