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那些媒體教我的事:從八仙塵爆到獸醫自戕,我們學會了什麼?

海苔熊
・2016/06/27 ・6301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5年台灣八仙樂園彩色派對
2015年八仙塵爆發生前的彩色粉塵派對。圖/由Jrs1203 – 自己的作品,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wikipedia

本文由圖文不符贊助,泛科學規劃執行

一年前,一場狂歡塵爆,讓「八仙」這兩個字成為許多人心裡面的恐懼點。當時網路上的討論中有一部分是責難傷者,像是「如果是我,才不會去參加這種活動,根本玩命!」、「主辦單位沒腦、參加的人更沒腦!」等等,另一部分則是家屬質疑醫療、責怪救人不力。

只是,為什麼這些塵爆酸民要責難傷者?真的只是他們沒有同理心嗎?還是他們可以從責難中獲得什麼?

從內外團體(in-group / out-group)的角度來看,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的團體(學校、朋友群、性別、年齡群)比較好,而產生「外團體貶損效應」(Outgroup derogation)[1]。例如覺得「怎麼會去參加這種活動!」、「還好我不是 Party 咖」「像我就一定不會去……」,是因為這樣想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就是典型的「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心態[2]。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根據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3] 我們會傾向將事情發生的原因歸因於受害者本身,認為那是他們自己的特質(沒有科學常識、不愛惜生命等等)造成。只要這樣想,你就可以成功地把可能的傷害跟自己區隔開來了,獲得控制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只是,在做這樣區隔的同時,你也一併區隔了人們最珍貴的兩種情感,同理和愛。

今年三月,小燈泡事件母親的超級理性,也引來了大家不同的聲音。五月初,鄭捷的槍決重新點燃了死刑存廢的議題。接著是謝金燕與豬哥亮動保園長簡稚澄吞藥自殺,甚至到近日華航空服員的罷工企業工會疑自導自演等等的新聞佔據了版面,不論事實如何,我們了解的多或少*,這些不同的新聞事件當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習慣性的評論或責怪當事人,然後在臉書上的討論串,各據一方筆戰起來──儘管我們從未跟當事人說過一句話。

我們哪來的信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基模:看到黑影就開槍的那隻手

frustrated-1174084_640

為什麼我們在網路上總是可以不知道別人的背景就謾罵?搞的好像已經認識這個人很久一樣?根據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與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的理論 [4, 5],我們對於三姊弟布丁「美女」獸醫前總統馬英九,都會有一組相關的印象(impression)──不論我們是否真的「認識」他們。

這就是傳說中的基模(Schema),也就是什麼人該長什麼樣子、做什麼(颱風天就是要泛舟阿)、到那裡會發生哪些事情。

舉凡進入加油站要加好加滿(事件)、 去當檳榔西施的人通常也很隨便(人物)、遊樂區的公共廁所一定很髒(地點),儘管這些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還是選擇如此相信,因為我們都是「日常生活當中的理論家」[6]。

有些鄉民會看到黑影就開槍,看到一個人隨機殺人,就說他有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7, 8],到監獄當志工一兩次就覺得受刑人「眼神冷血」,看到有高中生買手機送給小模,就忠告「投資基金有賺有賠,投資婊子有去無回」,當然,我能夠理解其中有些人只是抱著好玩的心情,問題是他們根本都不認識這些當事人,究竟是倚靠著「什麼」能夠做出這樣的評價與標籤?更何況,很多人是在討論串的後半才加入戰局,他們如何很快的就可以對這個人形成一種假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半個世紀前社會心理學家 Kelly 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 [9],他請一個嘉賓來兩個班上做 20 分鐘演講,內容完全相同,但──

  • 其中一個班級,事先被告知講者是冷漠、批判、實際與果斷的人
  • 另外一個班級,事先被告知講者是有熱忱、認真、批判、實際、與果斷的人

結果發現第二個班級的學生,明顯比第一個班級更認為那演講者幽默風趣、而且評價也比較好──儘管他們才認識講者二十分鐘。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可以當鍵盤法官,透過幾秒鐘的新聞或是網路評論,就快速對某一個人進行網路霸凌 [10, 11]。

鬼島失憶症:在一個獸醫死了之後

那麼,為什麼只要有隨機割喉殺人,大家搭捷運就會很小心研讀圖文不符的防身術,幾個月之後還是照常搭捷運滑手機?為什麼有些人要等到一個獸醫服藥自殺以後,才開始重新關心和討論安樂死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一個失憶的島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基模很容易受最近發生的事情影響,因為它在記憶中比較「容易被讀取到」(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A heuristic),如果你正在滑手機看到鄭捷被槍決的新聞,此時公車上看到一個人哇哇瓜啦大叫,你就比較有可能認為他也是精神有問題;但倘若你剛剛看到路邊有幾個喝醉的人倒在紙箱上面睡覺,你就比較可能會推斷這個哇哇叫的男人只是喝醉了 [12]。

同樣的情況會發生在網路上面的留言。

例如前幾天總統馬英九卸任的時候拍了一則短片,影片中他自我解嘲了一下之後(寶寶不是鹿茸,但寶寶不說),回顧了這幾年網友說他做得不錯的政績,引發了下面許多「人將卸任,不忍苛責」的留言:「哎呀,他這幾年也算做得不錯啦,至少改善了兩岸關係」、「最後一刻總算知道要如何跟網友溝通」、「八年以來辛苦了⋯⋯」,這裡面甚至可能有些人,過去半年內罵過馬英九。

發現了嗎?我們的島民不是擅長失憶,只是容易受到最近的事情促發(Priming),影片的內容、前人的留言、最近發生的事件,都可能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觀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我驗證預言:反正這些人就是這樣,嗎?

等等,你說他下台了,我們對他的評價會變得稍微好一點,但我是覺得他根本就是卸任之前才在裝萌嘛!他說的那些政績也只是選擇一些好的留言貼上來而已,根本就沒有代表性啊!

