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8月 重設

・2020/08/26
2020年的暑假,泛科學、航發會與民航局攜手合作,推出一系列的航空科學知識,以及舉辦兩個梯次、每次三天的暑期航空營「我的青航時代」,帶你重新拾回兒時的夢想!
1
0
・2019/08/07
有鑑於當前國內的社會意向調查多僅針對單一或少數特定議題,以致對於整體民眾關注傾向的認知較為有限,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國民眾關注的社會課題範圍,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國研院科政中心)廣泛地蒐整民眾可能關心的社會課題並進行內容分析。
0
0
・2018/08/27
「好奇號」是目前人類在火星放置的最重的探測車,你是否想過它是怎麼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呢?它又增加了什麼功能、探測車為何有越來越重的趨勢?在這之前又有什麼樣的火星計畫?在火星上有什麼新發現?
0
0
・2018/08/22
臺灣大學地質系沈川洲特聘教授,領導團隊測量華南地區洞穴石筍的超微量地磁訊號,並結合全球領先的精準鈾釷定年關鍵技術,成功重建解析度精準至僅幾十年,發生在十萬年前,歷時一萬六千年的珍貴地磁紀錄。研究成果更榮登《PNAS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0
0
・2018/08/08
長久以來,研究植物如何吸入二氧化碳、釋出氧氣的機制,主要是在探討保衛細胞的內壁增厚現象,植物藉由保衛細胞調控氣孔孔徑來進行氣體交換、水分維持、和病原防禦。Richard Morris、Silke Robatzek 教授等人合作的研究利用演算法模擬出第一個保衛細胞的 3D 模型,其結果將改變我們在教科書上所學習到的植物呼吸作用。
0
1
・2017/08/28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黃人則副研究員,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合作,利用化學生物學的技術,建構出可以在活體細胞中誘發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又稱為漸凍人症; ALS)及相關神經元退化性疾病有關的TDP-43蛋白異常聚集的光控探針!
0
0
・2017/08/27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研究團隊,協同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賴明宗特聘研究員及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已故院士謝道時特聘研究員,發現腫瘤細胞可以改變其所處的微環境,促進腫瘤細胞逃脫免疫系統的攻擊及轉移,此項研究成果不但對於腫瘤細胞如何塑造出一個利於其生長轉移的環境提出新線索,也對於發展新的抗癌策略提供契機。
0
0
・2017/08/26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中心主任蔡定平特聘研究員,與臺灣大學電機系管傑雄教授及南京大學等研究團隊共同合作,利用自創的革命性新觀念—「集成共振單元」,研發出寬頻且消色差的「超穎透鏡」(Achromatic Meta-lens),成為國際上奈米光學領域近期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對未來研發輕、薄、微小、精、準的平面型光學元件有極大的幫助。本論文已於8月4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超穎透鏡的發明也已獲得美國與臺灣專利。
0
0
・2017/08/25
德國大學、研究機構與圖書館組成的 DEAL 聯盟,為了對抗國際學術期刊出版社建起的付費之牆,研擬了一個全球性開放形式發表計畫,如果出版社成功讓步,或許能帶動全世界學術圈找到付費高牆以外的新出路?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