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5

文字

分享

0
4
5

性愛心理學:怎樣做愛才可以越做越愛?

海苔熊
・2015/02/02 ・422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1

做愛可以讓感情增溫嗎?本文回顧近年來的性愛心理學研究,試圖回答兩個問題:

  1. 越做,真的會越相愛嗎?
  2. 怎麼做,才會讓彼此快樂?

首先,常做愛的人比起不常做愛的人,更愛彼此。在一項調查13000人的研究裡,16%受訪者說他們至少已經一個月沒有性愛了,他們比起其他人更不快樂[1]。但聰明的你一定也想過,這個結果也可以反過來看:正因為他們不愛彼此,所以不常做愛。

3

邊做邊說,越做越愛

為什麼做愛會有這些效果呢?心理學家Byers曾進行18個月的縱貫研究,發現性滿意度與關係滿意度有關[2],不過主要是因為:

  1. 做愛提供溝通機會
  2. 新奇的身體活動可以增進滿意度[3]。

換句話說,做愛的真正效果並非來自於「交流」本身(這樣說明白嗎),而是在「交流」的時候,你們說的那些話。做愛時願意為伴侶著想、調整「運動頻率」、姿勢與習慣的人,性愛溝通力較高(sexual communal strength),自己和對方都會比較快樂,尤其是對那些身體親密本來就很低的人來說更有效[4]。

例如,Babin與Elizabeth的研究指出,在做愛時說話「歐耶!就是這裡!」、「左邊一點,哎呀掉出來了」之類話的人(冏rz好像在搞笑),性關係滿意度比沒說者更高[5]。

寫到這裡我就想到我朋友飄妮妮,她老是抱怨男友愛D槽比愛她多,寧願看波多野結衣脫衣服,也不願意和她纏綿一宿。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問男友:「她到底哪一點比我性感?」,男友弱弱地回她說:「結……結衣做愛都會一邊說一些奇怪的話……」,我聽了噗哧大笑!

2
擷自波多野結衣出演的微電影《搜神記》

吵後炮,甘有效?三種性愛人格

別小看這些搞笑的對話,有時候做愛是一件「令人緊張」的事情,需要一些對話來緩解氣氛的尷尬。

雖然大部分的人在愛與性愛中,是喜歡自己、也對關係有信心的「安全者」(大約占六成),仍有人做愛時很擔心自己的表現,甚至因為太過焦慮於自己的表現和被拒絕,反而忽略了另一半的需求,這些「過激者」(hyperactivation)大多為不安全依戀者、情緒起伏較大、性行為快又頻繁、並試圖靠性(或投入時間金錢)來吸引另一半。還有另外一種人,稱作「不激者」(deactivation,對不起我想不到更好的翻譯),他們在性愛中沒有得到愉悅,可能是以前被傷害過,或怕以後又再次被傷,所以在潛意識裡否定愉快的感受[6]。

研究性愛多年的心理學家Russell發現,做愛雖然不一定能化解紛爭,但對某些人可能有保護效果。例如,情緒不穩定的人通常性滿意度較低,但如果他們常常做愛的話,滿意度和一般人沒兩樣[7]。

那麼,吵後來一炮,就會和好嗎?親密關係學者Dylan Selterman在文章中指出,雖然爭執可以增加性興奮,吵後炮可以促進親密感,但對於那些「不激發者」來說卻沒有效果。

有說,總比沒說好

不過,在還無法確認他是哪一種人之前,有說總比沒說好。

先前研究性愛多年的學者Amy Muise多年前參加了一個叫做Good For Her的工作坊,學到了相當有用的技巧跟大家分享:「在開始之前跟他說他做得好的地方(比方說力道不錯),以及希望他改變一點的地方(例如慢一點),或許會有不同的體驗!」

如果你實在臉紅紅無法在床上說,那麼至少在平時就可以跟他表達你的需求,例如「下次我們做的時候卡輕咧!」、「如果滴到肚子上,緊拿衛生紙給我抹!」之類的,甚至只是一句「腦供人家想要」也好(寫到這裡已經變成搞笑片了),表達需求(expressive)總是比憋著爆掉好[8]。

4

接吻與做愛的祕密

在Amy Muise自己的研究中還發現「湯匙效應」(After-Sex Affection,她戲稱為Spooning,因為樣子像兩只湯匙在碗櫃中擺放的樣子)[9]。在她的實驗裡面,335位實驗參與者(其中197位是女生)平均做愛後花15分鐘擁抱、表達愛意和聊天,而聊越久的人,關係滿意度越高。該研究中,還踢爆了兩項特別的結果:

