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乙太網路的誕生│科學史上的今天:5/22

張瑞棋_96
・2015/05/22 ・96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88 ・五年級

梅考菲在紙上畫的網路架構圖

1972 年,全錄公司(Xerox)才新設立兩年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簡稱PARC)來了一位年輕人梅考菲(Robert Metcalfe)。這份工作並不是他的第一志願。他原以為自己會順利拿到博士學位,然後回到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教書的。

當他於 1969 年進 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時,internet 的前身 ARPAnet 才正要串起西岸四所大學的電腦主機,梅考菲決定他的論文題目就是將哈佛大學的主機連上 ARPAnet。不過校方哪放心讓他這毛頭小子動學校貴重的電腦,梅考菲只好試著回頭問麻省理工學院;可能是教授深知他的能耐,竟大表歡迎。於是他雖然念的是哈佛的研究所,反而常泡在麻省理工學院;不到三年,他就成功做出網路介面卡,而且傳輸速度 300K bps,雖然 ARPAnet 只能跑到 50 K bps。

梅考菲自信滿滿的將博士論文提交出去,沒想到口試時竟沒有過關,於是他才來到 PARC 上班。不過他發現 PARC 裡的人個個深藏不露,原來都是「滑鼠之父」英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門下,如今他們也已經實現了他在 1968 年那場「所有演示之母」中的部分構想:配備滑鼠與圖形介面顯示器的個人電腦;而且還將全錄原有的影印機改造成世上第一台雷射印表機。梅考菲的任務就是將每個人桌上的電腦與那台雷射印表機用網路連接起來,當然,還要能連上 ARPAnet。

梅考菲算了一下:雷射印表機每秒可以列印一張 500 dpi的信紙,因此理想狀態下,網路速度必須高達 23 M bps(8.5吋 X 500個點 X 11吋 X 500個點)。即使犧牲一些時間,ARPAnet 的速度仍然差太多了,勢必得另外設計一套高速網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73 年的今天,梅考菲在紙上畫出這個高速網路的架構圖,並命名為「乙太網路(Ethernet)」,典故出自以前認為光是透過乙太傳播。他找來一位剛畢業的研究生 David Boggs 幫忙,在克服許多技術障礙,如編碼、除錯、時鐘同步、……等等問題後,他們兩人終於在半年後建構了多達一百個節點的乙太網路,彼此間用同軸電纜連接起來,成功實現了 3M bps 的資料傳輸。

1983 年,乙太網路正式成為區域網路的統一標準,只是同軸電纜改為雙絞線,日後並隨著技術進步而提升傳輸速度與距離。在 Wi-Fi 普及之前,每台電腦必定配備乙太網路埠,以接上網路。回顧來時路,1973 年 5 月 22 日這一天就被視為乙太網路誕生的日子。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文章難易度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955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