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抱抱鱷魚,會影響你的賭博慾?——2017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

tinablahblah
・2017/10/27 ・338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46 ・四年級

鱷魚跟賭博有關係?! 圖/ hamikus @pixabay

如果有人在一個句子裡同時提到鱷魚賭博時,你一定會想:「什麼?鱷魚跟賭博有什麼關係!?」這兩件事感覺根本八竿子打不著呀!但是登登登愣,就有研究人員把這兩者兜在了一塊,並且證明了兩者的關係:有賭博問題的人在抱過鱷魚後,再加上情緒是非負面的,投注將會提高;如果情緒是負面的,投注則會下降。

這個有趣的研究也得到了2017年的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我相信有一部份的原因一定是這兩個東西合在一起講,就讓人覺得很滑稽好笑啊!!)

圖片來源:The 27th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 Ceremony 截圖
  • 注意,此篇講述的賭博都發生在電子遊戲機(Electronic Gaming Machine,簡稱EGM)

小字典:

賭博問題是有專有名詞的,叫作Problem Gambling,可能會有下列症狀

  • 腦子裏只有賭博
  • 不斷嘗試抑制,減少或停止賭博,但都不成功
  • 利用賭博作為逃避問題或減輕不安的狀態 (例如: 憂慮和抑鬱)
  • 輸錢之後,為了想翻本通常改日便會再賭
  • 會向家人,治療師和朋友說謊以掩飾他們賭博問題的嚴重性
  • 因賭博而嚴重傷害或失去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學業

來自:problem gambling網站

一場原始又現代的實驗:在鹹水鱷農場玩吃角子老虎

這個實驗的研究人員是澳洲中央昆士蘭大學的Matthew J Rockloff和Nancy Greer,地點在澳洲昆士蘭州的Koorana 鹹水鱷農場,招募了62個男性及41個女性,都是從來農場玩的遊客中招募來的。

實驗中遊客分為兩群,一群是在抱鱷魚前賭博,一群是在抱過鱷魚後賭博。受試者在賭博前會拿到20美元,並在研究人員的鼓勵下拿這個錢進行賭博。電子遊戲機最一開始會顯示參賽者有多少錢,讓受試者真的感覺到自己在拿自己的錢賭博。

圖改自/ stockpic@ pixabay 、鱷魚

接著,受試者將會參與在電腦上模擬的電子遊戲,這個遊戲就像是吃角子老虎,有三個卷軸,每個卷軸都有相同的四個水果圖片,每次遊戲結束,卷軸都各自轉到一個圖案,只要三個卷軸同時轉到一樣的圖片就贏了。遊戲被設計成玩到第二、第六、第八、第十三跟第二十次時會中獎(一開始玩一定會覺得機率也太高了吧啊啊啊),但是第二十次後就不可能再贏了(QQ)。玩家每次可以選擇下注25、50或100分美金(約是台幣7塊、14塊跟28塊),贏得的收益將是投注金額的10倍。為了讓這一切很像真的機器,還會有轉轉軸聲跟勝利鐘聲唷。

在賭博結束後,參與者依序完成以下調查:

  • 正負向情緒量表(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簡稱PANAS),測量你心情好壞
  • 基本人口問卷
  • 問題賭博嚴重指數量表(原文Problem Gambling Severity Index,簡稱PGSI),測量你的賭博問題有多嚴重

另外,為了確定鱷魚真的可以導致刺激,激發人的反應,因此研究人員利用皮膚電阻感應裝置(Galvanic Skin Response,簡稱GSR),在受試者開始玩賭博遊戲的前後30秒,貼在受試著的手指上。而正如預測,有抱過鱷魚的人比沒抱過鱷魚的人GSR感應強烈許多。

報告出爐:不要以為你是運氣好!