  1. 愛愛後的聊天,甚至比大家在乎的「前戲」(fore play)還重要!
  2. 愛愛後的聊天,對女生特別重要。雖然整體來說有聊比沒聊好,但男生效果較小<1>;而沒有分享感受的女生,滿意度遠低於有分享的女生(見上圖)。

或許你會說:「屁啦!說不定是相愛的人本來就比較喜歡在做愛後聊天呀!」

Amy Muise也想到這一點,所以又接著針對101對情侶做了一個追蹤研究,結果發現情緒表達(愛愛後聊天)的「改變量」,可以預測三個月後的關係滿意度。簡單地說,雖然有可能相愛的人「本來」就比較喜歡在做愛後聊天,但即使考慮了這個因素,「聊天」本身仍然與更好的關係品質有關(沒辦法,畢竟很難用嚴謹的實驗法抓兩個路人來做愛)。

當然,如果你對性的需求沒有那麼高,接吻也有類似的效果。Floyd等人的研究發現,接吻頻率的增加量,可預測六週後的壓力指標和滿意度,親越多的人越幸福,壓力也越小[10]。

好吧,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至少可以在完事之後說句「北鼻,我愛你<3」。研究發現,不論男女都把「愛愛後的我愛你」看得相當重要[11] <2>。

WH
「再」打錯了,不過坦白說出自己的需求是重要的!

高潮至上?

最後,也有人認為愛愛最重要的是高潮。問題是,如何達到高潮呢?親密關係研究者Benjamin Le針對高潮(orgasms)進行回顧,提出幾種不同的觀點:

  • 技術觀點(The Technical Perspective):俗話說得好「practice makes perfect」,通往性福只有一條路,就是多作多練習!
  • 固炮觀點(The Partner-Specific Perspective):我能想出這翻譯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這項觀點指出,當你越了解伴侶、越知道怎樣可以「開啟她的開關」(turns her on),所以固定伴侶是很重要的。
  • 承諾觀點(The Committed and Affectionate Relationship Perspective):其實,重要的不是技巧、對象,而是你跟這個人的親密感與承諾感。高潮常發生在女性與伴侶有高度的安全、連結感受時<3>,所以穩定的關係也很重要。事實上,在最近一次的性行為中,如果對方是穩定伴侶(交往六個月以上),有67%的女性達到高潮,如果對方是一同歡愉4次以上的炮友(hook-up),則只剩下34%,而如果只和對方做過2~3次,高潮率僅剩16%,倘若是第一次做,高潮率大約只有十分之一[12](見下圖)。
5
最近一次性行為,女性達到高潮的頻率

總而言之,太多的時候,我們總是把做愛的滿意度歸咎於技巧、前戲和姿勢,卻忽略了「穩定的關係」、「多次的練習」和「愛後的聊天」,才是通往高潮的不二法門(嗯,寫到這裡已經可以臉不紅氣不喘了),所以如果你想要和他擁有性福,請謹記以下六字箴言:常練習,多聊天

不過,首先你得先有個女友或穩定的伴侶。

註解

<1>另一項研究則發現,當男性感覺到伴侶對於「愛愛後討論」很感興趣時,自己的關係滿意度就下降了。看樣子,「你有什麼感覺」可能仍是女人好奇,男人厭惡的問題[13]?

<2>當然,有些研究也發現男女在性愛態度上的差異。例如,女生比較「性趣缺缺」嗎?刻板印想認為男生比女生愛做愛,古時候Clark與Hatfield的研究也指出,如果有人提議要做愛的話,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答應[14]。該研究中,研究者請同謀問路人三個問題:(1)一起喝咖啡吧 (2)去我家吧 (3)上床吧~

結果只有6%女生答應咖啡,0%答應上床(還問對方說你有事嗎?),但男生答應的回家率是69%,上床率是75%。研究者推論,或許是因為一炮之後,女生要承擔懷孕風險,所以女性較保守。

但事實上,男女在這方面是平等的。Conley控制了提議性愛者的能力、技巧、角色等等之後發現,女性也一樣愛做愛[15]。為什麼會這樣呢?愉悅理論(Pleasure Theory)顛覆了往常的想法[16],指出性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爽,生育只是副產品。但不公平的是,每次男性性交幾乎都可以「爽到」,但只有35%的女性在和對方第一次性接觸時達到高潮[12],所以她們更要慎選伴侶,例如找年紀大一點的或經驗較夠的。

<3>你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很少人研究男性的高潮呢?其實因為男性的高潮相對容易觀察,必也射乎(疑,是這樣用的嗎),但女性的就較為隱晦。如果你對高潮有興趣,可以參考《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從G點、隆乳、自慰到同性戀,醫生這樣談性》一書。

