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災後重建永續城市

thisbigcity城事
・2012/08/14 ・14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94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Noelle Hirsch(熱衷於永續議題,為Construction Management網站撰稿,討論營建管理事業與教育)

綠建築運動近年來聲勢大漲,其優點已非常明確,如今許多專家進一步強調,在歷經天災肆虐的城市裡,永續建築具備眾多好處。

建築若依據LEED綠建築標準施工,會創造哪些經濟影響,已有各項文獻記錄,Johnson Controls公司能源與環境事務主管鮑姆賈登(Paul von Paumgartten)曾2003年撰寫報告,題為「高效能綠建築商業分析:永續及其財務衝擊」,其中列出綠建築諸多益處,例如「減少能源用量及相關成本、提高使用者產能及員工忠誠度、增加市值、因改善室內空氣品質降低健康風險」。依據多項研究,他估算建築物若能遵循LEED標準,在40年使用期間,成本可節省超過250%。

當然,建築物效能低落的衝擊,在文獻裡亦鉅細靡遺,「環境暨能源研究院」提到,建築物占美國三分之一碳排放量,IBM公司類似研究顯示,商業建築使用全球42%電力,亦浪費其中半數,相當於數千億美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城市與區域遭天災襲擊後,節省能源與推廣永續極為重要,對美國紐奧良尤其如此,卡翠娜颶風七年前摧毀堤防,令當地嚴重淹水,至今尚未完全復原,今日「綠色重建」(Build It Back Green)計畫鼓勵居民不只重建家園,更採用節能、省水、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綠色技術。這項計畫由「全球綠建築」組織贊助,亦獲多家全國及地方基金會支持,為紐奧良居民開設節能工作坊。

另一案例為美國密蘇里州喬普林(Joplin),去年大型龍捲風橫掃後,造成逾150位居民喪命,財務損失約28億美元,宗教組織Convoy of Hope贊助的「極端房屋基金」計畫伸出援手,在當地興建數十間節能屋,市政廳最近亦舉辦講座,介紹雨水管理、地熱系統與替代能源等環保議題。

除了援助受到創傷的城市,里斯(William E. Rees)最近在《科學人》雜誌指出,綠建築也能力抗未來災害,他主張建造大批多戶住宅,以降低人均土地使用量,著重於回收方案與汽車以外的運輸工具,並藉由共同發電及運用工業廢棄物,減少家戶能源用量。不過里斯亦提到,光是提升效能還不夠,城市必須建構自給自足體系,由堅固核心與支援項目組成,「若能減少仰賴進口,即可隔絕氣候異常、資源短缺、遠方軍事衝突的部分威脅,且因為居民得仰賴地方體系,就有動力善用手中資源」,結果即可達到「全球永續」。

綠色運動受到民眾歡迎後,許多國家政府機關與非營利組織均開始補助永續建商,美國能源部「能源效能與永續能源辦公室」協助建商運用可再生工法,「企業綠社區」、「Home Depot基金會」、「贊助人網絡」等非營利組織提供獎助金、貸款、教育機會等,鼓勵任何想改善住家或社區永續性的民眾;「財稅誘因協助計畫」針對消費者與企業,他們若想改用節能設備,部分費用將由美國政府支付,另外還有不少州計畫或地方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世界各地都無法避免天災發生,人們能藉由綠建築技術,壓低因天災而起的種種風險,且拜多家機構及方案之賜,民眾縱然無法及早防範,也能在災後開始永續生活。

照片來源:Flickr用戶USACEpublicaffairs, gnalnad and State Farm

本文原刊載於this big city城事

文章難易度
thisbigcity城事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城事》為永續城市部落格,長期發掘關於建築、設計、文化、科技、運輸、單車的都市創新構想,曾數度獲獎。《城事》網羅世界各地城市生活作者,文章曾發表於Next American City、Planetizen、Sustainable Cities Collective、IBM Smarter Cities等網站。《城事》遍尋全球,在世界奮力邁向永續的時刻,呈現城市帶來的種種機會,力求保持樂觀,但不忘批判。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大直公寓陷落!連續壁能保護工地,為什麼會造成外側房屋坍塌?在軟弱地盤上蓋房子可行嗎?
PanSci_96
・2023/10/21 ・5106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趕快下來、房子要倒了!」隨著工地主任一聲大喊,居民慌亂逃出。接著,基泰大直建案隔壁的公寓,就像坐電梯一樣往下陷落,原本的 1 樓,如今已成為地下室。

除了基泰大直案,台灣各處都偶有聽聞發生天坑、房屋沉陷等事件,這些災害,似乎又常常是地下工程惹的禍。

但這次事件是怎麼發生的?軟弱的地盤真的不適合蓋房子嗎?我家或你家,也會遇到嗎?

