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評論 回應:【純屬虛構】《情緒》與《迷因》的共謀:「它」

【純屬虛構】解決問題的計畫

Alice(蓉蓉)_96
Alice(蓉蓉) ・2021/03/03 ・105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評論由科夥伴自行發表,相關內容遵守會員內容發表規範與責任,此刊登內容泛科學編輯部並未干涉。

科學講求實驗、證據與否證,但讀大學那年的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風波,讓我感到非常困惑。論文造假這種事情,是怎麼被發現的?要怎麼證明?

一月份發生了許多事,最終我在二月底發現了 PubPeer 與 Retraction Watch,也將疑慮告知實驗室,但期間我已在回應文章時犯下錯誤。

這項錯誤與他人無關,純屬個人因素,而我也預期這將會影響別人對我的看法。

一、事情始末

二月遇到泛科文章,我不確定作者身分。當時還是不敢聯絡研究人員與師長,我自己雖然明白這項懷疑太過疑神疑鬼,也明白它對個人未來有害無益,但我仍選擇直接行動。

我對研究所生態與族群遺傳學的發言全然錯誤,而我後來有寄信聯絡文章作者,確定文章並非他人假冒。

我用了一週,發現原來令人不適的是自己的言論,而那種言論是典型的言語霸凌。

二、霸凌的言語

雖然是用字模糊又沒在管成效評估的循環論證,但那卻曾經是個人自我對話的主要模式。雖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想法,開了扇後門,而它也得以藉此潛藏在表面下,攬去個人成果與外界的肯定。

一樣的成果或疑問,如果是出自別人,我會覺得他超棒,但只要角色換成是我,就是不行。今年以前屢試不爽,我能明白這種惡意的不講理和針對性。

三、計畫:從《情緒》與《迷因》著手,一邊建立正確的預測模型,一邊處理相關的迷因

先前經歷了一些事,記憶跟因果推理能力都曾消失——不然我就不用去找《The Book of Why》和反事實因果模型了——這是恢復後設認知的第九天。現在寫這種內容仍有些費力,但我有些懷疑周圍有人知道這件事,抱歉造成你們的困擾,也想謝謝你們的協助。

在那個失去觸嗅味、久到必須重新辨認酸筍炒空心菜的酸味的鬱症裡,我就像看著鬱症的負面想法跟它在互咬,而且煉蠱的結果還是它活下來。我以為情緒跟心態都好轉,就不會再看到它了,昨天發現它自成一套、完全就是典型言語霸凌的時候,我蠻害怕跟羞愧的。

我覺得這是好的徵兆,相對於以往認同事情就是如此並接受它,這次算是從心底開始反抗跟拒絕這種想法。

後續計畫會著重在建立預測模型,以及解開並預防不良行為模式。

一般霸凌會著重在情緒處理,而我想建立對待錯誤、針對感受到威脅時自處的適當模型,應該會是關鍵。

另一方面,我十分在意個人自我對話模式,即便我中途察覺並嘗試阻止,竟然仍完整重現在特定互動情境中。我不是相關專業,但就這項獨立運作的特性來說,它並不像是零散的行為反應,而是類似一套 module,我擔心不拆掉有可能再次發生。

以上是2021年3月1日晚間十點3月3日凌晨一點的想法。

若以上內容與事實有所雷同,純屬正常。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