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5月 重設

・2016/05/04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Konstantin Batygin 和 Mike Brown 根據演算認為太陽系外圍應該有第九顆行星,只是尚未發現而已。那麼,如果第九號行星(Planet 9)真的存在,會有多大?又會有多亮?它的溫度是多少?哪一種望遠鏡可以發現它?
・2015/05/02
美國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CfA)天文學家Karin Öberg等人利用位在智利高原上的阿塔卡瑪毫米/次毫米電波陣列(ALMA)首度在一個年輕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發現與生命築基有關的複雜有機分子,顯見宇宙中能孕育出類似地球與所在的太陽系的環境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2014/05/20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特徵正在縮小,直徑從1980年的23335公里(常軸方向)到2014減為16500公里,位在木星南半球的大紅斑其實相當於地球上的大型風暴,科學家還不確定這樣改變的真實原因,但推測有可能是有些比較小的渦流(eddies)匯入大紅斑的過程中,造成大紅斑的內在動力學(internal dynamics)和能量被突然改變所致。這項理論還需要繼續證實。
・2014/05/17
天文學家發現,巨大的木衛三內部可能有由數層海洋及冰交錯的結構,支持了冰衛星中可能發展出原生命的概念。1990年代,伽利略號太空船發現木衛三海洋可能為鹽水的證據,由電腦模擬木衛三海洋模型,結果顯示海洋中有三層冰,依鹽份由上而下排列,這些科學家表示:目前並不清楚這樣的多層三明治結構能維持多久。雖然這樣的結構看來似乎很穩定,但因為變因眾多,木衛三或許根本無法到達穩定狀態。
・2014/05/17
但天文學家普遍相信太陽並不是單獨從原始太陽星雲中誕生,同一片星雲中應該分裂並幾乎同時形成許多恆星,只是這些太陽的親族們(solar sibling)最後奔向四面八方而離散。天文學家篩選出最有可能是太陽手足的恆星HD 162826,它位在武仙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10光年,質量約比太陽大15%,亮度約6.5等,無法以肉眼直接觀察,必須透過雙筒望遠鏡或一般望遠鏡才能看到它。
・2014/05/02
根據一個建造非營利性的小行星搜尋望遠鏡的組織B612基金會(B612 Foundation)所釋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達城市毀滅等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會,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還要高。
・2013/05/28
在月球表面的隕坑中發現的礦物,有可能是撞擊到月表的小行星殘留的遺骸,而非全部都如長久以來認為的是因受撞擊而被揭露至地表的月球內部物質。這份報告,讓人們再起疑雲:我們到底對月球組成瞭解多少?
・2013/05/27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物理學家提出假設,認為可能有一種傳統物理模型不曾提及的新型暗物質,其行為模式與一般物質類似,所以或許並非所有暗物質都如現行理論所認為的又冷又幾乎不會互撞。
・2013/05/17
我們太陽系最內側的行星—水星,其內部結構類似橘子,龐大的鐵核如同橘子果肉部分佔了橘子的絕大部分體積,而地函和地殼僅如橘子皮般薄薄一層。
・2013/05/17
系外行星又小、又暗、又那麼靠近母星,致使探索它們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任務,現今兩種較為成熟的技術分別是利用徑向速度法(尋找搖擺不定的恆星)和行星凌(尋找正在變暗的恆星)。來自以色列Tel Aviv大學和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CfA)的研究團隊最近用一種新方法找到一顆系外行星,這套方法的理論基礎來自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