為什麼土壤會崩塌?

為什麼土壤會崩塌?大家應該都有過在海邊堆沙子的經驗,當砂子堆到一定的角度後,沙堆表面的沙子就會開始不穩定,這時如果繼續堆沙,沙子就會坍方。

土壤的「剪力強度」會使土壤坍塌到一定程度後就不會繼續坍塌,讓土壤的斜面與地面形成一個角度。所謂的剪力是指將物體推往相反方向的外力,例如用剪刀剪紙,或是用手撕紙。而土壤的剪力強度,指的是防止土壤發生平移破壞的阻抗,剪力強度愈大,代表愈不容易發生坍塌。

剪力強度的大小則受到土壤的顆粒形狀、大小分配比例、緊密程度以及凝聚力所影響。例如由不同形狀與大小的顆粒混雜而成的土壤,彼此之間的摩擦力比只有相同大小顆粒的圓形土壤,強度還要高。或是含水量較少的黏土,比含水量高的黏土黏滯性還高,凝聚力更強,因此剪力強度比較高,更不容易坍塌。

圖/公共工程品管班教材

若是開挖基地的土壤剪力強度不足,很難形成垂直度高的壁面,這個時候若是沒有足夠的空間設立明挖邊坡,就需要擋土壁來擋住側向的砂土,保護開挖面,讓工程順利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在這次事件一直聽到的「連續壁」,是一種常見的地下擋土設施,就可以擋住側向的沙土。開挖建築地下室前,常會在基地周圍施作一圈連續壁,阻擋地下水與土壤,再進行開挖工作。由於連續壁適用範圍廣、可以擋水、所需空間不大,對臨房影響較小,常被用在軟弱黏土以及都市密集區的工程。而連續壁的貫入深度,通常是開挖深度的 2~3 倍。

以台北市為例,根據臺北市建築工程基礎開挖安全措施管理作業要點,在有鄰房的狀況下進行地下開挖,深度只要達 8 公尺以上就要採用連續壁擋土工法。這些連續壁不僅能用來保護工地,還可以成為未來完工後,建築物地下室的永久外牆。

開挖建築地下室前,常會在基地周圍施作一圈連續壁。圖/PanSci YouTube

那麼,這次事件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大直民宅坍塌事件是怎麼發生的?

為了抵擋側向土壓力與水壓力,通常擋土壁還需要配合基地內的支撐系統。常見的施工流程首先會在施作擋土壁之後打入中間柱,並且開挖第一階土方。接著在中間柱上架設一層臨時性的水平支撐與施工構台,才會繼續往下開挖下一階土方,重複這樣的步驟直到挖至設計深度。全部開挖完成後,最後在底面鋪設混凝土底版,由下往上開始施作地下室結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公共工程品管班教材

這次基泰大直事件中,基地位於軟弱黏土地盤。當開挖作業進行到一定深度後,連續壁外側的土壤重量,超過連續壁底部黏土的抵抗力,開挖底部失去平衡。外部的黏土沿著破壞面流動,湧入開挖區。緊接著,基地內的土壤連同中間柱被湧入的土壤向上抬起。當中間柱被向上推之後,橫向的水平支撐也隨之崩解,失去保護連續壁的作用,最後失去側向支撐力的連續壁朝基地內擠進破壞。

災難如連鎖反應,除了基地結構被破壞,基地外側的土壤也會因為向開挖區內流動,導致地面大量沉陷,蓋在上面的房子,也就是這次事件中受害的民宅,隨之下陷。這種工程災害稱為「隆起破壞」。

過程雖然是這樣,但導致這次事故發生的確切原因,目前還在調查當中。可能是調查與設計單位對地質狀況的判斷過於樂觀,連續壁的設計貫入深度不足,或是因施工不慎,導致連續壁與支撐系統並沒有完全發揮作用。

那麼你可能最擔心的是,我家會不會也遇到相同問題,買房前是不是也要挑地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見的開挖災害有哪些?