的確,態度要改變並不容易,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對馬英九產生一個「水母腦、耳朵長毛」的印象,覺得他事情都處理不好又沒 guts,那麼以後的每一件他所做的事情,你都覺得他只是在秀下限(你可以想像蔡正元最近結婚的例子)。

這就是江湖上人人稱畏的自我驗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一個老師被告知他們班的學生是「有潛力的學生」的時候,他們對學生也比較耐心,而這些學生因年後的智力測驗進步程度也比別班多——儘管事實上,每班的學生一開始的程度並沒有差別 [13]。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要中了這招,就再也沒有翻身的餘地,相信有些一開始嗆參去年八仙樂園 party「活該死好」的人,在看了結痂週記以後有一些不同的感覺。自我驗證語言有一個限制是:當我們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去認識這個人,那麼我們對他的想法也會有一些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記得剛到彰師大唸書的時候,有一個學姊長得很像我過去的一個仇人,光是看到她我就覺得不舒服,也覺得她很沒禮貌,在系上遇到都不會打招呼。如果根據自我驗證語言,因為我也不跟她打招呼,她也會覺得我沒禮貌,然後我們會這樣越來越討厭彼此,最後我就會證實:這個學姐果然就是討人厭的人。

但劇情並沒有這樣發展。有一天我去學校參加工作坊,學姐親切的過來跟我打招呼(那時我心裡還OS:不要再假肖了);後來好多次討論或者是報告,她都蠻有耐心的解釋,也說了一些她自己的個人經歷(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14],我突然發現,眼前這個我很討厭的學姐的形象,其實只是我過往經驗的投射(Projection),並不是她真正的樣子。

透過更多時間的相處,進入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仔細的閱讀這些八仙塵爆的傷者如何含著眼淚走過這一年,又是多辛苦、多後悔的復健,許多人可以漸漸改變當初「應該死好」、「都是夜店咖吧?」的觀點,走出自我驗證的預言及刻板印象的基模。

有時候討論議題,只是為了逃離自己

當網路文化帶給我們某些痛苦的時候,也可以想一下,我們是否在這些痛苦裡面享受了某些「好處」?其實,大多數網路上面的討論和鄉民湊熱鬧 [15],目的只是為了下面三個 [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尋求刺激:看一些車禍、吵架、獵奇的影片,一邊罵台灣記者平均智商只有 30,把麥克風塞到地震災民的嘴巴前面,一邊卻看得津津有味。

2.扮演英雄:發現自己的留言獲得很多的按讚支持,或是發現有人和自己對戰起來,就立刻正襟危坐打起鍵盤副本,覺得自己的發言攸關國家存亡(或是自己的名譽存亡),忽略了在網路上的討論,大部分幾個月之後就會被忘光光。

3.調節情緒:很多的時候我們藉由關注和討論社會議題,終於可以逃避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議題(你也有「逃離」症候群嗎?)。透過指責安樂死的規定(然後什麼具體的行為也沒做)、在鍵盤上面大聲說要抵制黑心食品、在鄭捷槍決之後大聲地喊「法務部長、中華民國萬歲!」、在地震的時候跑到炎亞綸的臉書上面留言,我們終於可以忘記,那些沒交的報告、拖延的工作、分手的女友、以及好久沒有關心過的家人。

責怪受害者效應-02

相反的聲音:換個角度想,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不過,近年來的網路討論已經形成了另一外種趨勢,當一個聲音被過度強調的時候,另外一個不同角度的聲音也會冒出來(死刑存廢核四議題輔導受刑人的倫理等等)。鬼島湊熱鬧的文化,同時也有一個解藥是,我們亞洲人相較於西方人,更容易注意到背景和脈絡的影響,運用整體的思考(holistic-thinking)[17-19]。

雖然,根據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20],當一個人做出某些行為的時候(參加八仙樂園的 party、說下雨導致地震、說一句「然後他就死掉了」),我們很容易覺得那是他這個人「本來就是這樣」(他們大概都是玩咖吧、腦袋有洞吧、部長是沒有同理心的人吧?),而忽略了情境的因素。

不過,當事件發酵一陣子之後,我們也會開始注意到「這個人」以外的問題:

八仙塵爆:如果去年這個時候正妹約我去八仙 party ,我會去嗎?

「然後他就死掉了」:就算前部長說話欠周詳,那我們可以用「拉肩帶」來調侃她嗎?

Selina離婚:雖然大家都很錯愕,但是什麼是一個「好的妻子」的角色?豬哥亮和謝金燕的劇碼我們都很清楚,可是在那背後,是不也隱含了我們對於一個家、一個父親的職責、有一種特定的期待 [21, 22]?而在我們談論這些的時候,我們真正了解這裡面所有的當事人嗎?

網路討論的「心」可能

當一個社會事件發生,我們很容易只根據片面的訊息,就用基模腦補所有可能的情景,然後隨著後續的事件爆發,逐步的驗證自己的預言。我們在社會事件裡面湊熱鬧、當英雄、找樂趣,藉由遙遠的祈福、鍵盤的伸張正義,來忘記自己切身的議題。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僵化的思考,我們選擇相信「壞事只會發生在壞人身上」、「殺人本來就該償命」,任「責怪受害者效應」(victim blaming)[23] 與「行為者-觀察者偏誤」(Actor-Observer Bias)[24] 發酵,覺得他們都是罪有應得,惡人惡報。因為在我們的心裡面,有一個公平世界假設(belief in a just world)[25, 26]:如果有一個人發生了不好的事,那麼這個人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就這樣,我們終於可以安心的覺得:「沒關係我是好人,所以壞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但網路從來就不會只有一種聲音,當潮水退了,很多沒有穿褲子的人也會慢慢跑出來,於是我們開始選邊站、往支持論點靠攏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27]、區分內外團體(in / out group bias)等等 [28]。當我們開始發現在這些責怪當中的性別議題、開始看見文化和價值觀對我們的影響、開始注意到一件事情的發生並不是只有那個「當事人」,還有很多的情景脈絡需要被考慮。這樣的一種開始,就可能讓我們對被害者與加害者有更多的同理,也讓網路有一種「心」的可能性。

