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
28 篇文章・ 8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7月 重設

・2022/07/06
科學家們嘗試幫食物的「營養健康特性」下些定義,試著引領食品製造業者提供更具健康概念的產品,以方便消費者做出選擇。
・2018/07/12
過去曾有國內媒體熱烈報導黑糖中丙烯醯胺含量較高的議題,部分偏頗內容引起軒然大波,造成國人的恐慌與相關產業莫大的損失。作為理性的消費者,對於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類別固然需提高警覺,但若不是當作主食類,或非經常吃的食品,由於攝取量並不高,就無需擔心。看待「食安問題」,誠如ILSI Taiwan專欄2016年10月號中提到的,除了需取得食品中丙烯醯胺的含量(濃度或毒性)之外,還需知道該食品的攝取量(劑量),兩者相乘後才是丙烯醯胺的攝入總量(膳食暴露量),兩者缺一不可。 雖然食品類別與變化繁多,只要我們把握前段所敘述的三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辨識高含量丙烯醯胺產品的最佳線索。此外,關於國內部分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近年來降低其丙烯醯胺含量的努力已收到效果,將為消費者帶來新的選擇,實是消費者的一大福音! 
・2018/07/12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認識了丙烯醯胺的毒性、其在食品中的形成機制,以及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類別有哪些。本文將繼續探討食品中的丙烯醯胺議題,依據風險評估結果,哪些族群需要特別留意高丙烯醯胺食品的攝取?又有哪些原則能供食品產業與一般民眾參考,以降低丙烯醯胺的暴露風險?
・2017/07/10
從食品安全風險的角度,現今食物可說比以往更加安全、更便利取得,但不少民眾仍認為食品問題變多了,食品安全風險變高了,原因是大多數民眾對風險的認知往往來自於突發的食品事件,缺乏完善的風險溝通所導致。
・2017/07/06
歷年食品中毒統計顯示諾羅病毒防治的重要性,應從風險分析的角度,掌握諾羅病毒的風險特徵,輔導國內食品業者做好衛生與安全管理,從源頭、邊境及後市場三個關鍵點管理輸入業者與輸入食品,透過知識傳遞諾羅病毒防治觀念。食品安全要能滴水不漏,需要隨時滾動矯正、修正或調整管理措施,始能與時俱進,並與國際管理趨勢一致,逐步做好諾羅病毒之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