這邊要先說明,其實不同的地質,需要對應不同的考量與施工工法,我們應該因材施工。而不同地質,也會面臨不同的挑戰與風險。例如基泰大直的隆起破壞,容易發生在軟弱黏土進行的開挖工程,而在透水性良好的砂質土壤中,則可能會因為地下水位差,發生管湧與砂湧等災害。

什麼是管湧呢?它指的是地下擋土壁因為施工不慎導致壁面出現裂縫,在裂縫處將容易形成透水路徑。如果沒有即時修補裂縫,滲出的水流會愈來愈大,並夾帶砂土,形成滲流管道。水流夾帶砂土持續湧入開挖基地,就會使得擋土壁外側逐漸被掏空,導致上方鄰近道路及房屋沈陷。

圖/臺灣公路工程第 43 卷第 1-2 期

而砂湧,也是另一個容易發生在砂質地盤的災害,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基礎開挖時,基地內側與外側水位落差很大。水位差會使地下水由擋土壁底端上湧,當上湧水流的壓力大於開挖面底部土壤的重量,水壓會將基地內的土砂舉起,冒出開挖面,進而導致開挖基地的破壞。

圖/臺灣公路工程第 43 卷第 1-2 期

不過除了先天的地質問題,擋土壁與支撐系統,也可能會因為設計與施工上有所疏失,使得擋土壁牆身的強度不夠或位移太大而發生破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回來,這些軟弱地盤,是不是根本就不適合蓋房,爛泥扶不上牆,不對,是爛泥扶不住牆呢?

軟弱地盤真的不適合蓋房嗎?

就像蛋糕不是只有蛋,建築的地盤不只有土壤,而是由土壤、地下水及空氣所組成。依照不同的比例及成份,有著不同的特性。若是地質沒辦法讓蓋在上面的建築物穩定安全,就是所謂的軟弱地盤。

軟弱地盤通常位於沖積平原、湖沼地或是人工回填區。這些地方的土壤因為沒有經過地質變動等物理作用,通常由軟弱黏土、沉泥、或是鬆散的砂土所構成。例如台北盆地是河流所形成的沖積平原,因此大部分的地區都是屬於軟弱地盤,而桃園、台中的地質則穩固許多。

直接在軟弱地盤上蓋房子,就像將建築蓋在豆腐上,不僅施工時容易發生災害,建築也可能會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沉陷。但隨著都市發展,所需要的土地大量增加,我們很難完全避免在這類地盤上興建工程,因此工程師會利用各種方法,來克服困難的地質條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軟弱地盤並不是完全沒有辦法蓋房子,我們可以選擇深基礎,透過數十公尺長的基樁,穿過軟弱土層,將建築固定在更深處的堅硬岩盤上。

或是透過地盤改良,改善土壤的特性,防止破壞、液化以及沉陷等問題發生。

除了加入岩隱村習得土遁忍術以外,地盤改良的方式非常多,同樣需要依據地盤的性質、改良的方向以及工程的類型來選擇最適合的工法。這裡介紹幾種台灣常見的地改方式。

第一種是振動夯實,這種方法是利用機械振動等外力,使基地土層的密度增加,加強支撐力,減少發生沉陷或液化的可能,這種方法適用在非黏性的土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種,排水預壓工法。這種方式則是在蓋房子前,在基地加上額外的載重,同時也可以搭配排水帶,縮短土壤孔隙水的排水路徑,讓水更容易排出,進而增加土壤的壓密速率,減少土壤內的孔隙與含水量,克服未來建築完成後的沉陷問題。

第三種,也是在都市建築中最常見的地盤改良,是深層攪拌工法,利用特殊機械,透過高壓噴射或是機械攪拌等方式,在地層中注入水泥,並同時攪拌土壤,讓水泥與周圍的土壤拌合成固結體,與原本的地層組成複合基地,以提高土壤強度,我們常聽到的地盤改良樁,就是屬於這種工法。

也就是說,透過合適的地盤改良、基礎形式與開挖工法,軟弱地盤也是能蓋房子的。

如果你對你家,或是你想要買房子地方的地質很好奇,那事不宜遲……就來介紹查詢看看你家地質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該怎麼知道我家的地質?

