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擁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戀的研究趨勢

止觀在親密關係上有這麼大的效果,究竟給依戀理論什麼樣的啟示呢?Sahdra, Shaver, & Brown Shaver (2010)回顧過去依戀相關的研究與文獻,發現依戀的本質其實是一個高度依賴的系統--即使是安全依戀,也是假設有一個依戀的客體,讓我們能「放心地」探索世界。依戀理論雖然可以解是許多親密關係中的拉扯與現象(Mikulincer, Shaver, Bar-On, & Ein-Dor, 2010),但同樣衍生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難道我們不能靠自己嗎?

Sahdra等人根據這樣的思考,結合佛家的止觀,提出Nonattachment的概念,指個體能不被外物所罣礙,自在地接納事物的生死流轉、得失消長的程度。Nonattachment其實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度,當一個人的情緒都繫於重要他人的時候,心裡很難有一個穩定的平衡點,情緒的起伏也自然像浪潮上的風帆一般飄泊翻覆(Knee, Canevello, Bush, & Cook, 2008),但弔詭的是,親密關係與依戀的本質就是:將自己情緒喜怒哀樂的主導權,一部分度讓給自己的伴侶(Windsor, Ryan, & Smith, 2009; 陳婉真, 2009)。在Sahdra等人(2010)收集的樣本中發現,Nonattachment與焦慮、逃避依戀呈現負相關,也與許多正負向心理適應指標有關。Nonattachment傾向高者,對生活較為滿意、願意接納各種不如意的事情、對事物的看法較為開放、較少憂鬱與焦慮、能體會並同理伴侶的情緒,卻又不會被對方的情緒所抓住等等。這些結果說明了,Nonattachment傾向能讓個體退後一步,去感受、去關照、去接納自己與伴侶的情緒,並重新找到一個能讓自己站起來的力量。

總結

經過一番跋山涉水、三顧茅廬、六出祁山之後,本文回顧了這兩年一些經典的依戀研究,發現雖然跟二十年前比起來,看似確定的事情越來越少,不過也代表可能性越來越多。在依戀研究將觸角伸到各種親密關係、各種感情階段的同時,我們也發現有更多元的方式將不安全依戀的他或她,引導到安全而溫暖的小船上,我們也更有勇氣接納自己,並接納自己所愛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ote

[1]但為行文簡便故,還是讓俺偷懶一下用「焦慮依戀者」取代「焦慮傾向較高者」吧,事實上幾乎所有依戀學者都仍然用這種偷懶的描述法。

[2]你可能會有興趣速食約會真的有用嗎?能找到Mr. Right嗎?你可以去看一下discovery頻道有一集是講速食約會的,就能發現:天下的男人都在找同一個女人,天下的女人也都在找同一個男人--而這個人通常與他們參加實驗前,所描述的「理想對象」一點關係也沒有。

[3]共享價值觀:一段婚姻的關係是應該在對方需要妳的時候,盡量地進自己所能提供她自己能做的部分,而受到幫助的一方不需要覺得有什麼虧欠。交換價值觀:一段婚姻的關係本來就應該要公平,當對方對你付出的時候,你也應該要等值地回報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歡迎閱讀她的成名作:語言相似性與人際關係(M. E. Ireland & Pennebaker, 2010; M. E. Ireland, Slatcher, R. B., Eastwick, P. W., Scissors, L. E., Finkel, E. J., & Pennebaker, J. W., 2010)。

[5]高度地需要獨立,卻又強烈地想取悅別人;過度地在乎自己的親密伴侶,但當伴侶對自己太靠近的時候,又容易對對方產生敵意的一種特質

[6]例如”Affect”是存在的字就按左鍵,trecof是不存在的字就按右鍵。

<參考文獻請至這裡的文末下載,桑Q>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icture credit: Fzlol.com and www.lomoslife.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ge: 1 2 3 4 5 6 7 8 9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