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1/02
過去幾個月,ALMA評審委員會一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國900餘件的觀測申請計畫,罕見的激烈競爭,幾乎不下哈柏太空望遠鏡,最後,僅112件觀測計畫被選為高度優先,臺灣天文團隊即囊括8件(佔7%),成果豐碩。中研院天文所李景輝副研究員和王為豪助研究員,分別以了解恆星形成為主題的「測量原恆星噴流旋轉速度」計畫,和了解宇宙早期遙遠星系重要特性為主題的「觀測伽瑪射線爆宿主星系」計畫,通過評審並取得珍貴的觀測時間。
・2011/10/26
來自法國斯特拉斯堡天文台(Observatoire Astronomique de Strasbourg)、「宇宙黑暗時期之光(Light in the Dark Ages of the Universe,LIDAU)」計畫的2名研究人員Pierre Ocvirk和Dominique Aubert,首度發現第一代恆星在銀河系中誕生的新線索。距今120億年前,第一代恆星所發出的強烈紫外輻射驅散了銀河系衛星星系中的氣體,讓它們沒辦法再繼續大量誕生新恆星,扼殺它們的燦爛未來,被迫成為黯淡無光的銀河系同伴。
・2011/10/26
並非所有恆星都是孤獨的。在我們銀河系裡,約有半數左右的恆星屬於某個雙星或聚星系統,與伴星一起奔馳在太空中。但是,為何有些恆星是雙星或聚星系統成員,有些卻是單星,仍沒有很好的解釋。現在,由德國波昂大學(Bonn University)和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 for Radio astronomy)的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藉由電腦模擬的方式得出一個結論:誕生環境會決定恆星們是否擁有同伴。
・2011/10/24
一般相信,地球上絕大部分的水來自含冰豐富的彗星撞擊地球表面的結果,新近藉由赫歇爾太空望遠鏡對哈德利2號彗星(103P/Hartley 2)研究結果,也強烈附議此觀點。然而到目前為止,幾乎沒發現過其他恆星周圍正在形成行星的原行星盤中有大量水冰儲存的狀況。
・2011/10/19
伽瑪射線是自然界中能量非常高且劇烈的輻射,通常是由黑洞或大質量恆星爆發產生。伽瑪射線能量之高,一般普通的鏡片根本無法捕捉,所以伽瑪射線望遠鏡與一般光學望遠鏡不同,沒辦法很清晰的聚焦來確認輻射源所在之處。
・2011/10/07
所謂的高質量恆星是指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這些恆星在星系中具有重要的關鍵地位,因為在它們短短一生中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多,可能影響星系的演化。但不幸的是,由於高質量恆星通常很遠,而且常常被大量氣體塵埃遮蔽而難以觀測,所以所知甚少。NGC 281裡的星團是個特例,因為它距離地球僅約9,200光年,與銀盤的垂直距離則約1,000光年左右,遠離塵埃匯聚的銀盤,因此天文學家幾乎可以不受影響地觀察星團中的恆星形成狀況。
・2011/09/29
距離我們比較近、「現在」的這些星系,等於是處在它們已生成過許多恆星後、又經過了100億年的一個階段,當初用來製造恆星的氣態原料如今大部分已經「米缸見底」、所剩無幾,所以便不得不靠碰撞的手段來重新啟動恆星的形成,但在過去,其實星系是靠環繞在它四周的氣體,用緩慢、溫和的「吸引」原則來形成恆星。
・2011/09/22
如果沒有持續補充新的氣體,銀河製造恆星的材料很快的就會用完。天文學家先前已發現有離子氣體雲覆蓋了很大一片天區,並假設這些快速移動的離子氣體雲可能是銀河系的氣體補充來源,但始終不確定它們所在的位置,當然也沒辦法確定它們和銀河系到底有沒有交互作用。
・2011/08/16
極迅瞬變光源太空觀測計畫(Ultra-Fast Flash Observation),簡稱UFFO,為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畫,任務目標在監測恆星死亡或是中子星與黑洞互相撞擊時所爆發的伽瑪射線爆。本計畫國際研 發團隊包含美國、韓國、俄羅斯、台灣、丹麥、西班牙及挪威等七國知名大學與研究機構,其中台灣團隊包含國家太空中心、台灣大學、聯合大學與中央大學。國家太空中心負責實驗儀器太空環境模擬測試,包含熱真空測試與振動測試,以確保實驗儀器未來能克服嚴苛發射環境及並於劇烈太空環境溫度變化下正常運作。
・2011/06/28
這些天文學家從光譜知道這種超新星非常熱且非常明亮,溫度高達10,000~20,000K,膨脹速度非常快,高達每秒10,000公里,缺乏氫元素,衰退時間約為50天、比絕大部分超新星還長,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細節都付之闕如,目前也沒有任何理論模型可以解釋這種新型超新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