在實驗報告中,研究人員根據<問題賭博嚴重指數量表>,將參與者分為兩類:沒有賭博問題的人(81人,下文以一般賭徒代稱)、有一種或是多於一種賭博問題的人(22 人,下文以問題賭徒代稱)。而這之下才又再分為抱過鱷魚與否。

A組為沒有賭博問題的一般賭徒,分為在賭博時心情還好或心情很差,而這兩類下方又分為在賭博前抱鱷魚跟沒有抱過鱷魚的。可以發現以賭博時心情還好的人來說,抱過鱷魚的人明顯下注比較少;以賭博時心情很差的人來說,抱過鱷魚的人下注也變少了。 圖/ 原論文(參考資料1)
B組為有賭博問題的問題賭徒,分為在賭博時心情還好或心情很差,而這兩類下方又分為在賭博前抱鱷魚跟沒有抱過鱷魚的。可以發現以賭博時心情還好的人來說,抱過鱷魚的人明顯下注變高了;以賭博時心情很差的人來說,抱過鱷魚的人下注則明顯減少了。 圖/ 原論文(參考資料1)

以A組沒有賭博問題的人來說,不管賭博時受試者的情緒為正面或負面,抱過鱷魚的人都比沒抱過鱷魚的人平均下注的少。

以B組有賭博問題的人來說,下注金額變多或變少取決於賭博時的情緒。如果負面情緒很強烈的時候,抱過鱷魚的人賭注會變小很多;如果負面情緒不明顯時,抱過鱷魚的人賭注則會增加很多。

那這到底代表什麼呢?這就要談到由S.Schachter 跟 J.E.Singer 在1962年提出的「情緒二因論」(Two Factor Theory of Emotion)。他們認為情緒的產生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因素是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流汗等),一個因素是對生理反應的認知(怎麼去看待生理反應)。整個過程基本上就是,某個刺激先造成生理反應,而人經過對環境、情境的觀察評估,對生理反應有所認知,才決定了情緒。而這個理論也預測,導致生理的反應發生的事件可能會被錯誤歸因於環境中的另外一個事件。啊,聽起來好複雜!沒關係看看下面就懂了~

情緒二因論表示,當某個刺激發生後,我們會產生生理反應,像是流汗或是呼吸急促等,並歸因於某個事件,根據情境產生情緒。 圖/ jeffrey montes @flickr

根據這個理論,Rockloff跟Greer認為抱過鱷魚會影響賭博,因為「抱鱷魚」= 刺激,再加上賭徒賭博時的心情變化,「抱鱷魚」所引發的的生理反應會加強感覺,並被賭徒錯誤歸因於「運氣好壞」,而影響下注。因此如果賭徒賭博時心情越不好,又因生理反應加深了悲觀的感覺,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運氣很差,對未來賭博成功不抱希望,而減少下注。相反的,如果賭徒心情很好(或是還好,總之不差XD),生理反應會加深這樣的情緒,讓他們覺得自己好幸運,會越賭越順,那麼下注也會增加。實驗結果也證明了,對於易於冒險的問題賭徒來說,Rockloff 跟Greer的確講對了。

沒有賭博問題的一般賭徒不管心情怎樣都下注減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本來就比較不會冒險的個性,在抱過鱷魚後,變得比較謹慎,投注都下降了。

不過如果大家仔細看的話,會發現有一個小小的bug,研究人員其實也注意到了,就是大家是在賭博完之後才填正負向情緒量表,因此這個心情有有可能是被賭博的最終結果影響。此外,「受試者將情緒歸因於運氣好壞」是研究人員的猜想,因此也有爭議。

圖片來源: sko1970 @pixabay

那麼⋯這場實驗關我們什麼事?

恭喜你,只要你是逢年過節會賭上一把的人,就跟你有關。趕快看看自己是一般賭徒還是問題賭徒,再跟著以下的指南做吧!

