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這篇科普文,HIV病毒不得翻身的敘述好有畫面XD
雖然我不是相關專業,但根據原論文,報導所說的鋅指蛋白家族基因,應是專指第十九號染色體上,一段涵蓋多個 KRAB-ZNF (註)轉錄基因的特定區域。
前人研究已指出 CBX1 和 SUV39H1 等異染色質蛋白容易結合這段區域,促進此處DNA修飾並形成異染色質結構。原論文也透過染色質免疫沉澱定序,確認此段的 ZNF 基因序列的染色質抑制標記表現量較高。
不論是端粒、著絲點或是第十九號染色體的特定區域,這些區域都能形成異染色質——不同於整條DNA與組蛋白纏繞而成的染色體,異染色質是局部DNA緊密組裝而成的一種染色質狀態,可以影響結構內與周圍序列的基因轉錄。異染色質最常見的功能是抑制基因轉錄表現,但也有反過來阻止 siRNA 抑制基因,使基因持續表達的特殊案例。
對於本篇倒楣的 HIV 病毒,它在第十九號染色體鑲入的區域,是異染色質抑制轉錄的區域,而且還是離轉錄起始點特別遠的那種。
鑲入宿主又序列完整的 HIV 病毒,竟然會以這種方式困在細胞內,簡直就像被鎖進倉庫,遲遲等不到有人開門的特洛伊木馬一樣有趣XD
註: Krüppel-associated box domain-containing zinc-finger protein,ZNF是指鋅指蛋白。
內容錯誤與表達不通順之處,還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歡迎用力鞭打><!!!!!
唔,你好厲害
其實那段敘述我沒看懂,有你幫忙解釋真是太好了~
#1
謝謝(>\\\<)
我也是另外找文獻才弄懂QWQ
……是說異染色質抑制表現的機制,焦點常放在 DNA 與蛋白質的互動,像CBX1緊黏在ZNF基因卡位,或是其他DNA序列被掰彎、轉錄因子被擋掉之類,我解釋得有些偏頗。
DNA纏繞組蛋白形成染色質的基本單位,也就是 DNA 繞兩圈少一點的核小體!
異染色質的核小體,DNA密度是真染色質的 2~6 倍!
即便同為染色質,異染色質經染色後,在光學顯微鏡下依舊是清晰可見的一團,完全沒有染色質如絲的輕飄飄感!
不覺得很可愛嗎!
by 明知答案但已失去理智的生物
咦留言沒有辦法編輯QAQ?!?!!?
#3
…….總之,這是一篇兼顧解釋和私心的長評,很開心能幫上忙。
嘿~這則專業的留言引起 A 編注意
有興趣來投稿嗎?
y編也很感興趣!要不要來投稿啊~
#6
#7
不好意思晚回覆,有點莫名驚慌失措(艸)
我會試試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