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7/16
如果說宇宙是靠暗物質的框架撐起來的一個軀幹,那麼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其中的 –一根手指頭,或許最後這根手指還能為我們指向「星系是在哪裡成型」的終極答案!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直接偵測到橋接了兩星系團之間的一段細長狀的暗物質。
・2012/06/20
這個龐大而擁擠的球狀星團含有數萬顆恆星,而這個巨大的恆星蜂巢,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體之一。天文學家藉由研究像M55這樣的球狀星團來瞭解星系如何演化,以及恆星如何變老。除了M55之外,還可在影像中見到許多背景星系,其中最明顯的是星團右上角那個側向地球的螺旋星系。
・2012/06/15
美國航太總署(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科學家Alexander "Sasha" Kashlinsky等人,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精確測定宇宙中第一代天體所發出的幽暗熒光。這些第一代天體可能是大質量恆星,或是黑洞巨獸,只是因為距離非常非常遙遠,使得它們所發出的光暗得無法輕易偵測到。但透過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之眼,捕捉到這些第一代天體所發出的紅外光組態,讓科學家得以確認第一代天體數量繁多,而且使用太空燃料毫不吝惜的劇烈燃燒。
・2012/05/04
一組德、英、法等國的歐洲天文研究團隊Bram Venemans等人,利用位在法國阿爾卑斯山的IRAM毫米波陣列( 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etrique array)進行觀測,在迄今已知最遠的超大質量黑洞所在的宿主星系周圍,發現一個龐大的氣體塵埃儲存庫。
・2012/04/21
針對距今50~70億年前的宇宙,正在進行著大尺度結構精確測量的BOSS計畫,近日公佈了第一階段觀測結果。它使用的方法是:觀測距離大霹靂僅3萬年的原始聲波如何在宇宙介質裡傳播。物理學家對這個計畫寄予厚望,希望儘早解開「暗物質」形成之謎,目前為止的觀測資料結果顯示,仍支持「暗能量」理論正確。
・2012/03/19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觀察鯨魚座方向、青少年期的星系成長的狀況;這是這類巡天工作中規模最龐大的一次。由巡天資料,天文學家發現年輕星系的進食習慣會隨著它們成長而改變。這些年輕星系大都位在大霹靂後約30~50億年的時期中。它們最初會像吃喜愛的小點心般,緩慢而平穩的吸收氣體;但之後,絕大部分星系開始狼吞虎嚥,以其他較小星系為主食。
・2012/02/15
在過去幾年間,CERN 物理學家 Dragan Hajdukovic 一直在研究他認為宇宙受到廣泛忽視的部份:量子真空(quantum vacuum)。
・2012/02/10
當科學家們在 1998 年發現宇宙正以加速中的速率膨脹時,暗能量能解釋這種觀測結果的可能性引發了關注。但在理解暗能量實際上是什麼時,卻沒有多大進展,因此對某些科學家來說,這個想法反到成了一種問題而非解答。
・2012/01/21
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天文學家Michele Trenti等人利用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BoRG近紅外巡天觀測(Brightest of Reionizing Galaxies)資料,發現一個還在發展初始階段的星系團(cluster of galaxies),經測量距離後,確定它是迄今已知距離最遠的原星系團(protocluster of galaxies)。這個發現,確定現行星系團形成理論是正確的。
・2011/11/16
到目前為止,一般認為第一代恆星應該是宇宙從誕生至今,所有恆星中最大的,有些甚至可高達數百倍太陽質量。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天文學家Takashi Hosokawa等人,利用電腦程式模擬宇宙初期的狀況,在耗費數星期的演算之後,結果卻出人意料之外:那些宇宙最初誕生的第一代恆星,在完全成熟後,質量仍比先前理論預測的還小很多,只有數十倍太陽質量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