首先,可以發現平均投注金額最高的是「有賭博問題+有負面情緒+沒有受到刺激」的人,這表示當一個問題賭徒處於低強度負面情緒時(好拗口喔XD就是輕微焦慮之類的),會賭得更兇,所以如果你是有賭博問題的人,最好不要在心情不好時去賭博。如果你有賭博問題又心情滿好,在賭博前不要做其他會刺激你的事,像是抱鱷魚(?)。剩下的人,就⋯⋯賭博前都趕快去做會刺激生理反應的事吧(咦)!(不要問我為什麼不要乾脆不賭就好了)

抱抱鱷魚,然後一起墜入狂賭之淵吧?source:ガンガンJOKER「賭ケグルイ」⑦巻CM 截圖

參考資料

  1. <Never Smile at a Crocodile: Betting on Electronic Gaming Machines is Intensified by Reptile-Induced Arousal> Matthew Rockloff and Nancy Greer @SpringerLink  2010.01.06
  2. <Ig Nobel Aside, Our Gambling Research Was No CrocMatthew Rockloff and Nancy Greer 
文章難易度
tinablahblah
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喲荷~我是小小的實習編輯,對科學是最一竅不通的那種,所以,嗯,科普文章的存在真的太重要了!(點頭點頭)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我不期待每天快樂,我只是想要好好生活——《與你相鬱的日子》
商鼎數位出版
・2023/05/19 ・1368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憂鬱症是什麼?

憂鬱症不是一個人不知足、懶惰,或是悲觀。它是個確確實實存在的疾病。雖然光從一個人外表無法看到,但是觀察腦部的話,可以發現腦結構、區域活動力、腦部神經傳導素的平衡都與沒有罹患憂鬱症的腦部不一樣。憂鬱症會造成各種不一樣的症狀,深深地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它屬於一種情感性疾患,亦可以稱為情緒障礙。患者會感到心情持續低落,對原本感興趣的事情失去興趣,即使有好事情發生,心情也可能好不起來,也會被各種負面的想法侵襲,像是自責、貶低自己,讓一個人感受到罪惡、羞恥、沒有價值、沒有希望,甚至會萌生想死的念頭。

它會讓一個人記憶力變差,注意力變得比較不集中,感覺沒有精神,總是很累。憂鬱症也會害一個人睡眠與飲食失調,可能睡太多或太少或難以入眠,白天嗜睡,或是吃太多或太少,都有可能。除此之外,也可能會感到昏沉、頭痛等身體不適。

憂鬱症是真正的疾病。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但是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起伏啊!

「憂鬱症」與「悲傷」的差別

如前面所提,憂鬱症屬於一種情緒障礙。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起伏,但情緒病的情緒極端超越正常範圍,使它們難以控制。情緒病常常被汙名化,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情緒管理是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成熟的一個標準,但是考慮到每個人的情緒起伏趨勢都不一樣,面臨到的調適難度也不一樣,應當要更加同理而不是斥責那些因為受情緒病而受苦的人。

憂鬱症的情緒狀態。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憂鬱症和悲傷傷的不同。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如果你開始瞭解優鬱症。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憂鬱症的「低落」。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憂鬱症的心理狀態 (1) 。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憂鬱症的心理狀態 (2) 。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憂鬱症的心理狀態 (3) 。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憂鬱症可能長這樣。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憂鬱症的不同樣貌。圖/與你相鬱的日子

——本文摘自《與你相鬱的日子:給患者與陪伴者的憂鬱症基礎指南》,2023 年 3 月,商鼎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商鼎數位出版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那些回憶中的氣味是真的嗎?情緒感染力下的氣味記憶——《嗅覺之謎》
堡壘文化_96
・2023/04/29 ・235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氣味是可靠的記憶嗎?

