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2/19
波形就像是地震的指紋一般,而且甚至能一眼看出波形的差異,天然地震主要釋放能量在於中間段的S波與後面的表面波部分,而爆炸的波形則會明顯的集中在一開始的瞬間...
・2013/01/16
有的時候,或許會有人發現,同一個地震事件,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地震規模呢?在此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2009年的12月19日在花蓮發生了一起地震,中央氣象局的報告上寫著規模6.9,而從USGS網站上的資訊看到規模(magnitude)是6.4耶!怎麼會這樣,是算不準嗎?
・2012/12/29
過去對於高頻率地震波的原因了解不多,但現在有科學家找到新的解釋。今年十月底發表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指出,斷層在各次地震間癒合的時間越長,一旦斷層再次錯動破裂,地震波的速度就會越快。
・2012/12/22
日本於12月初再度因強震發布海嘯警報,提醒人們海嘯的威脅無所不在,下一次的大海嘯最有可能發生在哪裡?目前的警報系統有不夠精準的缺點,新的海嘯警報如何克服?又如何保障濱海居民的安全?
・2012/12/17
這些學者的「提醒」,可謂是充滿善意,因為還沒辦法研究透徹,而地震又常發生的「出乎意料」,只能偶爾跳出來呼籲一下大家小心一點!看看上圖的環太平洋地區過去的地震記錄和隱沒帶的分布(藍色線段),發生到規模上看10的地震的確有可能,但至於把大地震、大海嘯當作是一種末日現象,似乎太高估地震的威力了
・2012/12/11
  預測地震是百年來世界各國都想解開的謎團,儘管地震前的徵兆相當多,例如地下水化學及水位變化、電離層離子濃度異常、地殼變形、活斷層地震週期等,科學家在各種地震預測研究中積極投入並有所進展,但是不論在時間或空間準確度的局限都仍待突破。
・2012/11/26
  地震預警技術是在地震發生之後的數十秒間,運用P波、S波的波速不同,來進行減災的預備措施,與震波爭取越多時間才能達到越好的減災效果。當運算速度發展到接近極限時,影響預警時間多寡的重要因素是資料收集量,為了爭取更多時間,必須在準確度上有一定的犧牲。
・2012/10/03
今年的4月11日,發生了兩起大地震(規模8.6及8.2),震憾了印度洋,幸虧這是一個「走向滑移」斷層,與2004南亞海嘯、2011日本東北大地震的是不同的斷層型態,當然也沒有發生海嘯災害,對於印度洋的海嘯警報系統也算是提供了一次「預演」。不過,規模8.6的走向滑移斷層型態的地震,卻是前所未見的,從這兩起地震和之後的餘震,科學家們透過研究審視了地震學和地球物理的許多理論和假說。
・2012/09/26
七位專家們的「呼籲」,導致2009年4月發生在義大利拉奎拉的地震中的嚴重傷亡,檢查官對他們以過失殺人罪求處4年的徒刑。
・2012/08/24
1900年以來規模排名前六的其中兩起地震:2010年2月,發生於智利規模8.8地震,以及2011年3月,規模9.0、憾動全日本的大地震,兩起地震相距不到13個月。在1960年代前後約57個月的時間內,在環太平洋地區,也曾接連的發生四次重大的地震。是巧合嗎?或許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