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那些你在網路上被激發的情緒,往往都不是源自於事件本身,而是因為它勾起了許多過往你不公平的回憶。當你終於能夠從社會事件裡退出來,回頭看看自己,或許會看到,那些你一直都不願面對的恐懼

責怪受害者效應-01

註解

*當然有些人是比較了解才評論的,只是這些更為複雜的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認知思考、努力的去理解和分辨問題(中央途徑,central route),但往往,情緒會跑在理性的前面(邊緣途徑,peripheral route ),尤其是你還有很多貼文要看的時候。

延伸閱讀與參考文獻

  • [1] Brewer, M.B.,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Ingroup Love and Outgroup Hat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9. 55(3): p. 429-444.
  • [2] Janoff-Bulman, R., C. Timko, and L.L. Carli, Cognitive biases in blaming the victi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5. 21(2): p. 161-177.
  • [3] Jones, E.E. and V.A. Harris, The attribution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7. 3(1): p. 1-24.
  • [4] Eiser, J. R.(1986)。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u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5] T., G.、D., K.、E., N. R.(2005)。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Norton & Company。
  • [6] Aronson, E.、Wilson, T. D.、Akert, R. M.(2015)。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與李茂興譯)(第8版)。台灣:揚智。
  • [7] 陈利 (2007)。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crime]。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 01),頁 88-89。
  • [8] 赵桂芬 (2005)。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变态人格之关系探析[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sychopath]。犯罪研究(2005年 06),頁 36-41。
  • [9] Kelley, H. H. (1950)。 The warm‐cold variable in first impressions of pers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18(4),頁 431-439。
  • [10] 廖國良、黃正魁、張仁俊、劉籹君 (2012)。 臺灣網路霸凌之實證研究[The Empirical Study of Cyberbully in Taiwan]。資訊與管理科學, 5(1),頁 31-55。
  • [11] 劉念肯 (2013)。 網路霸凌的特徵與課題。諮商與輔導(336),頁 2-3。
  • [12] Tversky, A.、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Cognitive psychology, 5(2),頁 207-232。
  • [13] Rosenthal, R.、Jacobson, L. F. (1968)。 Teacher expectations for the disadvantaged。Scientific American, 218(4),頁 19-23。
  • [14] Tolstedt, B. E.、Stokes, J. P. (1984)。 Self-disclosure, intimacy, and the depenetration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1),頁 84。
  • [15] 朱美瑰 (2008)。 網路犯罪新型態~看不見的拳頭:青少年網路霸凌現象初探。諮商與輔導(268),頁 6-10。
  • [16] 陆时莉 (2006)。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控制的心理分析[Impact of Media violence on Juvenile Crime & Delinquency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ocial Control]。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 04),頁 20-22+28。
  • [17] Masuda, T.、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 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5),頁 922。
  • [18] Miyamoto, Y.、Nisbett, R. E.、Masuda, T. (2006)。 Cul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perceptual affordances。Psychological Science, 17(2),頁 113-119。
  • [19] Nisbett, R. E.、Peng, K.、Choi, I.、Norenzayan, A. (2001)。 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08(2),頁 291。
  • [20] Tetlock, P. E. (1985)。 Accountability: A social check on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頁 227-236。
  • [21] 王行 (2013)。 失業單親爸爸生命敘事中的男性社會處境探究與再認識[A Narrative Inquiry for Unemployed Single Fathers: Life Stories that Represent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Masculinity]。輔仁社會研究(3),頁 111-150。
  • [22] 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 (2004)。 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The Marital Power Processes of Couples Which Husbands are Economically Dependent]。應用心理研究(24),頁 147-182。
  • [23] Janoff-Bulman, R.、Timko, C.、Carli, L. L. (1985)。 Cognitive biases in blaming the victi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2),頁 161-177。
  • [24] Park, J.、Choi, I.、Cho, G. (2006)。 The actor-observer bias in beliefs of interpersonal insight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7(6),頁 630-642。 doi: 10.1177/0022022106290482
  • [25] Furnham, A. (2003)。 Belief in a just world: Research progress over the past decad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5),頁 795-817。
  • [26] Lerner, M. J.(1980)。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Springer。
  • [27] Myers, D. G.、Lamm, H. (1975)。 The polarizing effect of group discussion。Am Sci, 63(3),頁 297-303。
  • [28] Sunstein, C.、Hastie, R.(2015)。破解團體迷思:如何把團隊變得更聰明,讓集體決策更有智慧?(Wiser: Getting Beyond Groupthink to Make Groups Smarter)(黃庭敏譯)。台灣:三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2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上網也要有「技術」!從言論、隱私到國安,你我都該懂的界線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8 ・236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以為鍵盤俠天下無敵?小心一個不留神就觸法!人們常忽略「網路並非法外之地」這個重要事實。不只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同樣適用於網路空間,隨著科技發展,更多應網路特性而生的法律規範也相繼出現。從基本的言論自由到隱私權保護,從智慧財產權到國家安全,法律體系正全面性地回應數位時代的種種挑戰。

在臺灣,網路上的言論自由權利源自《憲法》第 11 條的明確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釋字第 509 號則指出,「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網路快速傳播的特性放大了言論的影響力,而大法官的解釋將言論自由的邊際刻畫得更明確,這在數位時代裡顯得格外重要。

