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正紀念堂規劃的111年度走讀臺灣『開枝散葉,相知「鄉」惜」系列活動,帶領民眾走入生活裡的多元族群文化,透過文本故事和體驗活動來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內涵。
因颱風延期至9月17日辦理的印尼文化走讀路線,為此系列的最後一場活動,由文史達人李東明老師帶領,到臺北車站附近的北平西路和Y區地下街的印尼街認識印尼文化,和感受在臺印尼移工的生活模式。活動最後則安排手工蠟染體驗,藉由實際的操作來了解這項印尼重要的民族工藝文化。
臺北車站大廳是移工假日最常聚集的地點,在此為印尼路線走讀開啟序幕。
臺北車站的印尼街:北平西路、Y區地下街
臺北車站黑白方格相間、有10種語文和微笑表情地貼的大廳。由曾在印尼工作多年的文史達人李東明老師,帶領大家進行接下來的印尼文化走讀行程。李東明老師說,在印尼工作的那幾年,他認為最美的印象就是當地人燦爛的笑臉,因此想要選擇這裡做為今天走讀行程的開始。李東明老師拿出一塊用印尼傳統工藝蠟染製作的地圖,先講述印尼相關的文史背景,讓大家在接下來的走讀行程中能更有感受。
印尼是世界第四大國,由一萬七千多個小島組成,有三百多個族群,有被記載的語言就達八百多種。宗教信仰對印尼人來說尤其重要,在印尼沒有所謂的國教,國定的宗教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和孔(道)教等6種,在身分證上甚至有註記信仰,相當尊重個人的宗教信仰,其中穆斯林占總人口數約87%,是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數最多的國家。
「印尼群島擁有許多不同的封建領地,各地居民從不認為自己歸屬於某個領土完整的大國。然而,由於商人頻繁往返於各島,世居島上的小老百姓變得樂意包容和接納彼此的差異,養成一種幾近調情的好客態度,這些島嶼也成為誘惑外來者探險的地方。」根據《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書中描述印尼人對「國家」的觀點,或多或少能了解,為何印尼能在文化、語言、信仰、地理位置有極大差異之下,彼此還能互相包容組成一個國家。
走出東三門,穿越斑馬線就能來到北平西路印尼街,這條街總長度大約只有五十公尺,聚集許多印尼風格的小吃店、雜貨店等,形成獨特的聚集經濟商圈。走讀行程這天是週六下午,有營業的店家還不多,如果是週日,上午九點至十點間,各家小吃店就會開始起灶開爐、搬出桌椅營業,來迎接久久休假一次的家鄉朋友們。
北平西路印尼街是許多異鄉人回味故鄉味的地方。
印尼菜內容物多元,愛用如豆蔻、丁香、辣椒等香料調味,特別喜歡炸物,每一餐都要搭配蝦餅。在這裡可以享用到最道地的印尼料理,試著看圖說故事用眼睛點菜吧!牛肉丸湯(Bakso)、沙嗲肉串(Sate Sauce)都是推薦嘗試的菜色。
體驗完戶外的印尼街,李東明老師帶著大家轉往地下商店街,從北三門外的入口下樓,沿著Y區地下街走,到後段Y24較晚開發的地區也聚集了許多印尼商店,呈現完全另一種感受。
地下街的店面位置相對完整,進駐的商店類型更為多元,還有什麼都賣的印尼超市,販售印尼式的餅乾、罐頭、香料等,想要吃傳統印尼點心娘惹糕、斑蘭丸子在地下街也都找得到。
無論是北平西路或是地下街,這些店家是在臺灣的印尼移工朋友心靈寄託的地方,懷念家鄉的味道、尋找同鄉的情誼,乘載著他們的文化與思念。
在臺北車站地下街Y區,能品嘗到精緻可口的印尼糕點。
印尼蠟染布工藝文化手作體驗
走讀行程最後一站安排蠟染DIY體驗,由來自印尼,有蠟染專業認證的賽陽老師帶領大家體驗製作,認識這項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
賽陽老師示範蠟染的技巧。
蠟染是印尼傳統織品染製工藝,印尼語為峇迪(Batik),以銅壺筆取蠟在布上描繪出圖騰,然後浸入染缸上色,以滾水煮布脱蠟,有上蠟的部分不會被染上顏色,以此概念一層一層染色堆疊,製作出精美的圖騰花樣。
早期蠟染布是人民送皇室的禮物,僅限皇室使用,後來才漸漸發展融入到所有印尼人的生活中,不同的蠟染圖騰會代表著每個階段特定的禱告與祝福。
全手工製作的蠟染布程序複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09年將印尼蠟染布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印尼政府並將每年10月2日定為「印尼蠟染布節」,可以見得蠟染在印尼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要控制好手中的銅壺筆需要有無比的耐心,今日的印尼文化走讀行程就在大家非常專注勾勒蠟染圖案中劃下句點,關於印尼文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探索與挖掘的地方,藉由閱讀《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能更深刻的了解「印尼」這個神奇的國度。
印尼語教學:
Apa Kaba你好
Terima kasih謝謝你
走讀路徑:中正紀念堂→臺北車站大廳→北平西路印尼街→地下街印尼商店→蠟染DIY
Google map路徑: https://goo.gl/maps/JqJBv3RfJxndoaCv9
走讀文本:《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