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 2005 年我開始研究,並情不自禁地寫起「部落格」的時候,「草根媒體」、「公民新聞」在台灣還剛萌芽;部落格服務提供商(BSP)、網摘型平台(美味書籤、HemiDemi)、聚合器網站(Technorati、Oui-blog),以及共筆部落格等等,以較低的創建成本,小規模但靈活地展露了後來社群媒體的潛質。當時我們這群小眾中的小眾-「嚴肅部落客」,儘管根本不知道彼此的底細、背景,卻熱切討論「部落格算不算新聞媒體」,只因我們覺得新聞媒體產業將因部落格這樣的解放性科技,面臨百年來最大的顛覆。
20 多歲時,我自己那混雜了過多期待的預測,是新聞媒體將很快、或已經失去無冕王的地位,但部落格會帶來文藝復興,大媒體財團無法再壟斷話語權,假造偏頗的共識;媒體過度商業化的扭曲與弱智報導,在人人都是部落客的時代將被淘汰,讓新聞更貼近公民期望,而我們既分眾又兼聽。德國社會學家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將在無數超連結、無版面限制、無進入門檻的網路2.0時代成真。
起初,我覺得新媒體就像夏天的一把扇子,帶來些許涼風。後來,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公共電視推出了 PEOPO 公民新聞,給公民記者高度認可。同時,更多像泛科學這樣的獨立垂直媒體誕生,成為網路創業的一條大支流。大眾媒體如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等也積極與這些另類小媒體合作,讓出寶貴的版面,盼望年輕氣息流入。於是,這把扇子升級成電風扇,對著臉吹,涼爽舒適。
沒過多久,家用電風扇變成工業級超強風扇;社群媒體如FB、Twitter、IG、LINE等,更是風洞級,不僅掠取所有人的時間跟注意力,強風還把我們都捲上了半空,彷彿這世界什麼事情都發生在社群媒體上頭,甚至是一國的革命,如2010 到 2011 年春,在突尼西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發生的事。當君臨幾十年的獨裁者,在僅僅數日內因為社群媒體促成的革命而下台,即使樂觀的我覺得刺激,但也感到有點不可思議跟過載。
然後,一大坨屎砸向運轉中的風扇。接著是更多的屎,無盡的屎。在半空中被風捲著的我們(還有屎),這時才發現,其實連身形都控制不了的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關掉這些超強風扇。而被稱為「數位原住民」的年輕下一代,連選擇不要被風捲起來的機會都沒有,與我們這些數位移民一樣,在監控資本主義下遭剝削被利用。
此時此刻,為什麼我們需要讀德國記者寫的、關於假新聞的書呢?老實說,探討為何假訊息肆虐,教導讀者如何判別真偽消息的書,這幾年我讀過不下 30 本,在台灣有如黃俊儒教授等人所著的《假新聞判讀三部曲》,我自己也出過《科學思辨力》這樣的線上課,媒體與資訊科技素養更已經成為課綱重要一環,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等打假組織,與責任重大的社群媒體、搜尋引擎開始合作。彷彿能做的都做了,但其實狀況遠比想象更嚴峻。
說到記者,在德國或許還沒有臺灣形象那麼低落。臺灣的記者形象有多糟呢?在我近三年上百次演講中,我每回都會問現場的參加者:「覺得記者是被社會尊重的專業的人,請舉手。」從來沒有人舉過手,即使聽眾是傳播科系的大學生。
我認為本書作者卡洛尼娜・庫拉這位德國的資深記者,也同樣感受到新聞這門專業被輕賤跟低估,實是假新聞問題的根源。她在這本書裡以德國語境下的「謊言媒體」作為討論對象,也聚焦了幾個對德國來說特別重要的案例,如與難民相關的各種假訊息。而夾在俄國與美國兩方之間的德國,其實處境跟臺灣有點類似,因此在閱讀時,我很容易產生共鳴,但若比較德國與臺灣新聞媒體的困境,則覺得我們面對的狀況嚴峻太多。
庫拉認為,德國新聞媒體為了爭取閱聽人越來越稀缺的目光,加強了扒糞的力道,下的標題越來越激昂、腥羶,而這讓人民的情緒越來越激動,對公眾人物–政治人物、企業高階主管、運動員、演藝人員、甚至是教師–越來越不信任,但媒體並沒有因此獲得好評,而是同樣被唾棄。醜聞跟弊案縱然令人生氣,但出錯、偏頗、甚至刻意假造後被發現的報導,則對促進社會學習沒有幫助。
有些閱聽人甚至因此得了「媒體恐慌症」,將自己封閉起來,隔絕源源不斷的醜聞跟壞消息,但無力感仍然佔據了他們的內心。另外一些人則以「謊言媒體」片面地替所有看不順眼、不合己意的報導貼標籤,這對經歷過極右納粹及東德共產時期的德國人來說,是極嚴重的警示。庫拉認為,媒體自己該好好檢討,長久以來編輯室內部的同質性太高,隔絕了多元觀點,面對挑戰時、或是犯錯時,自我檢討的能力也不足。
因此庫拉認為,重建信任的第一步就是讓新聞媒體的工作透明化。在本書中,庫拉簡要地從德國資深記者的角度描述了新聞工作的日常與特殊,理想與現實。將媒體工作攤開來曬,並不是要分散責任,說些「記者也是身不由己」這種令人惱怒的話,然後怪罪給資本主義、科技公司、假新聞幕後黑手等,但身為閱聽人的確該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待社會群體的理性被有目的、有系統地消滅這件事。而獲得科技賦予強大傳播能力後的「網友」,也該在轉發分享任何一則消息之前,以新聞倫理要求自己,而不是像個巨嬰一樣。
老實說,我不認為能在短期內解決錯假訊息的危害。就像過去百年來排放到大氣裡的二氧化碳,遠超過海洋、土壤跟森林能吸收的量,造成了溫室效應跟如今的氣候危機;更難以捉摸、更精心打造的錯假訊息,與人類「寧可信其有」的預設心態,還有選擇性接收訊息的確認偏誤,如膠似漆,天生一對,任何管制手段也動輒得咎。個人的最好策略,我認為如庫拉在最後一章所說的,就是永遠帶著健康的質疑,「勇於發聲和認真對待旁人。……還有,別往心裡去」。
很抱歉,錯假訊息的問題跟氣候危機一樣,得由年輕人來收爛攤子,但我想本書作者跟我一樣,很希望能成為各位年輕人的盟友。請別把這本書當成大人的說教,而當作一本深刻反思後的懺悔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