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放大了言論的影響力。圖/unsplash

網路上的性、暴力與未成年保護

顯然言論自由並非是毫無限制,2023 年 11 月的一起案件就展現其中一種界線的樣貌。當時,一名 36 歲男子將他和網友在網咖的性愛影片上傳至推特,還寫下「《網咖包廂實戰計 1》我跟某公司 OL 戰鬥」等文字。這段影片一經發布,當事女子立即採取法律行動。最終,法院依其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影像」的罪名,判處該名男子拘役 30 日,得易科罰金。這個判決清楚說明了,即便在虛擬空間,散布猥褻影像仍須承擔實質的法律責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別是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法律的規範更加嚴格。《刑法》第 235 條明文禁止散布、播送或販賣猥褻物品,無論形式是圖文、聲音還是影像。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 36 條更進一步禁止任何形式的兒童色情製品被製造、散布和持有。2019年彰化縣曾層發生過這樣一起案件:一名陳姓中年男子將9歲女童帶往居所,不僅強迫她觀看色情影片,還對她進行猥褻行為,甚至將過程上傳至 Google 雲端。儘管他後來試圖以資助女童就學表達悔意,法院仍以加重強制猥褻等罪,判處他 4 年 4 個月有期徒刑。

不實言論的散布同樣可能觸犯法律。2021 年 9 月爆發的「台大狼師案」就是一個警示。一名女大生在網路上指控教師誘騙她發生關係並傳染性病,幾個月後又指控對方對她進行強制性行為。當她提出告訴時,檢方卻查無性侵事實,加上她反覆的說詞,不僅性侵告訴失敗,還因誹謗罪反被加重判刑。

當駭客、間諜都轉戰網路戰場

2013 年,一名退役空軍上校赴陸經商時被情治單位吸收,返台後透過人脈網絡發展組織、刺探軍事機密,並以空殼公司掩護非法報酬,這個情報網持續運作了 8 年之久。

在涉及國家安全的議題上,法律的態度更是嚴厲。根據《國家安全法》第 2 條的規定,任何人都不得為境外敵對勢力及其控制的組織、機構進行資助、主持、操縱、指揮或發展組織,更不能洩漏、交付或傳遞公務機密,違反者將面臨嚴厲的刑事處罰。《刑法》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更要判處無期徒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抄襲與轉貼的邊界在哪裡?

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上,臺灣也經歷了數位時代的轉變。台灣第一個網路著作權相關判決,就發生在傳統出版與數位平台的碰撞之中。南方社區文化網路負責人陳豐偉等三人在中山大學 BBS 上發表的文章,未經同意就被《光碟月刊》收錄在隨刊光碟中發行。三人向台北地檢署提告後,《光碟月刊》發行人兼總經理黃俊義被判處七個月有期徒刑,緩刑三年。這個判決為數位時代的著作權保護樹立了重要典範。

臺灣首例網路著作權案判決,為數位時代智慧財產權保護樹立典範。圖/envato

近年來,影音平台的著作權爭議更趨複雜。2022 年,知名 YouTube 頻道「觸電網」就因為片商車庫娛樂檢舉七十多支未經授權的影片,導致經營 12 年的頻道被迫下架。車庫娛樂透過律師聲明,這是針對「未經合法授權影音內容」的標準處理,並表明將追究民事與刑事責任。

受害了怎麼辦?申訴管道報你知

當我們在網路上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根據侵害類型尋求不同的救濟管道。最基本的言論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時,可以先向社群平台提出檢舉。若遇到更嚴重的情況,如散布猥褻影像、非法性私密影片等,除了平台檢舉外,還可以向警方提告,或是尋求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的協助。

在面對網路霸凌、不實言論時,可以向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 等組織求助,協助澄清真相。若發現有害兒少身心健康的不當內容,則可以向 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提出申訴。這個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支持的組織,會在受理後進行查核、轉介業者改善或依法處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智慧財產權的侵害在網路時代極為常見,就像「觸電網」遭片商檢舉下架的案例。這類情況可以透過平台既有的著作權保護機制處理,情節嚴重者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若發現可疑的廣告或不公平交易行為,則可以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檢舉;若是特定領域的違規內容,則應該向各該主管機關反映,例如藥品廣告歸衛福部管轄、證券期貨廣告則由金管會負責。

網路時代的法律規範正不斷演進,從個人隱私到國家安全,從言論自由到智慧財產權,每個面向都在尋求數位環境下的最佳平衡點。作為網路使用者,我們必須理解並遵守這些法律界線,同時也要懂得運用各種救濟管道保護自身權益。唯有每個人都清楚了解並遵守這些規範,才能共同營造一個更安全、更有序的網路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命救回來了,那生活呢?——燒燙傷復健
動眼神經
・2015/07/27 ・306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6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國104年6月27日八仙水上樂園發生粉塵爆炸,造成數百人燒燙傷,事件至今已滿月,多數傷患經過第一線的急救、加護病房的照護以及多次清創、植皮手術後,已脫離險境。傷患們被醫者從死神手中救出、生命癥狀穩定下來了,然後呢?

我們活著不只是因為有心跳、呼吸

接下來要被搶救的,是「功能」。
能隨心所欲、獨立自主地做所有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才能讓我們生活得有品質。近年亦有研究在呼籲應將燒燙傷的照護目標自「病患的存活率」轉移至「病患重回其生活」。因此,燒燙傷後的「功能性復原」正是復健治療致力的重點。

一般來說,燒傷病人的復原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期:

  1. 急性照顧期:當發生燒燙送至加護病房時開始,經緊急處置、體液復甦,度過燒傷休克危險期,至生命徵象穩定,可以脫離加護照護之時期。此時急性期之復健治療已開始介入。
  2. 外科處置及術後期:病患移至非加護設施之病房,但仍需要持續清創或植皮手術,而傷口也開始逐漸癒合之階段。
  3. 復健期:住院病人完成外科處置,傷口持續癒合至痊癒出院後,會面臨疤痕增生攣縮的階段,因此仍需持續的復健治療。
  4. 重建期:已出院的燒燙傷病人,經歷臨疤痕增生階段,面臨疤痕攣縮、變形及功能受限之困擾,可能透過門診定期復健、尋求陽光基金會之協助或至診所、醫院尋求整形重建手術之階段。目標是能夠重回生活、重回社會。