<4>文中的統計數字與性別差異,均只描述平均值。尚須注意個別差異,並請注意相關研究不等同於因果。
<5>為顧及隱私與行文順暢顧,文中所有個案與章首末故事均已經當事人同意改編重新繕寫並經模糊化處理,無可供指認之虞。

2

延伸閱讀

  1. Donnelly, D.A., Sexually inactive marriage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93. 30(2): p. 171-179.
  2. Byers, E.S.,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ndividuals in long‐term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05. 42(2): p. 113-118.
  3. Aron, A. and E.N. Aron, Self-expansion motivation and including other in the self. 1997.
  4. Muise, A., et al., Keeping the Spark Alive Being Motivated to Meet a Partner’s Sexual Needs Sustains Sexual Desire in Long-Term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3. 4(3): p. 267-273.
  5. Babin, E.A., An examination of predictors of nonverbal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of pleasure during sex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3. 30(3): p. 270-292.
  6. Birnbaum, G.E., et al., When sex goes wrong: a behavioral systems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xual attitudes, motive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J Pers Soc Psychol, 2014. 106(5): p. 822-42.
  7. Russell, V.M. and J.K. McNulty, Frequent sex protects intimates from the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their neuroticism.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011. 2(2): p. 220-227.
  8. MacNeil, S. and E.S. Byers, Dyadic assessment of sexual self-disclosure and sexual satisfaction in heterosexual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5. 22(2): p. 169-181.
  9. Muise, A., E. Giang, and E.A. Impett, Post Sex Affectionate Exchanges Promote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4. 43(7): p. 1391-1402.
  10. Floyd, K., et al., Kissing in marital and cohabiting relationships: Effects on blood lipids, stres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9. 73(2): p. 113-133.
  11. Hughes, S.M. and D.J. Kruger, Sex differences in post-coital behaviors in long-and short-term mating: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11. 48(5): p. 496-505.
  12. Armstrong, E.A., P. England, and A.C. Fogarty, Accounting for women’s orgasm and sexual enjoyment in college hookups and relationship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2. 77(3): p. 435-462.
  13. Kruger, D.J. and S.M. Hughes, Variation in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influences post-coital experiences with partners. Journal of Social,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2010. 4(4): p. 254.
  14. Clark, R.D. and E. Hatfield,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ceptivity to sexual offers. Journal of Psychology & Human Sexuality, 1989. 2(1): p. 39-55.
  15. Conley, T.D., Perceived proposer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cceptance of casual sex off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1. 100(2): p. 309.
  16. Abramson, P.R. and S.D. Pinkerton, With pleasure: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human sexuality. 200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cture credit: 波多野結衣
照片取自臉書,Taryn Southern,來自爆笑的督錯洞一曲

恩愛也有分類型?A片學不到的性愛溝通小知識!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59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國家好現代,人民瘋狂愛——國家發展與愛情的關係
胡中行_96
・2023/02/06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影集《年輕教宗》(The Young Pope)裡,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曾經開示:「愛無法用人數統計,只能以強度衡量。」[1][註]2023年元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學者,向世人宣告:他們不僅量化了愛情強度,還比較出各地差異。[2]

參與的國家及城市

該論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 Piotr Sorokowski 博士,任職於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Uniwersytet Wrocławski);而團隊的研究人員橫跨各洲,從所在地的幾個大城市,招募總共 11,422 名交往中、訂婚或已婚成人,匯集統整其中 9,474 人的資料。【圖 1】橙色圓點標出受測者居住的城市,藍色的區域則為涵蓋的國家,臺灣不在其中。[2]

參與研究的國家(藍色)與城市(橙色)。圖1/參考資料2,Figure 3(CC BY 4.0)

量化愛情

參與研究的美國心理學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曾指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decision/commitment)所組成,即「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2, 3]相關的量表羅列了對應的陳述,例如:表示親密的「我與__分享我個人極為私密的資訊」;透露激情的「看到__令我興奮」;以及展現承諾的「我對和__關係的穩定性有自信」。受測者得從「0 完全沒有」至「9 非常強烈」中,選擇評分。除了該理論符合此研究的目的,因此問卷獲得採用,分析時也加入其他項目:[2]

  1. 環境溫度:與親近程度、人際距離、肢體接觸,以及情感表達有關。→參考各國年均溫。[2]
  2. 關係長度:關係的持久與否,會影響愛情的強度。→調查受測者和伴侶在一起多久,並計算出各國的平均值。[2]
  3. 性別:不同性別的人,對愛情的感受相異。→招募受測者時,性別比例必須均衡。[2](原文沒有說明性少數等變因,推測是以順性別異性戀為主。)

