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法律
122 篇文章・
1 位粉絲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19/12/05
在權力分立的政治制度設計中,司法,本來應該是一塊超然中立的淨土。然而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從人治邁向法治,但司法與政治、金權間的曖昧關係,始終存在許多想像空間,因此許多批評司法的戲謔「俗語」應運而生。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的吳重禮研究員,以實證研究方法,對這些說法進行客觀地「驗證」。若民間印象為真,足以針砭改革;若能破除迷思,則能重建司法公信,亦能對民主政治的健全發展至為重要。
法律白話文運動
・2019/11/28
其實關於環境法到底要保護「什麼」仍然有相當大的爭執,本文將從介紹經濟學觀點以及哲學觀點來看環境保護,究竟在這樣的脈絡之下,環境保護的目的為何,並且在最後輔以筆者的想法作為結論,希望給讀者帶來基本的環境法概念。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19/11/16
惡意,在人類世界裡從來不曾缺席,然而身處多元社會,惡意是否也屬於多元的一部分?近幾年,仇恨性言論是世界各國關注的議題,任由歧視蔓延可能侵害人權,但出手管制也挑動了言論自由的敏感神經。本文專訪長年研究國際人權法的廖福特研究員,分享他對臺灣人權進展的觀察。他認為,從臺灣社會的實際演變觀察,訂立全面平等法能具體改善社會群體的不平等處境。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19/07/30
言論自由,對個人來說,與自我實現息息相關;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則是確保民主價值的必要條件。然而,言論自由不能無限上綱,其中一條紅線是「妨害名譽」。
近年來各級法院在「民事名譽侵權」認定上,對合理查證的要求越趨「嚴格」,而「刑事誹謗」認定上,對發言者責任認定越趨「寬鬆」,是為什麼呢?此課題攸關臺灣民主發展的品質,值得認真關注。
[LOG] 07:31:07:251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DEBUG] 07:31:07:266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708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WARN] 07:31:07:649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07:31:07:649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07:31:07:826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07:31:07:828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