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ETH Zürich或ETHZ)天文學家Sandro Tacchella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和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進行觀測,天文學家首度發現在大霹靂後約30億年的時期,星系的外圍區域仍在進行造星工作,但中心區域卻已經停工了。從這個情形看來,星系內的恆星形成現象似乎是從核心開始,並向外擴散,直到整個星系的恆星形成現象都停止,那麼這個星系就完全變成一個死寂的世界。
Tacchella等人研究22個質量各不相同的星系,年齡則約在大霹靂後30億年左右。利用哈伯的3號廣角相機(Wide Field Camera 3,WFC3),以近紅外波段進行觀測,可呈現老一點的恆星在恆星形成活動劇烈的星系內的空間分布狀況。此外,在自適應光學系統的輔助下,利用位在智利的VLT加上SINFONI儀器,可精確呈現哪裡有大量新恆星。將這兩種觀測結果綜合之後,便可呈現最詳盡的星系中各星族分布狀態的細節。
面對這個出乎意料的新發現,接下來天文學家還有得忙呢!首先,他們得調查更多星系,去看看這一個位於偏遠地區的 NGC 1600 大黑洞是特例,還是只是廣大宇宙中的冰山一角?馬中珮說,宇宙中還有不少與 NGC 1600 星系所屬的星系團相似的環境,這樣的環境甚至是后髮座星系團的 50 倍,這其中還會不會再次發現更多大型黑洞,就有待這些天文學家繼續研究了。
此外,NGC 1600 黑洞也比天文學家預期的「更大隻」。天文學家原先根據哈柏調查(Hubble Survey)對於黑洞的研究,歸納出了黑洞質量和它所在星系中央核心(galaxy’s central bulge of stars)大小成正比關係。這一次 NGC 1600 黑洞質量超級大,但它的星系中央核心卻顯得很稀疏,這個「正比關係」似乎沒有辦法應用在這個巨大的黑洞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