生理復健會受到皮膚、肌肉骨骼、新陳代謝、神經……等相關併發症所影響,然而每個人的受傷區域、狀況、治療的反應與復原狀況不盡相同,以下列舉較為常見且對功能性復原具較關鍵影響之併發症。

皮膚相關併發症:

肥厚疤痕

疤痕約會在6~8個星期後形成,燒燙傷之後的肥厚疤痕增生可能同時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損傷,並導致長期的失能;這些疤痕不只不美觀,更可能造成之後的關節攣縮、變形,而預防及治療肥厚的增生疤痕為燒燙傷復健最重要的項目之一。研究顯示,嚴重的燒燙傷病患,其肥厚疤痕的發生率約為32%至67%。

預防與治療的方式包括將肢體擺位、利用副木固定或維持關節角度、按摩、以及壓力治療。燒燙傷患者常因劇烈疼痛而不敢活動身體,導致疤痕組織在增生過程中,因患者蜷曲身體或未有適度的活動,而出現疤痕攣縮的現象,若未及時提供適度的加壓、伸展,恐因此喪失肌膚等軟組織的延展性,影響後續復健治療以及未來肢體活動、行走等功能。

11659421_10207451575913826_5578829058168914752_n_Fotor
「副木」(Splint)是一種低溫成型的塑膠支架,職能治療師可依病人需要製成不同的形狀,並且直接在肢體上塑形。(credit: 林易萱)

體溫調節異常

燒燙傷的皮膚區域沒有汗腺,而植皮的區域和限密度則會降低。那麼燒燙傷的病人如何調節體溫呢?與健康人相比,燒燙傷患者的健康肌膚處,流汗的速率會增加,以維持他們的耐熱程度。而燒燙傷總表面積(TBSA of burn, total body surface area)超過 40%者,在高溫的環境下運動時,會有顯著高於常人的體溫及心跳。

由於燒燙傷的患者體溫調節的功能可能受損,因此在復健或者是運動過程中,須特別注意衣著、環境的溫度是否過高、心跳是否過快等,安排適時的休息以降低體溫,好避免二度傷害。

2009web_076
燒燙傷總表面積(TBSA of burn, total body surface area)計算方式

感覺異常

搔癢(Pruritus)是嚴重燒燙傷患者恢復後,常遇到的問題之一,傷口癒合處亦可能出現麻、感覺異常等狀況。若是有病發神經病變,也可能有感覺喪失的問題產生。

治療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按摩、電療(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等。 而由於感覺較不敏銳,建議患者在洗澡時先以未受傷的肌膚測試水溫,避免再度燙傷。

肌肉骨骼相關併發症:

關節攣縮、變形

在傷勢嚴重無法活動、必須久臥病床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攣縮的問題。而攣縮正是嚴重燒燙傷中最常見、臨床上最顯著的併發症,可能會導致關節活動度的限制、關節或肢體的攣縮、變形。

我們可以藉由及早開始的擺位、職能治療師量身定做的副木、壓力衣以及關節運動來預防攣縮。燒燙傷後的運動有許多種形式,且不只對付關節攣縮有效,再增加肌力、耐力以及生活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助益。

47824255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組組長林睿騏提供

喝水也是復健?想像也能復健?

病情穩定後病人可能會轉至復健科病房,專注為未來的獨立生活長期抗戰。復健醫療團隊會以個案為中心設計專屬的復健治療計畫,因此每個人所做的復健內容可能不盡相同。

復健運動與治療性活動是燒燙傷復健中十分重要的一環。運動不僅可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避免攣縮發生,同時能促進血液循環、減低水腫、增進造血功能,使病患能保持體能狀況、增強病患痊癒的能力。

  1. 被動關節活動(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在急性期,患者還無法自主移動肢體時,由他人協助做關節活動,避免因為太久沒活動而使關節可活動的角度下降。注意家屬須在治療師測量過關節角度並且教導過後再協助。
  2. 主動關節活動(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患者主動活動各個關節。
  3. 肌肉等長收縮運動(isometric exercise):讓患者主動做出肌肉收縮但不移動肢體的活動,如:平躺在床上時雙腿用力伸直。
  4. 阻抗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需對抗阻力的運動,例如一般我們所說的重訓。在做此類運動時務必遵守物理治療師的醫囑,循序漸進地做運動。
  5. 日常生活活動:許多家屬都會因為希望患者好好養病而幫他們打理好所有事情,但這樣真的好嗎?事實上,讓患者自己執行在他們能力範圍內的日常生活活動,例如:拿水喝、穿外套、吃飯等,不僅是在自然的情境下活動關節、對未來獨立生活做準備,更能同時建立患者對生活的掌控感與自信心。
  6. 動作想像:近年來,動作想像在復健與運動科學界發燒,亦有研究證實讓燒燙傷患者想像特定作動、想像皮膚與動作的知覺,可促進動作復原。

A-layout_w
(Credit: 安德復復健專科診所)

看不見的傷,也需要復健

傷口痊癒出院後,心理所受的創傷可能還未能痊癒,而一般大眾不全然能理解、接受他們回歸正常的生活,因此導致不少患者在社會生活上較為退縮。因此對燒燙傷病患的完整復健計劃,應包括了住院期及出院以後動作、生活功能之復健及心理復健。

心理上的復原可能受到疼痛、心理疾病(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等)、自我形象、睡眠障礙、燒燙傷的污名化等因素影響。然而,個人的心理素質、社會與家庭的支持、教育及事業的成就皆可能影響最後的復原成果。

在度過危險期後,傷燙傷患者經專業的復健團隊協助,建立燒燙傷病患對復健的正確觀念,早期執行復健計劃,並持之以恆,期待患者能在傷口痊癒後,保有動作功能、拾回生活方式,早日回到社會與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Esselman, P. C., Thombs, B. D., Magyar-Russell, G., & Fauerbach, J. A. (2006). Burn rehabilitation: state of the sci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85(4), 383-413.
  2. Holavanahalli, R. K., Helm, P. A., & Kowalske, K. J. (2015). 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Surviving Large Burns: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
  3. Guillot, A., Lebon, F., Vernay, M., Girbon, J. P., Doyon, J., & Collet, C. (2009). Effect of motor imager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burn patients. Journal of burn care & research30(4), 686-693.
  4. Stoddard, F. J., Ryan, C. M., & Schneider, J. C. (2014). Physical and psychiatric recovery from burns. Surg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94(4), 863-878.