氣味是最佳記憶線索嗎?氣味又何以成為最佳記憶線索?我從一九九○年起便開始追尋這些問題的解答,並且利用各式各樣的技術來研究氣味喚起記憶的本質。

在探索過程中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理解人們稱為「可靠的記憶」或「最佳記憶線索」究竟代表什麼意思。人們認為「可靠」的記憶,通常是一段精準的記憶,對事件發生的場景有逼真及如實的回想。但記憶不單是在腦海正確無誤地重現往事而已,除了記得奶奶的家在哪裡之外,記憶還擁有私密、主觀及情感的面向。

對於過去的回想始終伴隨著情緒,從朦朧的思鄉情懷,到濃烈深刻的情感都有可能。由於如此多元的表現,我將記憶分為兩部分以便研究:記憶的客觀準確性——有誰在場,他們如何穿著打扮,又說了什麼話;以及記憶的情緒特質——重溫過往經歷時所激發的感受。

某些氣味讓你想起了童年與祖母相處的時光。圖/envatoelements

用氣味喚起的記憶有什麼特別之處?

為探討氣味喚起的記憶與其他類型的記憶有何差異,我研擬了一套類似羅賓等人使用的程序,比較在同樣物體但不同感官形式的線索下所喚起的記憶。舉例而言,將爆米花影像、玉米爆開的聲響、玉米粒的觸感、甚至單純爆米花這個詞彙所激發的回憶,與爆米花氣味所激發的回憶做比較。

實驗結果發現,氣味喚起記憶的準確、詳盡及逼真程度,與同樣物體的影像、聲音或觸感所喚起的記憶不相上下,但也僅止於此。不過,氣味喚起的記憶在情緒豐富性的面向卻相當突出,相較於其他方式所喚起的記憶,能使受試者列舉更多種情緒,評估更大的情緒強烈度,並且表示記憶負荷的情感能量之大,就如同往事重演一般。

同時我發現,當藉由氣味回憶往事時,杏仁核這個腦部情緒泉源所活化的程度,遠比藉由影像回憶同樣往事時明顯。因此,氣味喚起的記憶確實異於其他種類的記憶體驗,具有獨特的情緒豐富性及感染力。無論在情緒反應或腦部影像表現方面。

氣味能喚起鮮明的記憶與情緒。圖/envatoelements

伴隨特定記憶的情緒就像函數

氣味喚起的記憶總是讓人有強烈的情緒感受,但同樣記憶所帶來的情緒並非始終一成不變。一種氣味可能總讓你想起同樣人物或時刻,伴隨一股情緒的湧現,然而,即使記憶的內容終生不移,其所依附的情緒卻不然。

假使你十六歲那年,極度迷戀班上一位受歡迎的女孩(我們暫且叫她「南西」),而讓你受寵若驚的是,她竟然答應與你一同出席高中舞會。不久,你滿心歡喜地成為南西的男友,每當在她身旁,總能察覺到那股甜美的特殊香氣(事後你才知道那是香奈兒五號香水)。

在前幾個月的熱戀時期,每當你偶然聞到南西的氣味,心頭就充滿無盡狂喜。幾個月美妙的約會過後,在某場大型晚宴上,南西當著所有嫉妒你的朋友面前,輕易地將你甩了。你深陷痛苦、羞辱及憤怒之中,無法自拔。現在,每當香奈兒五號的氣味捎過鼻尖,糟糕的情緒紛沓而至,與才幾天前帶來的歡愉簡直天差地遠。

還是那熟悉的香水味,我們卻變了。圖/giphy

讓我們快轉到十五年後的未來,你與終生伴侶幸福地生活著,感到自信及滿足;某天前往工作途中,一位抹著香奈兒五號的女人經過身旁,你不禁莞爾。你憶起關於南西的一切往事,但不再有歡愉或羞辱感,取而代之的是截然不同的情緒。如今,在幽默及智慧的點綴下,你的感受染上寬容的懷舊風情。

上述的小插曲顯示,回憶南西時所伴隨的情緒雖然總是強烈,卻不一定相同,這取決於回憶當時南西對你的意義。伴隨特定記憶的情緒就像一個函數,隨著回憶當時往事對你而言所具有的意義而轉變。

這樣多變的情緒並不侷限於氣味所喚起的記憶,但由於氣味記憶具有強烈的情緒本質,因此成為此現象的最佳寫照。如同南西的故事所呈現,氣味喚起的記憶並沒有比其他記憶線索準確多少,但伴隨的情緒卻格外豐富。

