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太陽能」共有 369 個結果

・2015/04/01
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系助理教授吳欣潔獲得「美國礦物金屬材料學會」(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 TMS)2015年度的「年輕領袖獎」(Young Lead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此獎項頒發給40歲以下、學術生涯剛起步,但深具潛力成為材料與工程領域未來領袖的研究者。
・2015/03/27
在 1799 年發現的羅塞塔(Rosseta)石碑,讓研究學者得以解碼古老的象形文字,揭開昔日奧祕。現在,位於外太空的羅塞塔探測器也有著相同目標。羅塞塔任務是由 14 個歐洲國家與美國共同合作的太空探險計畫,是首個進入彗星軌道並釋放登陸器──菲萊號(Philae)──至彗星表面的探測器。由於彗星是太陽系早期留下的殘骸,且幾乎未曾變動,這會是了解太陽形成初期狀況的最佳機會。
0
0
・2015/03/23
伴隨人類發展而導致的氣候惡性變遷與全球暖化等問題,在今日已然是刻不容緩的待解難題。而除了從能源的供給面來思索低碳能源的運用以外,在能源的需求面所能發展的節能技術,更是一個值得投入的研究領域。今日,開始備受矚目的「綠建築」,就是在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有的居住需求上,試圖達到更高效率的資源利用,同時更友善的對待環境。
・2015/03/23
能源和環境無疑是近年來大家最關注的話題之一,電動車更是其中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選項,然而,這類電力產品長久以來無法普及的ㄧ大困難點,就在於充電時間太長,想像一部車開進充電站,卻要花上半小時時間充飽電才能再上路(而且還沒辦法像用油一樣開那麼遠,很快又得找站充電),簡直讓人受不了。針對這樣的問題,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開發的「超級電容」,不但能夠滿足快速充放電的需求,更可以和紡織技術結合,開創出全新的市場!
・2015/03/20
近年來,公民社會對政策的主導性大幅增加,能源政策的主導權也勢必將由政治人物、財團與倡議團體轉移至真正的大眾身上。然而,無論群智群策的浪潮會帶我們走向能以審議民主探討核能爭議的英國,或是如全國能源會議般以公民參與之名的集體抓狂,這都需要仰賴資訊的充分揭露與傳播,才有可能在事實認定的基礎上做難解的價值判斷,終而形成可以實踐並共同承擔的政策。相信「台灣2050能源供需情境模擬器」的發展,能成為能源議題討論的共同基礎,幫助我們做出一個跨世代的決定。
・2015/03/17
如果讓你掌管一座城市,擔任呼風喚雨的國王,可以隨心所欲在滑鼠彈指間蓋一座核電廠或廢除它、豎立起幾座離岸風力發電機、多種植幾十公頃生質燃料要用的田──當然各種選擇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你的大臣、NGO也會叨叨絮絮的告訴你──這是你專屬的城市,你會怎麼選擇生活方式、分配發電組合?
・2015/03/17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充電站!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研發技術,在IC晶片上疊加光能採集模組,讓物聯網與穿戴式設備的晶片採集散逸於環境中的光,為自己補充電力,減少對電池的依賴。
・2015/03/10
燃料電池(Fuel cell),是一種透過氧化還原反應將燃料中的化學能轉換為電能,而並非透過燃燒來推動發電機的電力生產方式。近年來常被廣泛討論的燃料例如氫、天然氣、甲醇等都能作為燃料使用。也因此,相比起鋰電池或鉛蓄電池這種二次電池(Secondary Battery),燃料電池在發電過程中必須不斷提供氧氣與燃料才能穩定發電,與其說這是一顆電池,倒不如說他比較像是個發電機吧。
・2015/02/08
2014最受矚目的太空任務莫過於登陸彗星的羅賽塔任務,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參與羅賽塔任務多年,累積許多經驗與心得;交大機械系教授吳宗信也曾為羅賽塔任務作模擬工作,並帶領跨校師生投入自製火箭研發。這場MIC講座邀來葉永烜與吳宗信兩位講者分享台灣參與太空任務的歷程故事。
・2015/02/02
早在我們祖先的祖先還只是個單細胞生物時,就開始利用光的能量生存。人類無時無刻不受光的影響,對光的本質感到好奇,許多的哲學家、科學家也提出了各種假設來描述光的性質,人類對光的了解足跡,引領著文明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