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食慾之秋】人生短短幾個秋~啊!不吃螃蟹怎麼能罷休呢?

何如
・2019/11/27 ・271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古今中外,似乎處處都有人鍾情於螃蟹這項鮮美佳品,好比作家焦桐1便在《暴食江湖》〈論螃蟹〉中道出他對螃蟹的鍾愛,而國外也有蟹肉餅 (crab cake)、以蝦蟹熬製成的法式海鮮濃湯 (bisque) 等料理。而在台灣,食用螃蟹也已經行之有年,甚至在 2012 年新北市政府還建立了「萬里蟹」品牌。

美味蟹堡。圖/GIPHY

螃蟹百百種,我們真正吃下去主要是哪些種類呢?

神奇海螺,你可以告訴我那些螃蟹都是誰嗎?

一般在台灣我們食用的螃蟹可以分為海水蟹與淡水蟹兩種。

典型的海水蟹包括以背上三點為特徵的三點蟹、甲殼上有著華麗斑紋的花蟹、甲殼堅硬有顆粒狀突起的石蟳以及紅蟳等;食用的淡水蟹則多以蟹螯上充滿絨毛的大閘蟹為主。2而「萬里蟹」所指稱的其實是新北市萬里區西北漁場所盛產的三點蟹花蟹以及石蟳

三點蟹(左上)、花蟹(右上)、紅蟳(左下)、石蟳(右下)。圖/臺灣海鮮選擇指南臺灣物種名錄
大閘蟹。圖/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不論是海水蟹、淡水蟹,各有其口感特色與適合的季節。入秋後肥滿的三點蟹肉質細膩軟嫩,鮮味十足。若是等不及了,夏天可搶先品嘗量多肉結實的花蟹,拌炒洋蔥蛋汁,還能夠讓蟹肉吃起來更加香甜滑潤。而在石蟳粗糙的甲殼下則藏著滑嫩Q彈的鮮甜蟹肉,兩隻大螯的肉量尤為豐腴,充滿嚼勁和彈性;經典台菜「紅蟳米糕」便是看中紅蟳幾乎每個部位都鮮美清甜的風味,金黃的飽滿蟹黃愈吃愈香,再搭配飽食的米糕或油飯,集色、香、味於一碗。而許多人吃過一次就念念不忘的大閘蟹,除了肉質細緻鮮美,更大的特色則在於公蟹蟹膏黏稠綿密,母蟹蟹黃滋味更為豐滿濃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剛剛提到的蟹膏、蟹黃是什麼呢?蟹膏為雄性個體性腺的分泌物,是為白膏,只有公蟹才有;而蟹黃則是指蟹的肝胰臟,公母都有。有時母蟹蟹卵呈橘紅色,是為紅膏,亦有人視為廣義的蟹膏。

圖 A 中沿著殼圍繞近半個身體的黃色構造即為蟹黃。圖/Wold, J. P et. al. 2010, via ResearchGate

在海水蟹的繁殖過程中,通常雄蟹會在雌蟹即將脫殼前從背後熊抱雌蟹,一旦雌蟹脫殼後,雄蟹便會趁著新殼尚未堅硬,將雌蟹翻過來進行肚臍對肚臍的 (belly-to-belly) 交配,而後雌蟹體內便會存著精子直到卵成熟後進行受精。

雌蟹產卵後,便會將數以萬計的卵收集在腹肢中,也就是所謂的「抱卵」。隨著胚胎發育的完成,雌蟹腹中的卵色會由黃轉黑,並且孵化出蚤狀幼體,此時雌蟹就會將其釋放,讓它們浮游在海水中,再經由多次脫殼後,便會成為具有螯的大眼幼體,又進行再一次的脫殼後便會成為稚蟹而慢慢轉往底棲生活,此後便會頻繁的脫殼長大直至成蟹。

抱卵母蟹。圖/George Chernilevsky, Wikimedia Commons

不同於海水蟹的是,淡水蟹的產卵數不多,不僅「抱卵」還會「抱幼」,直到稚蟹第一次蛻皮後才會獨立生活並回到淡水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斟酌一下,好讓年年有蟹吃!

螃蟹料理多以清蒸、煮粥為主,好讓饕客品嚐其鮮甜的原汁原味,但也不乏有熱炒、醬爆、鹽烤等多樣的烹調方式,甚至熬煮醬汁搭配做成咖哩蟹、辣椒蟹,都是衝擊眾人味蕾的極致佳餚,嚐過後便再難忘記箇中滋味,好似舌尖上都還留著曼妙的美味。

現今台灣捕撈螃蟹的方式多採用刺網、拖網或籠具。其中使用蟹籠的捕捉方式,雖然漁獲量較不穩定,但是對海洋生態與海底地形較為友善的方式,且捕獲的螃蟹存活率較高且完整。

以萬里漁民為例,一組籠具由一條主繩與浮標組成,主繩上再繫支繩以連接下沉的蟹籠,一整組約有 350-400 個蟹籠,每次捕撈便會沉入海底 16-20 小時後回收,圓形的蟹籠掛著誘餌並留有網口讓螃蟹自己爬入,較大的網目也避免捕獲小蟹,以維護永續。

圖/萬里蟹品牌網站, CC BY-NC-ND 3.0 TW

根據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因為捕撈螃蟹的相關管理尚未完善,一旦增加便可能造成問題,屬於「斟酌食用」等級,食指大動的同時,但也要記得適可而止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1. 焦桐,作家、詩人、二魚文化創辦人,於飲食文學方面多有貢獻。著有詩集《咆嘯都市》、《完全壯陽食譜》等,散文集《臺灣飲食文選》、《味道福爾摩沙》等。
  2. 三點蟹的學名為 Portunus sanguinolentus,也稱作紅星梭子蟹;台灣常見的花蟹則是 Charybdis feriatus(中文俗名鏽斑蟳)或是 Portunus pelagicus(中文俗民遠海梭子蟹);石蟳的學名為 Charybdis natator,亦被稱作善泳蟳。紅蟳則是指 Scylla serrata(俗稱鋸緣青蟹)之受精雌性個體。大閘蟹或是中華絨螯蟹則是 Eriocheir sinensis 的中文俗名。

資料來源

文章難易度
何如
1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因為人因思想而獨特,但不說出來就什麼都不是。」 —為自己的冗言話多辯解的小菜鳥。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