情緒對記憶的影響

我認為氣味喚起的記憶所具有的情緒鮮明度及強度,是氣味被視為「最佳」記憶線索的理由所在,因為它們強大的情緒召喚力。氣味記憶的情緒強度造成假象,讓人以為這些記憶特別眞實,以為氣味是回想往事最優秀的提示者。

過強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記憶本身。圖/giphy

氣味喚起的記憶充分證實情緒的說服力,同時也提醒我們必須謹慎以對。當記憶受情緒感染,人們不禁對記憶的準確程度過於有把握,而法庭證人席時常上演這種戲碼。目擊證人傾向過於頑固地堅持,自己的回憶絕對正確。遺憾的是,研究顯示目擊證人的記憶往往錯得離譜。

不過,因為情緒太強烈而以為記憶正確無誤的說法,仍然無法充分解釋,氣味為何能贏得最佳提示者的美譽。普魯斯特曾約略提到氣味喚起記憶的另一項特性,也許確實能讓氣味優於其他記憶線索。加拿大作家安妮.穆倫斯(Anne Mullens)曾告訴我一個關於她的故事,正可生動描繪這項特性。

——本文摘自《嗅覺之謎: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2023 年 3 月,堡壘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堡壘文化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文化的堡壘,資訊的堡壘, 共和國出版集團的堡壘。

0

6
3

文字

分享

0
6
3
懷念逝去之人而感傷?其實悲傷是為了讓你與他人再次產生聯繫!——《悲傷的的大腦》
臉譜出版_96
・2023/03/26 ・253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渴求過去的心態

我與眾多喪親者做了大量訪談;其中一次,一位年長的出色男性坐在小桌子另一端與我談話,他的妻子幾年前過世了。

他對我說了過去夫妻之間的暖心故事,告訴我他們中學時認識的過程,之後年紀輕輕就結了婚,生了兩個孩子一起建立美好的家庭。他訴說著過去的家庭生活有多快樂、他有多愛她。

說起妻子因病去世時,他就有點忍不住淚水了,在她過世前的最後幾週,他陪伴左右,然而最後她還是走了。接著他又說,自己最近認識了一位和妻子很不一樣的女性,對方有著與妻子截然不同的興趣,而且個性比較外向。

對他來說,重新開始約會雖然感覺有點怪,但他覺得和對方在一起的自己充滿了活力。這時他靜了下來,沉思了一陣子後,只說了一句:「我只是想說,以前的我們很好。」他又停頓了下,「而現在這樣也很好。」

他還是相當懷念、渴望逝去的時光。圖/envatoelements

渴求的心情並不是專屬於過去的產物,也不是只會令人緬懷以前的人事物;渴求同時也代表一個人對當下有某些不滿。假如人真的只會對過去產生渴求,那就可以單純花一些時間回憶過去,覺得追憶夠了以後再把注意力轉回當下發生的一切就好。

然而在面對悲傷的時候,眼前的現實可能充滿了痛苦,這也就顯得過去的一切更加美好。假如當下的現實生活真的不是那麼吸引人,或是因為自己根本無法將注意力從過去移開,因此不知道當下能賦予自己什麼,這種渴求的狀態就更可能會不斷持續。

悲傷的盡頭是恐懼嗎?