依照經濟部地質法的規定,只要是政府機關或公營事業所辦理的地質調查,都需要將調查結果提交給中央主管機關。而這些資料都會被上傳至中央地調所建置的公開平台——工程地質探勘資料庫,也就是說,如果你家附近曾經有公共工程進行過地質調查,就可以在上面找到鑽探資料。

另外,政府也公布了全台的地質分佈資料土壤液化潛勢區以及活動斷層的分佈,資料都公開在網路上,有興趣的觀眾可以上去查看,更瞭解自己的居住環境。除此之外,國家地震研究中心甚至有有簡單的試算方式,可以評估自家住宅的耐震能力。

當然這些公開資料,只能作為工程設計的初步參考,還是需要請專業的地質調查公司進行鑽探與實驗,才能比較完整地瞭解基地的地質。因為即便知道自己家裡附近的地質類型,地質條件還牽涉到各種土壤參數,工程設計和施工品質也有重大的影響。此外,像順向坡角、土石流及易淹水潛勢區這類危害很大的地方,一般民眾原本也鮮少將此列入尋覓住處的考量。

如果有哪些關於買房要注意的眉角你還想聽我們分析,例如房價、交通、裝潢、空氣品質甚至是風水,歡迎留言告訴我們。最後也想問問大家,在挑房子時,哪項指標是你最在意的呢?

  1. 事件發生後,我覺得地質與買房地點,才是最重要的
  2. 在多地震的台灣,房屋的耐震係數最重要
  3. 氣候變遷之下,節能省冷氣且防淹水防空污最重要
  4. 以上這些都是多說的啦,房子貴到買不起,對我都不重要。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保從今天開始、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9/12 ・185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陳彥諺

環保行動從源頭出發

說到「環保」,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關鍵字就是「減塑」、「限塑」,在現代社會中,大量塑膠製品、塑膠袋充斥在生活中,而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製品就是環保行動的最大敵人。不過,你知道嗎?發明塑膠袋的初衷,其實是為了拯救地球。
在塑膠袋發明以前,紙袋、布袋是主流的包裝用品。為了讓人們能有好看、方便、低成本的包裝材料運輸物品,1959 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發明了塑膠袋,其輕便、價格低廉、耐用、可重複使用,也可以取代紙袋以減少伐木量。

圖一、1959年,瑞典工程師斯坦・圖林發明了塑膠袋,其輕便、價格低廉、耐用、可重複使用,也可以取代紙袋以減少伐木量。

卻沒想到,這麼好用又便宜的塑膠袋問世後,在20 世紀末以前,紙袋、布袋幾乎被塑膠袋取代了,但是,人們並沒有如圖林發明當時所設想的,將耐用的塑膠袋重複利用,以減少地球負擔,反而衍生出單次使用後便丟棄的習慣,時至今日,塑膠垃圾更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然而,地球是大家的,是每一個人的,也是家樂福所關心的。

家樂福十多年來,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除了推行友善農業關懷土地,也以透明系列商品支持動物福利,2019 年,更設立影響力概念店,鼓勵消費者自備購物袋,同時把家中不需要的紙袋,帶到店中分享給需要的民眾,家樂福以具體行動響應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希望改變從 i 開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家樂福響應 SDGs,改變從 i 開始

家樂福賣場實際響應環保行動

(A) 生活區:瓶身再生塑膠的環保洗護產品

日常生活中,洗澡洗髮使用的盥洗用品,是塑膠瓶罐的一大來源。家樂福攜手台鹽生技、台灣設計研究院、點睛設計,從原料到包裝,皆秉持著永續再生、環境友善、天然純淨的原則,推出Re系列永續商品。

Re代表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更代表著這項產品的永續再生(Power of Regeneration)。落實的行動包含,瓶身、瓶蓋採用 100% 再生塑料,運輸紙箱採用 FSC 森林環保紙箱等。

(B)食品區:可回收包裝減少食物浪費

食品的包裝,也是生活廢棄物的一大來源。家樂福除了停止使用保麗龍外,更在食品的包裝方法上,採用「貼體包裝」。

以往常見的食材包裝,是將食材放在保麗龍盒上,再以保鮮膜覆蓋,因為保鮮膜並無法完全密合食材本身,保鮮效果有限。而家樂福採用 APET/PE 材質的貼體包裝,結合抽真空原理與加熱技術,讓包材可以貼合食材,形成食材的第二層皮膚,減少與氧氣、微生物的接觸外,更能有效保存食材,減少食物浪費,同時減少保麗龍使用,一年可少用3百萬個保麗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 收納區:減塑收納寶物,再生塑料一級棒