特別感謝: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 張自強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能治療組長 張瑞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眼神經
7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曾經的泛科實習生S編,現在的動眼神經。 大叔魂少女心,說走就走的效率姐。喜歡接觸新事物,有一點資訊焦慮症;喜歡把想法化為文字,相信文字的力量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那些媒體教我的事:從八仙塵爆到獸醫自戕,我們學會了什麼?
海苔熊
・2016/06/27 ・6301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5年台灣八仙樂園彩色派對
2015年八仙塵爆發生前的彩色粉塵派對。圖/由Jrs1203 – 自己的作品,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wikipedia

本文由圖文不符贊助,泛科學規劃執行

一年前,一場狂歡塵爆,讓「八仙」這兩個字成為許多人心裡面的恐懼點。當時網路上的討論中有一部分是責難傷者,像是「如果是我,才不會去參加這種活動,根本玩命!」、「主辦單位沒腦、參加的人更沒腦!」等等,另一部分則是家屬質疑醫療、責怪救人不力。

只是,為什麼這些塵爆酸民要責難傷者?真的只是他們沒有同理心嗎?還是他們可以從責難中獲得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內外團體(in-group / out-group)的角度來看,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的團體(學校、朋友群、性別、年齡群)比較好,而產生「外團體貶損效應」(Outgroup derogation)[1]。例如覺得「怎麼會去參加這種活動!」、「還好我不是 Party 咖」「像我就一定不會去……」,是因為這樣想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

這就是典型的「責怪受害者」(victim blaming)心態[2]。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根據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3] 我們會傾向將事情發生的原因歸因於受害者本身,認為那是他們自己的特質(沒有科學常識、不愛惜生命等等)造成。只要這樣想,你就可以成功地把可能的傷害跟自己區隔開來了,獲得控制感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只是,在做這樣區隔的同時,你也一併區隔了人們最珍貴的兩種情感,同理和愛。

今年三月,小燈泡事件母親的超級理性,也引來了大家不同的聲音。五月初,鄭捷的槍決重新點燃了死刑存廢的議題。接著是謝金燕與豬哥亮動保園長簡稚澄吞藥自殺,甚至到近日華航空服員的罷工企業工會疑自導自演等等的新聞佔據了版面,不論事實如何,我們了解的多或少*,這些不同的新聞事件當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習慣性的評論或責怪當事人,然後在臉書上的討論串,各據一方筆戰起來──儘管我們從未跟當事人說過一句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哪來的信心?

基模:看到黑影就開槍的那隻手

frustrated-1174084_640

為什麼我們在網路上總是可以不知道別人的背景就謾罵?搞的好像已經認識這個人很久一樣?根據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與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的理論 [4, 5],我們對於三姊弟布丁「美女」獸醫前總統馬英九,都會有一組相關的印象(impression)──不論我們是否真的「認識」他們。

這就是傳說中的基模(Schema),也就是什麼人該長什麼樣子、做什麼(颱風天就是要泛舟阿)、到那裡會發生哪些事情。

舉凡進入加油站要加好加滿(事件)、 去當檳榔西施的人通常也很隨便(人物)、遊樂區的公共廁所一定很髒(地點),儘管這些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還是選擇如此相信,因為我們都是「日常生活當中的理論家」[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鄉民會看到黑影就開槍,看到一個人隨機殺人,就說他有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7, 8],到監獄當志工一兩次就覺得受刑人「眼神冷血」,看到有高中生買手機送給小模,就忠告「投資基金有賺有賠,投資婊子有去無回」,當然,我能夠理解其中有些人只是抱著好玩的心情,問題是他們根本都不認識這些當事人,究竟是倚靠著「什麼」能夠做出這樣的評價與標籤?更何況,很多人是在討論串的後半才加入戰局,他們如何很快的就可以對這個人形成一種假設?

半個世紀前社會心理學家 Kelly 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 [9],他請一個嘉賓來兩個班上做 20 分鐘演講,內容完全相同,但──

  • 其中一個班級,事先被告知講者是冷漠、批判、實際與果斷的人
  • 另外一個班級,事先被告知講者是有熱忱、認真、批判、實際、與果斷的人

結果發現第二個班級的學生,明顯比第一個班級更認為那演講者幽默風趣、而且評價也比較好──儘管他們才認識講者二十分鐘。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可以當鍵盤法官,透過幾秒鐘的新聞或是網路評論,就快速對某一個人進行網路霸凌 [10, 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鬼島失憶症:在一個獸醫死了之後

那麼,為什麼只要有隨機割喉殺人,大家搭捷運就會很小心研讀圖文不符的防身術,幾個月之後還是照常搭捷運滑手機?為什麼有些人要等到一個獸醫服藥自殺以後,才開始重新關心和討論安樂死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一個失憶的島上?

