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五迷們難以達成的願望之一:用正五邊形磁磚鋪地板──《數學好有事》

PanSci_96
・2018/05/10 ・303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1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打算替浴室鋪瓷磚,顏色的選擇相當多,但瓷磚的形狀可就沒那麼多了。在特力屋絕對能找到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瓷磚,或許還有六邊形,幸運的話可能找得到三角形瓷磚。不過,如果你最喜歡的數字是5,就沒輒了;因為沒有正五邊形的瓷磚。

方的長的都有,就是……沒有正五邊形的磁磚?source:wikimedia

正五邊形……就是不太合群

原因很簡單:正五邊形無法鋪滿浴室牆面或任何一種平面,因為正五邊形的每個角都是 108 度。

圖/麥田出版

在正多邊形鑲嵌中,幾塊瓷磚可以剛好擺在共同頂點的周圍,因此每個角加起來一定為一圈,也就是 360 度。如果你把三個正五邊形擺在一個頂點的周圍,只有 3× 108=324 度,會留下縫隙。假如拿四個正五邊形來擺看看,就變成 4 × 108=432,超過 360 度,所以會重疊。即使讓正五邊形彼此交疊,角度計算一下很快就會發現行不通。

附帶一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沒有超過六邊的正多邊形(所有的邊長及內角都相等)瓷磚。如果一個正多邊形(瓷磚的形狀)適合用來鋪滿平面(能夠緊密擺在一起覆蓋平面而不留下空隙),就必定如剛才看到的,內角能整除 360。由於一定會有至少三塊瓷磚在頂點相交,所以角度不可能大於  = 120,這剛好是正六邊形的內角,可以排出大家熟悉的蜂巢圖樣。但你不妨畫出幾個正多邊形看看,邊數愈多,內角愈大,因此邊數超過六的正多邊形內角會大於 120;這就太大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謹慎起見,你可以用正三角形來排看看,因為正三角形的內角是 60 度。360=6 × 60,在頂點的周圍可以擺六個正三角形;正方形的內角是 90 度,而360=4 × 90,所以頂點的周圍可以擺四個正方形。正方形鋪起來又比長方形容易得多,因此絕大部分的浴室瓷磚是正方形的。

方的長的都有,就是……沒有正五邊形的磁磚?圖/flickr

還有可以無限延續五重對稱性的機會嗎?

難道喜歡數字 5 的人一絲希望都沒有嗎?

正五邊形只是具有五重對稱的許多形狀之一。另一個是五角星,而且還有正十邊形,這兩個形狀在繞中心點轉五分之一圈(72 度)後,看起來都跟原來的形狀一模一樣。說不定你可以混合使用具有五重對稱的形狀來鑲嵌瓷磚?

其實不妨試試看,事實上嘗試的人還不少。許多大數學家,包括 17 世紀的天才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以三大行星運動定律著稱),都嘗試過五重對稱鑲嵌問題,但所有的人都被考倒了。

圖/wikipedia

克卜勒在 1619 年的著作《宇宙的和諧》(Harmonices Mundi)中,展示了一個著名的鑲嵌圖案,當中用到五邊形、五角星和十邊形,還有一種他稱為「怪物」的形狀,也就是把兩個十邊形的其中一側黏合起來所成的形狀,但他不得不承認這破壞了五重對稱性。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想出任何鑲嵌法,能夠無限延續五重對稱性,但也沒有人能證明,這樣的鑲嵌法不存在。所以,鑲嵌浴室瓷磚的單純想望,引導出一個懸而未決的數學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麥田出版

啊~對稱就是讓人心情舒爽

要避開五重對稱鑲嵌問題,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鋪其他類型的曲面。在球面上,12個正五邊形可以密合得剛剛好,而在雙曲平面上(第3章介紹過這種平面),可以排出4個正五邊形的鑲嵌,在頂點處都能夠密合。這兩種曲面都是彎曲的,所以5和平坦的面似乎合不來。

另外一種方法則是乾脆放下對於5的偏愛,或是別再限制只能用一種瓷磚。譬如在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或伊斯坦堡的托卡比皇宮所看到的伊斯蘭藝術:豔麗馬賽克。雖然是由各式各樣的形狀拼貼而成,但仍舊極其對稱。就連小朋友都能一眼看出當中的對稱性,就如同顯微鏡下看到的蝴蝶或雪花的對稱性。

伊斯蘭藝術。source:hoomarg

可是若要問究竟什麼是對稱性,小孩子很可能會遲疑一下才回答,即使問成年人也一樣。因為這個問題需要稍微思考一下才答得出來,所謂對稱性是指不會受改變而影響的特性。把正五邊形旋轉72度,看起來跟原來一樣,所以具有五重旋轉對稱性。把蝴蝶對著中心線做鏡射,看起來沒變,所以具有鏡射(或反射)對稱性。住宅區沿街一整排一模一樣的房子,則有平移對稱性;假若有巨人把整排房子一起搬移一棟或多棟的距離,這條街看起來仍然沒變。

這麼一來,圓形就成了最對稱的幾何形狀。你可以把圓形繞著圓心旋轉任意角度,看起來都和原來的形狀一樣。你也可以把圓形對著通過圓心的任意直線做鏡射,形狀還是不會改變。有趣的是,很少人注意到圓形完美的對稱性,大多數人腦袋裡跳出的第一個對稱物件是正方形或蝴蝶。也許吸引人目光的,是對稱性的個別特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以人和動物為例,我們最容易注意的通常是遭破壞的對稱性:撇嘴一笑,微歪一邊的鼻子,稍微左右高低的眼睛。有些人認為,對稱是美的先決條件。不對稱的身體或臉孔,可能會暴露出人類本能上想要逃避的某種健康或基因缺陷,因為生物都只想繁衍最適者。但另一方面,撇嘴一笑可能非常性感,讓展現笑容的人從平板的眾多對稱臉孔中脫穎而出。由舊傷造成的不對稱,也許會吸引那些希望另一半身經百戰的人。就對稱性與人類的美感而言,或許還沒有一致的看法。