同時,為認識現代化與社會類型之於愛情的關係,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程度,以及綜合世界銀行之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與聯合國統計年鑑(Statistical Yearbook)的世界現代化指數(World Modernization Index)等,都納入考量。[2]

現代化及愛情

研究結果顯示,國家現代化會促進愛情,而且相較於激情,此效果在親密層面更是突出(見【圖 2】);但是現代化超過一定程度時,竟然會造成反效果。[2]比方說,聯合國認為人類發展指數大於 0.8,算是很高度的發展。[4]在此研究中,達到 0.85 以上時,該國的愛情平均值反而從高峰下降(見【圖 3】)。這種自己過得太好,於是不需要伴侶的情形,在動物實驗中也曾得到證實:當必要資源長時間無限制地供應,小鼠就會不想交配和繁殖。[2]

顏色愈深,愛意愈濃。臺灣沒有參加研究。圖2/參考資料2,Figure 1(CC BY 4.0)
縱軸為預測的愛情分數;橫軸則是人類發展指數。藍線-愛情三元論量表;黃線-親密;橙線-激情;灰線-承諾。圖3/參考資料2,Figure 2(CC BY 4.0)

集體主義和愛情

研究得到的另一個重點,是親密與承諾的程度,和一個國家的集體主義傾向,呈現正相關。媒妁婚姻容易出現在集體主義的社會;相對地,個人主義則鼓勵自由戀愛。雖然前者聽起來較難產生愛意,但因為集體社會推崇利他(altruistic)的無私奉獻,而強化了與伴侶的連結。不過,在斟酌受訪者年紀對結果的影響後,這個現象便沒有那麼明顯。[2]

年均溫、關係長度與愛情

各地激情的差異,無法由國家發展或社會類型看出趨勢。在這方面,年均溫倒是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高年均溫能催出炙熱的激情,卻也使得親密與承諾的程度相對低落。論文的作者群表示,需要未來的研究深入瞭解,氣候如何干預人類的行為和感受。另外,長久在一起的伴侶,激情與親密的程度較低;但承諾則更為堅定。[2]

不代表國家的愛情

閱讀這份難得的大型愛情研究時,大概多少會引起各國人的比較心態。可是採樣的範圍,其實僅限於大城市,並不能代表國家整體。[2]舉例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數據,源自北京和香港的受測者。這些人填寫愛情量表的答案,基於文化背景迥異,應該會與內蒙、新疆或苗寨人民的想法,有天壤之別。此外,千萬別忘了,感情談到最後,面對其中酸甜苦辣的,還是只有自己和伴侶。互動時的火花或摩擦,主要仍依個體特質而定。就算身處於任何一個參與此研究的城市,也不保證能體驗相同的愛情。

  

備註

《年輕教宗》原臺詞,含前後文:「The public squares have been jam-packed, but the hearts have been emptied of God. You can’t measure love with numbers, you can only measure it in terms of intensity. In terms of blind loyalty to the imperative.」。[1]

參考資料

  1. The Young Pope – Episode 1.5, Quotes. (2016) IMDB.
  2. Sorokowski P, Kowal M, Sternberg RJ, et al. (2023) ‘Modernization, collectivism, and gender equality predict love experiences in 45 countries’. Scientific Reports, 13, 773.
  3. Sternberg R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 (3): 313-335.
  4.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Accessed on 19 JAN 2023)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99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交友軟體演算法成為當代科技月老?
喀報CastNet_96
・2022/12/03 ・468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交友軟體是現代社會中極其普及的交友途徑之一,而近年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們使用交友軟體的頻率更是大幅度地提升。2019 年 12 月,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的肺炎案例,隨即在短短兩個月,全球 Covid-19 確診病例破萬,疫情日益嚴峻。疫情的快速延燒,各國政府接連下達出國限制、取消大型集會活動、施行遠端工作,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快速拉大。在疫情帶來高度焦慮及失去日常親朋好友親密陪伴的情況下,人們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回應,面對冰冷的螢幕,寂寞感無處宣洩,情感需求日益強烈。根據知名交友軟體《Tinder》與《報導者》的訪談內容指出,相比疫情爆發前,2020 年台灣 Tinder 會員的左右滑動數成長將近 4 成,使用頻率大增。交友軟體成為人們認識對象的捷徑,然而,交友軟體的演算法真的是孤寂人們的愛情靈藥嗎?還是反而導致愛情更加觸不可及?