其實,基模很容易受最近發生的事情影響,因為它在記憶中比較「容易被讀取到」(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A heuristic),如果你正在滑手機看到鄭捷被槍決的新聞,此時公車上看到一個人哇哇瓜啦大叫,你就比較有可能認為他也是精神有問題;但倘若你剛剛看到路邊有幾個喝醉的人倒在紙箱上面睡覺,你就比較可能會推斷這個哇哇叫的男人只是喝醉了 [12]。

同樣的情況會發生在網路上面的留言。

例如前幾天總統馬英九卸任的時候拍了一則短片,影片中他自我解嘲了一下之後(寶寶不是鹿茸,但寶寶不說),回顧了這幾年網友說他做得不錯的政績,引發了下面許多「人將卸任,不忍苛責」的留言:「哎呀,他這幾年也算做得不錯啦,至少改善了兩岸關係」、「最後一刻總算知道要如何跟網友溝通」、「八年以來辛苦了⋯⋯」,這裡面甚至可能有些人,過去半年內罵過馬英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了嗎?我們的島民不是擅長失憶,只是容易受到最近的事情促發(Priming),影片的內容、前人的留言、最近發生的事件,都可能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觀點。

自我驗證預言:反正這些人就是這樣,嗎?

等等,你說他下台了,我們對他的評價會變得稍微好一點,但我是覺得他根本就是卸任之前才在裝萌嘛!他說的那些政績也只是選擇一些好的留言貼上來而已,根本就沒有代表性啊!

的確,態度要改變並不容易,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對馬英九產生一個「水母腦、耳朵長毛」的印象,覺得他事情都處理不好又沒 guts,那麼以後的每一件他所做的事情,你都覺得他只是在秀下限(你可以想像蔡正元最近結婚的例子)。

這就是江湖上人人稱畏的自我驗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一個老師被告知他們班的學生是「有潛力的學生」的時候,他們對學生也比較耐心,而這些學生因年後的智力測驗進步程度也比別班多——儘管事實上,每班的學生一開始的程度並沒有差別 [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要中了這招,就再也沒有翻身的餘地,相信有些一開始嗆參去年八仙樂園 party「活該死好」的人,在看了結痂週記以後有一些不同的感覺。自我驗證語言有一個限制是:當我們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去認識這個人,那麼我們對他的想法也會有一些改變。

我記得剛到彰師大唸書的時候,有一個學姊長得很像我過去的一個仇人,光是看到她我就覺得不舒服,也覺得她很沒禮貌,在系上遇到都不會打招呼。如果根據自我驗證語言,因為我也不跟她打招呼,她也會覺得我沒禮貌,然後我們會這樣越來越討厭彼此,最後我就會證實:這個學姐果然就是討人厭的人。

但劇情並沒有這樣發展。有一天我去學校參加工作坊,學姐親切的過來跟我打招呼(那時我心裡還OS:不要再假肖了);後來好多次討論或者是報告,她都蠻有耐心的解釋,也說了一些她自己的個人經歷(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14],我突然發現,眼前這個我很討厭的學姐的形象,其實只是我過往經驗的投射(Projection),並不是她真正的樣子。

透過更多時間的相處,進入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仔細的閱讀這些八仙塵爆的傷者如何含著眼淚走過這一年,又是多辛苦、多後悔的復健,許多人可以漸漸改變當初「應該死好」、「都是夜店咖吧?」的觀點,走出自我驗證的預言及刻板印象的基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時候討論議題,只是為了逃離自己

當網路文化帶給我們某些痛苦的時候,也可以想一下,我們是否在這些痛苦裡面享受了某些「好處」?其實,大多數網路上面的討論和鄉民湊熱鬧 [15],目的只是為了下面三個 [16]:

1.尋求刺激:看一些車禍、吵架、獵奇的影片,一邊罵台灣記者平均智商只有 30,把麥克風塞到地震災民的嘴巴前面,一邊卻看得津津有味。

2.扮演英雄:發現自己的留言獲得很多的按讚支持,或是發現有人和自己對戰起來,就立刻正襟危坐打起鍵盤副本,覺得自己的發言攸關國家存亡(或是自己的名譽存亡),忽略了在網路上的討論,大部分幾個月之後就會被忘光光。

3.調節情緒:很多的時候我們藉由關注和討論社會議題,終於可以逃避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議題(你也有「逃離」症候群嗎?)。透過指責安樂死的規定(然後什麼具體的行為也沒做)、在鍵盤上面大聲說要抵制黑心食品、在鄭捷槍決之後大聲地喊「法務部長、中華民國萬歲!」、在地震的時候跑到炎亞綸的臉書上面留言,我們終於可以忘記,那些沒交的報告、拖延的工作、分手的女友、以及好久沒有關心過的家人。

責怪受害者效應-02

相反的聲音:換個角度想,還有沒有別的可能?

不過,近年來的網路討論已經形成了另一外種趨勢,當一個聲音被過度強調的時候,另外一個不同角度的聲音也會冒出來(死刑存廢核四議題輔導受刑人的倫理等等)。鬼島湊熱鬧的文化,同時也有一個解藥是,我們亞洲人相較於西方人,更容易注意到背景和脈絡的影響,運用整體的思考(holistic-thinking)[17-19]。

雖然,根據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20],當一個人做出某些行為的時候(參加八仙樂園的 party、說下雨導致地震、說一句「然後他就死掉了」),我們很容易覺得那是他這個人「本來就是這樣」(他們大概都是玩咖吧、腦袋有洞吧、部長是沒有同理心的人吧?),而忽略了情境的因素。

不過,當事件發酵一陣子之後,我們也會開始注意到「這個人」以外的問題:

八仙塵爆:如果去年這個時候正妹約我去八仙 party ,我會去嗎?

「然後他就死掉了」:就算前部長說話欠周詳,那我們可以用「拉肩帶」來調侃她嗎?

Selina離婚:雖然大家都很錯愕,但是什麼是一個「好的妻子」的角色?豬哥亮和謝金燕的劇碼我們都很清楚,可是在那背後,是不也隱含了我們對於一個家、一個父親的職責、有一種特定的期待 [21, 22]?而在我們談論這些的時候,我們真正了解這裡面所有的當事人嗎?

