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賴昭正_96
賴昭正
46 篇文章・ 59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IBM顧問研究化學家退休 。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12月 重設

・2023/12/27
幹細胞是什麼?它和克隆技術有什麼關聯? 雖然複製人是違法的,但我們有辦法運用這個技術讓同性戀也能誕下子嗣嗎?
・2022/12/14
在中文或英文裡,發現(discovery)與發明(invention)均顯然有非常不同的意義;其差別主要在於該「東西」是不是已經存在於自然界中。
評論 ・2020/12/31
諾貝爾獎的爭議性
我在「發現能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胰島素與生技產業的誕生(上)」一文裡也談到類似的情形:1923 年的諾貝爾醫
4
0
・2020/12/23
事實上科學上的許多大發現可以說大都是「意外」的,像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就是靠機緣巧合及運氣而發現第一個抗生素——盤尼西林。不僅因此獲得諾貝爾獎,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舉足輕重的貢獻。
・2017/12/03
每年的 12 月總有少數的一些科學家、作家及和平運動者,因諾貝爾獎而發了一筆「大」財,這些得主是如何運用這筆「財」的呢?有些得主捐給幫助過他們的研究機構,有些得主捐給弱勢團體,然而有也有部分得主將他們的獎牌拍賣出去,以維持生活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