在收納部分,家樂福提供了消費者環保折疊購物袋的新選擇,樣式活潑可愛的環保折疊購物袋,材質為 RPET,是回收寶特瓶材質,每 2.8 個寶特瓶可做 1 個折疊購物袋,不只可供消費者重複使用,且產品本身便已達到循環利用。

另外,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垃圾袋,家樂福也有新實踐!家樂福環保清潔袋,是回收家樂福或各通路的PE膠膜,經過工廠處理、回收篩選、製作成 100% 再生塑膠粒子後添加美國香氛除臭精油製袋,讓以往丟棄的回收膜,經過處理後有了新生命,而且不需添加新塑膠,就能製成接近新料等級的優質產品。

圖三、家樂福賣場的實際行動,以「再生塑膠」的回收再利用達成減塑目標

從今天開始、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

為了地球,家樂福不遺餘力。從友善農業、動物福利開始,再從減廢減塑著力。當家樂福自有品牌取消了飲料組裝的收縮膜包裝,策略從賣場及商品包裝減塑,每年約減少 340 噸塑膠,1067 噸的碳排。

塑膠產品的誕生初衷,是為了讓地球、讓人們的生活更好。雖然在過去的消費習慣下,對地球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是,要愛地球,永遠不嫌晚。從今天開始、從i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愛地球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四、從 i 開始,和家樂福一起減塑、減廢,用消費發揮影響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成語科學】鈎心鬥角:撐起華麗屋簷的特殊支撐系統——斗拱
張之傑_96
・2023/08/09 ・114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元前 206 年,項羽率軍進入秦國的都城咸陽,縱火焚燒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宮,大火延燒了三個月。唐代的杜牧,寫過一篇著名的賦——〈阿房宮賦〉,藉著阿房宮被焚的事,抒發自己對時局的憂心。

阿房宮遺址。圖/wikimedia

〈阿房宮賦〉一開篇,就敘寫阿房宮的宏偉壯麗:「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這就是成語「鈎(勾)心鬥角」的出處。

在〈阿房宮賦〉中,鈎心鬥角的原意,是形容宮殿建築群的錯綜複雜。當它成為成語,卻帶有貶意,用來比喻人與人間各用心機,明爭暗鬥,互相排擠。讓我們造兩個句。

商場上經常鈎心鬥角,你要當心留意才是。

他的個性單純,哪懂得政治上的鈎心鬥角。

接下去讓我們談談中國傳統建築,以及杜牧為什麼用鈎心鬥角來形容建築群的錯綜複雜?首先要了解,中國傳統建築都是木造的。受到材質(木材)的限制,單一建築不可能蓋得太高大,所以宮殿、寺院都由一大群建築構成。北京的故宮就是個例子,它由 980 幢房屋構成,壯觀極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景山公園向南俯瞰北京故宮(紫禁城)。圖/wikimedia

中國傳統建築的牆面缺少變化,以群體建築的屋頂變化,使之豐富多彩。傳統建築的屋頂至少有八種基本樣式,以此為基礎,可以變出更多花樣。以中正文化中心來說,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的屋頂就各不相同,有機會的話不妨注意看看。

除了龐大的屋頂,中國傳統建築還有如鳥翼般,向外(出簷)、向上翹(起翹)的屋簷。出簷的目的是為了遮蔽風雨,起翹的目的是為了採光。為了支撐出簷、起翹的屋簷,我們的祖先發展出一種特殊的支撐系統——斗拱。斗,指方形的木材,而拱是略為彎曲的木材。斗和拱縱橫交錯,層層疊疊,逐層向外伸出,托起出簷、起翹的屋簷。

斗拱。圖/wikimedia

杜牧為什麼用鈎心鬥角形容建築群的錯綜複雜?鈎心的心,指宮室本身。鬥角的角,指屋簷角。當建築物密集,從遠處望去,眾多建築物的屋簷和屋簷角上下錯落,當真像在比試爭鬥似的。從這個自創的詞彙,可以看出杜牧的才思。

元朝以前,屋簷較長,所以斗拱特別顯眼,但殘存的極少。日本建築是中國建築的一個支系,從日本的古建築,可以看出中國魏晉或唐代的建築風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