網路討論的「心」可能

當一個社會事件發生,我們很容易只根據片面的訊息,就用基模腦補所有可能的情景,然後隨著後續的事件爆發,逐步的驗證自己的預言。我們在社會事件裡面湊熱鬧、當英雄、找樂趣,藉由遙遠的祈福、鍵盤的伸張正義,來忘記自己切身的議題。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僵化的思考,我們選擇相信「壞事只會發生在壞人身上」、「殺人本來就該償命」,任「責怪受害者效應」(victim blaming)[23] 與「行為者-觀察者偏誤」(Actor-Observer Bias)[24] 發酵,覺得他們都是罪有應得,惡人惡報。因為在我們的心裡面,有一個公平世界假設(belief in a just world)[25, 26]:如果有一個人發生了不好的事,那麼這個人可能也好不到哪裡去。就這樣,我們終於可以安心的覺得:「沒關係我是好人,所以壞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但網路從來就不會只有一種聲音,當潮水退了,很多沒有穿褲子的人也會慢慢跑出來,於是我們開始選邊站、往支持論點靠攏極化(group polarization effect)[27]、區分內外團體(in / out group bias)等等 [28]。當我們開始發現在這些責怪當中的性別議題、開始看見文化和價值觀對我們的影響、開始注意到一件事情的發生並不是只有那個「當事人」,還有很多的情景脈絡需要被考慮。這樣的一種開始,就可能讓我們對被害者與加害者有更多的同理,也讓網路有一種「心」的可能性。

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那些你在網路上被激發的情緒,往往都不是源自於事件本身,而是因為它勾起了許多過往你不公平的回憶。當你終於能夠從社會事件裡退出來,回頭看看自己,或許會看到,那些你一直都不願面對的恐懼

責怪受害者效應-01

註解

*當然有些人是比較了解才評論的,只是這些更為複雜的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認知思考、努力的去理解和分辨問題(中央途徑,central route),但往往,情緒會跑在理性的前面(邊緣途徑,peripheral route ),尤其是你還有很多貼文要看的時候。

延伸閱讀與參考文獻

  • [1] Brewer, M.B.,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Ingroup Love and Outgroup Hat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99. 55(3): p. 429-444.
  • [2] Janoff-Bulman, R., C. Timko, and L.L. Carli, Cognitive biases in blaming the victi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5. 21(2): p. 161-177.
  • [3] Jones, E.E. and V.A. Harris, The attribution of attitud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7. 3(1): p. 1-24.
  • [4] Eiser, J. R.(1986)。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u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5] T., G.、D., K.、E., N. R.(2005)。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Norton & Company。
  • [6] Aronson, E.、Wilson, T. D.、Akert, R. M.(2015)。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與李茂興譯)(第8版)。台灣:揚智。
  • [7] 陈利 (2007)。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crime]。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 01),頁 88-89。
  • [8] 赵桂芬 (2005)。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变态人格之关系探析[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sychopath]。犯罪研究(2005年 06),頁 36-41。
  • [9] Kelley, H. H. (1950)。 The warm‐cold variable in first impressions of pers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18(4),頁 431-439。
  • [10] 廖國良、黃正魁、張仁俊、劉籹君 (2012)。 臺灣網路霸凌之實證研究[The Empirical Study of Cyberbully in Taiwan]。資訊與管理科學, 5(1),頁 31-55。
  • [11] 劉念肯 (2013)。 網路霸凌的特徵與課題。諮商與輔導(336),頁 2-3。
  • [12] Tversky, A.、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Cognitive psychology, 5(2),頁 207-232。
  • [13] Rosenthal, R.、Jacobson, L. F. (1968)。 Teacher expectations for the disadvantaged。Scientific American, 218(4),頁 19-23。
  • [14] Tolstedt, B. E.、Stokes, J. P. (1984)。 Self-disclosure, intimacy, and the depenetration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1),頁 84。
  • [15] 朱美瑰 (2008)。 網路犯罪新型態~看不見的拳頭:青少年網路霸凌現象初探。諮商與輔導(268),頁 6-10。
  • [16] 陆时莉 (2006)。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控制的心理分析[Impact of Media violence on Juvenile Crime & Delinquency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social Control]。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 04),頁 20-22+28。
  • [17] Masuda, T.、Nisbett, R. E. (2001)。 Attending holistically versus analytically: comparing the context sensitivit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5),頁 922。
  • [18] Miyamoto, Y.、Nisbett, R. E.、Masuda, T. (2006)。 Cul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perceptual affordances。Psychological Science, 17(2),頁 113-119。
  • [19] Nisbett, R. E.、Peng, K.、Choi, I.、Norenzayan, A. (2001)。 Culture and systems of thought: holistic versus analytic cogni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08(2),頁 291。
  • [20] Tetlock, P. E. (1985)。 Accountability: A social check on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頁 227-236。
  • [21] 王行 (2013)。 失業單親爸爸生命敘事中的男性社會處境探究與再認識[A Narrative Inquiry for Unemployed Single Fathers: Life Stories that Represent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Masculinity]。輔仁社會研究(3),頁 111-150。
  • [22] 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 (2004)。 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The Marital Power Processes of Couples Which Husbands are Economically Dependent]。應用心理研究(24),頁 147-182。
  • [23] Janoff-Bulman, R.、Timko, C.、Carli, L. L. (1985)。 Cognitive biases in blaming the victi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2),頁 161-177。
  • [24] Park, J.、Choi, I.、Cho, G. (2006)。 The actor-observer bias in beliefs of interpersonal insight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7(6),頁 630-642。 doi: 10.1177/0022022106290482
  • [25] Furnham, A. (2003)。 Belief in a just world: Research progress over the past decad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5),頁 795-817。
  • [26] Lerner, M. J.(1980)。The belief in a just world。:Springer。
  • [27] Myers, D. G.、Lamm, H. (1975)。 The polarizing effect of group discussion。Am Sci, 63(3),頁 297-303。
  • [28] Sunstein, C.、Hastie, R.(2015)。破解團體迷思:如何把團隊變得更聰明,讓集體決策更有智慧?(Wiser: Getting Beyond Groupthink to Make Groups Smarter)(黃庭敏譯)。台灣:三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2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