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0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8/06
太陽系中,金星、地球和火星都落在太陽的適居區中,也就是說,岩質行星表面的水能以液態存在的區域。可是,為什麼人類這麼幸運,恰好就生活在地球上?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地球上的生命為何得以踏上演化之途。
・2015/08/01
新視野號是第一艘飛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衛星的太空船,經過將近十年的飛行,在終於2015年的7月抵達了離冥王星最近的位置。透過長程勘測相機和其他偵測儀器,發現冥王星不只外面包裹了一層冰霾,更有氮、一氧化碳和甲烷冰在冥王星的地表流動。
・2015/07/15
羅賽塔號太空船近期在67P彗星發現,許多塵埃噴流其實是源自於彗星上面的沉洞,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希望透過觀察這些活耀的窪坑,找出更多關於彗星形成、演化的秘密。
・2015/05/02
美國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CfA)天文學家Karin Öberg等人利用位在智利高原上的阿塔卡瑪毫米/次毫米電波陣列(ALMA)首度在一個年輕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發現與生命築基有關的複雜有機分子,顯見宇宙中能孕育出類似地球與所在的太陽系的環境並不是獨一無二的。
・2015/04/25
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瑪毫米/次毫米電波陣列(ALMA)觀測結果,呈現星系核心非常接近超大質量黑洞事件視界之處的極強烈磁場狀況,這項觀測成果可幫助天文學家瞭解這些超大質量黑洞以及在黑洞兩極的高速電漿噴流的結構和形成過程。
・2015/04/24
天文學家首度發現在大霹靂後約30億年的時期,星系的外圍區域仍在進行造星工作,但中心區域卻已經停工了。從這個情形看來,星系內的恆星形成現象似乎是從核心開始,並向外擴散,直到整個星系的恆星形成現象都停止,那麼這個星系就完全變成一個死寂的世界。
・2015/04/20
美國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天文學家Jennifer Yee等人利用美國航太總署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和OGLE計畫位於智利Las Campanas觀測站的Warsaw望遠鏡進行聯合觀測,發現一顆距離遠達13000光年的氣體行星OGLE-2014-BLG-0124L,是迄今已知最遠的系外行星之一。
・2015/03/31
目前科學家們對暗物質的瞭解仍然非常粗淺,僅知宇宙中的暗物質含量比可見的一般物質還要多。造成這種尷尬境況的原因在於:暗物質不反射、發射或吸收光線,因此無從用現代儀器「看到」這些暗物質,只能透過暗物質對一般可見物質的重力效應來窺見暗物質的存在,因此才會將之稱為「暗」物質。
・2015/03/30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C Santa Cruz)天文學家Gregory Laughlin和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onstantin Batygin等人的最新研究:在太陽系早期,木星自誕生後至尚未抵達如今的軌道位置之前的這段期間,其行為就像「錘碎機(wrecking ball)」一樣,會摧毀太陽系中第一代產生的內行星。這項發現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我們的太陽系與近年來發現的數百個系外行星系統的情況如此不同。
・2015/03/16
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天文學家Lewis Roberts等人發現第2顆位在四合星系統內的系外行星。其實以前就已知這顆行星的存在,只是當時認為它是在一個三合星系統中,直到最近才確認這個系統中其實有4顆恆星。這項發現將有助於天文學家瞭解多重恆星系統會如何影響行星的發展和它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