除了我在前文已提過的悲傷、憤怒和失去一部分自己的感受以外,悲傷也可能令人心裡充滿恐慌。

《卿卿如晤》是C.S.路易斯(C. S. Lewis)在太太過世後寫出的優美作品,他在書中寫道:「我從不知道,悲傷與恐懼竟如此相像。」(No one ever told me that grief felt so like fear.)對我來說,悲傷到一個極致時,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恐慌的狀態了。

父親過世後,我沒有孩子、沒有配偶、也不再有父母;在那之後的幾年我都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徹底疏離,過去那些我習以為常的依附關係皆已不復存在。通常在傍晚時分,現實世界中的當下就會引起我的痛苦,而恐慌便成了我面對這些情緒產生的自然反應。

悲傷的心情好似不會停止,甚至轉變成了恐慌。圖/envatoelements

我的心和思緒會如萬馬奔騰一樣高速運轉,同時焦躁難耐地坐也坐不住;在這種恐慌的時刻,唯一能讓我好一點的就是順應身體釋放的腎上腺素,好好動一動身體,因此我通常選擇於夜色籠罩下在社區裡快走。走一走以後我的身體累了,心靈也終於開始感到疲憊,這時我會忍不住流淚,然後慢慢回家。

就我自己的體驗與C.S.路易斯的文字來說,其與神經學家賈克.潘克賽普(Jaak Panksepp)的想法不謀而合。

潘克賽普是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這個領域的先鋒,研究的正是情緒的神經運作機制;他堅信能以科學方法和實驗研究動物的情緒,也真的發展出了完整的科學模型,對大腦製造出的各種情緒以及情緒功能提出了解釋。

土桑的溫暖天氣是吸引年長學者造訪的一大誘因,我也因此有幸於二○一七年潘克賽普過世之前,在亞利桑那大學數次聆聽他的演講。大家對他的科學貢獻了解不多,然而其中之一就是神經生物學的悲傷研究。

悲傷與恐懼的身體反應

潘克賽普對悲傷不僅止於學術上的了解──他的女兒在青少年時期因酒駕者肇事而喪命,因此他對悲傷有最切身的經驗。

潘克賽普用全大寫的字母為掌管不同情緒的神經系統命名,如愉悅(JOY)、憤怒(RAGE)以及恐懼(FEAR);掌管失落相關情緒的系統則是恐慌/悲傷(PANIC/GRIEF),從名稱就可以看出這兩種情緒的高度重疊。當然了,悲傷與恐慌的感受並非完全相同,潘克賽普的論述中指的是(一)強烈的悲傷、(二)物種間共通的悲傷感受、(三)尚未經過較高層次大腦皮質處理的悲傷。

他曾記錄下動物與同類被分開時會產生的反應,這些動物會產生更多身體活動,包括心跳與呼吸速率都會上升,同時也會釋放壓力賀爾蒙(例如:皮質醇)、發出求救訊號。潘克賽普在此領域提的焦點是動物發出的求救訊號,甚至有些物種會發出超聲波求救。

潘克賽普也提出了他稱為悲傷解剖學的理論,也就是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時,大腦中互相連結而產生求救訊號的腦區。這些腦區當中就包含了中腦(midbrain)的導水管周邊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位置就在脊髓上方。

動物在感受悲傷時,大腦導水管的灰質會產生活動。圖/envatoelements

在我的第二項神經成像研究中,所有喪親受試者(無論有沒有複雜性悲傷)在看著他們深愛的逝者照片時,導水管周邊灰質都會產生活動;看著陌生人的照片時則沒有這種反應。

恐慌是為了讓自己與他人再產生聯繫

恐慌、身體活動增加、求救訊號都可能會令孤伶伶的動物與其他同類產生接觸;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想像,恐慌/悲傷的功能就是為了促使動物(包括靈長類)與其他個體接觸;即便落單的個體無法再與原本的照顧者團聚,有其他同類在還是比較能夠提升其存活率。

處於壓力下的動物能透過社交接觸釋放類鴉片物質,不僅能夠舒緩壓力狀態,也能促使牠們學習新的經驗—與其他同類接觸的行為會使動物得到強大的酬賞(也就是體內產生的類鴉片物質),而這種有強烈吸引力的酬賞就會促使動物繼續做出能促發酬賞的行為。

假如我們能夠把這種生理機制當作獨特的治療機制,那該有多好啊。

——本文摘自《悲傷的大腦:一位心理神經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探究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2023 年 3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臉譜出版_96
80 篇文章 ・ 253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