數學家眼中的磁磚與壁紙

理解什麼是對稱(不受改變而影響的特性)之後,就可以回頭談談室內裝潢。

規則的浴室貼磚模式正是數學家所謂的壁紙圖樣(wallpaper pattern),這和一般人常說的壁紙圖樣是一樣的意思。這種圖樣會根據對稱性,在兩個方向上重複出現。唯一的差別是,數學家不在乎圖樣是紙做的還是瓷磚做的。他們看待這類模式的方法,是把所有的對稱寫下來,不去想壁紙上那些玫瑰花、泰迪熊或其他的精細圖案,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讓圖樣維持不變的變換上,諸如大家熟悉的鏡射、平移及旋轉,還有所謂的滑移鏡射,就是先做鏡射,再沿著平行於鏡射軸的方向平移。沙灘上的足跡,就是一種滑移鏡射變換下對稱的圖樣。

壁紙圖樣有沒有可能具有五重旋轉對稱性呢?既然對貼瓷磚而言5是很難搞的數字,你八成會猜答案是不可能吧,而且你猜得沒錯。但真正令人意外的是,雖說壁紙圖案千變萬化,能夠產生的對稱構形卻有精確的上限:壁紙群(wallpaper group)只有17 種,其中沒有任何一種牽涉到數字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7種壁紙群。Schattschneider, D. (1978). The plane symmetry groups: their recognition and notation.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85(6), 439-450.

很早以前就有人發現17種壁紙圖樣了。阿爾罕布拉宮裡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裝飾牆面上,可以找到幾乎所有的圖樣(上一次計算是在西班牙舉行的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與會的數學家斷定有14種)。不過,直到1891年才有人證明只有這17種圖樣。

 

 

 

 

本文摘自《數學好有事》,麥田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55 篇文章 ・ 238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伽羅瓦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0/25
張瑞棋_96
・2015/10/25 ・130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別哭,阿弗瑞德!我需要全部的勇氣才能在二十歲死去。」1832年5月31日,伽羅瓦對身旁的弟弟說出最後的遺言後,終因傷重不治死去,結束他短短悲劇性的一生,猶如燦爛奪目的流星劃過天空,與三年前才26歲就病故的阿貝爾一樣,都是人類數學、乃至科學上的重大損失。

伽羅瓦的論文手稿。圖片來源:wikimedia

與阿貝爾一樣,伽羅瓦也是在家接受啟蒙教育,直到中學才入學就讀;也是來了新的數學老師才鍾情於數學(此時阿貝爾正在巴黎;在他短暫停留的半年期間,兩個不世出的天才彼此相距僅數公里卻未相遇,不免令人覺得惋惜)。

伽羅瓦也跟阿貝爾一樣大量閱讀數學經典原著,並且在高中就大膽挑戰五次方程式的公式解。也同樣自行發現解法有錯後,更堅定破解的決心。但是自行鑽研數學的伽羅瓦可能因為不善於按部就班地解題,1828年參加巴黎綜合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時,竟在口試項目慘遭滑鐵盧,無法進入這所以自由學風著稱的名校。伽羅瓦準備第二年重考,同時間他再度思考五次方程式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阿貝爾雖然證明五次方程式沒有通用的簡單公式解,但這並不表示所有五次方程式都沒有公式解,包括歐拉在內的許多數學家早就找到一些特定型式的公式解。伽羅瓦有更大的雄心:找出判別任一五次方程式是否有公式解的方法。令人咋舌的是,他竟不依循舊有的數學體系,而是自行發明一個全新的概念──「群」。
這概念的關鍵在於對稱性,也就是將方程式之根互相置換後是否結果不變。在伽羅瓦眼中,方程式不再按幾次方來分類,而是根據可以維持對稱性的置換方式有幾種來分類。透過「置換群」、「子群」的運算,伽羅瓦巧妙地解決了五次(以及五次以上)方程式是否有公式解的判別問題。無奈,伽羅瓦竟遭逢與阿貝爾一樣的霉運,先後寄給科學院的兩篇論文都石沉大海。伽羅瓦第二年又逢父喪,還是沒考上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只能到管理嚴格的高等師範學院。

不知是否親身經歷的不公不義(兩次入學考試沒過、兩次論文投稿沒下文、自由派的父親被保守派逼到自殺),伽羅瓦成了激進的共和派,屢屢與保守派的校長針鋒相對。1831年初,他被退學後,加入共和派的軍隊,主張革命推翻政權,因而兩度入獄。不過,他並未死於獄中,反而是出獄後與人決鬥,腹部中槍而於第二天身亡。

這場決鬥的起因與對手是誰至今仍是個謎,只知伽羅瓦是極不情願地答應決鬥。而他似乎自知必死,在前一天寫了三封遺書給友人,其中一封附了三篇論文,信中略述論文內容,最後以潦草的字跡寫道:「可是我沒有時間了,而我對那個浩瀚領域還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伽羅瓦留給我們的是如今以他為名的「伽羅瓦理論」,後世數學家都對他這宛如天外飛來的創見歎為觀止,認為足以媲美物理中的廣義相對論。事實上,從他的理論衍生出來的群論處理的正是對稱性,因此成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與超弦理論的重要基礎。我們不禁想猜想:倘若他不是20歲就死於非命,他那「不成熟的想法」還會發展出怎樣的深邃見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