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12/15
馬國鳳教授告訴我們,地震科學不只是「預測地震」,其內容除了涵蓋地質學、震源力學、地震物理學、地震工程學等自然科學學科之外,也與社會科學息息相關,例如透過歷史文獻來考據地震的發生,以及探討地震對社會文化的衝擊等。
・2014/12/15
臺灣是地震頻繁的國家。根據中央氣象局過去90年的統計,臺灣平均每年約發生2,200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平均每年214次,災害性地震平均每年1次。臺灣的震災經驗非常豐富,我們從中學習到哪些科學知識呢?
・2014/08/30
提前預測地震何時何地來臨,是許多科學家尚在追尋的聖杯,然而地震「預警」已是可行的科技。和「預測」不同,「預警」是在震央已經發生地震時,利用線路傳輸速率的比地震波波速快的原理,為距離震央較遠的地區,爭取數秒的預警時間。
・2014/08/02
天災發生時,當務之急是災區的對外聯絡。除了透過災區僅存的固網通信外,仍可運用無線通信技術,例如微波、行動電話及衛星通信進行聯絡,尤其是後兩者具備高度機動性,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進行警告通報以避免災害擴大,並提升救難能量。
・2014/05/19
地震在台灣多次造成重大傷亡,然而,現今的科學技術仍難以預測地震,但是藉由地震波傳遞快慢不同的特性,能夠在地震發生後快速評估地震大小,並對遠處發布警訊,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黃金時間。究竟這種「強震即時警報」,如何從老天手中搶回時間?
・2013/04/11
在上一個專題「2012全球災難回顧」當中,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郭鎧紋主任針對地震的原理和迷思,為讀者們上了1堂有趣的課;而在本專題「災害預報與監測新科技」,郭主任更進一步介紹台灣的地震監測技術,並將地震預警剖為3個環節來介紹。
・2013/04/02
3月27日,南投規模6.1的地震在全台有感,但是嘉義港坪國小的學生在地震波到來的前十秒就準備好逃生了!這間國小設有地下地震儀,結合強震警報系統,感測到地震P波,強度2級以上的地震就會啟動警報。327地震震央位於南投,正好被地震測站團團包圍,「空缺角」很小,預警會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