透過交友軟體的幫助,單身長達兩年的 Amanda 終於找到新男友。

Amanda 是個生活繁忙且充實的女生,平常雖然會接觸到一些異性,卻沒有一個是情投意合的合適對象,在生活已經太過繁忙無法再擴大生活圈的情況下,她選擇打開交友軟體,希望可以離開交友舒適圈、認識更多潛在的可能對象,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透過演算法的配對,她右滑相同學校的 Eli,送出代表有興趣的「Like」;而 Eli 也被照片中笑容燦爛的 Amanda 所吸引,並從文字介紹中發現她是一個興趣豐富的女生,於是也對 Amanda 右滑送出 Like,兩人成功配對。

經過一段時間的聊天、語音通話,兩人對彼此的了解逐漸加深,在互換社群帳號後,Amanda 和 Eli 決定約出來見面。透過實際的相處,他們發現彼此無論是個性還是價值觀都很相似,感情急速升溫,一個月後兩人升格情侶,至今戀情已維持 1 年多。

新一代的月老:幫你在茫茫人海遇到對的他(她)

Amanda 這樣的成功案例並不罕見,在史丹佛大學社會學家羅森非德(Michael Rosenfeld)和新墨西哥大學社會學家湯瑪士(Reuben Thomas)的研究中顯示,2017 年,美國有 39% 的異性戀伴侶是透過網路認識而交往,同性戀伴侶更是超過 60%。在交友軟體 Tinder 所發表的公開數據中,2020 至 2021 年間,Tinder 每天累計滑動配對的總次數達到 10 億,其中女性配對成功機率更是高達 56%,而其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交友軟體的演算法。

交友軟體的演算法是如何找到適合我們的對象呢?簡單來說,交友軟體公司會根據其交友軟體的類型,選擇不同複雜程度的演算法幫助使用者進行推估,演算法類型從單純透過距離計算,到極其複雜的多面向綜合比例評估都有。

使用交友軟體長達八年、超過九款的資深使用者小 B(化名),在大學時期寫過交友軟體程式,他表示交友軟體主要分為兩類:隨機聊天型及配對型。前者僅透過簡單的限制(距離、性別)篩選,例如:Wootalk、Goodnight、Liveany,都被劃分在隨機聊天型的範疇。後者則會利用多重條件幫使用者配對,從基本的年齡、性向,到複雜的簡介照片分析、左右滑動偏好。演算法會依據這些條件進行評估分析,進而找到適合人選,例如:Coffee Meets Bagel、Pikabu、Tinder,都是屬於配對型交友軟體。

▲交友軟體分類。(製圖 / 孫慈媛)

根據 Tinder 官方公布的資料,2019 年以前,Tinder 使用「ELO 評分制」作為其演算法。ELO 評分制是以使用者在社會大眾審美標準中所被評斷的的魅力值為配對標準,為分數相近的人彼此推薦,讓人們能遇到與自己分數相似的對象,以外貌門當戶對為原則進行匹配。評分機制為當 ELO 分數比你高的人對你右滑「Like」,你的分數就會提升,相對地,如果 ELO 分數比你低的人對你左滑「Nope」,你的分數便會下降,最後統計出來的的分數總分就是 ELO 分數。這種將外貌作為唯一依據的評分方式,形成另一種社會階級,因而引發社會撻伐。

2019 年後,Tinder 取消 ELO 評分制,並於 2020 年宣布採用「動態式機制」:透過年齡、距離、性別偏好、距離、興趣及偵測簡介照片,為相似的使用者進行配對。

是媒婆不是月老:包介紹不包準確度

然而,多位使用交友軟體超過兩年的資深使用者,並不認同演算法真的有幫助到使用者更容易地找到對象。

「我喜歡先大量地配對到對象,再透過聊天逐一減少。可是滑久了,交友軟體上面的女生就全都被滑完了,因此演算法的配對沒有任何影響,畢竟當我把演算法推薦的對象滑完,接下來它也只能推薦給我不在限制內的對象,因此對我而言,演算法其實沒有存在必要性。」小 B 坦言。

「我覺得演算法只是把比較受歡迎和高機率配對的人放前面,滑到後面常常都是我沒有興趣的對象,就算遇到有興趣的也配對不到。」使用交友軟體超過兩年的小Z(化名)也提及。為了讓長期使用交友軟體的使用者可以持續滑到對象,演算法會不停調整並放寬原有條件,逐漸失去篩選功用。

倘若演算法只推薦完全符合條件的對象,使用一定時間後,使用者便沒有對象可以再配對,交友軟體也會失去其功能性。另外,現今市面上免付費的交友軟體幾乎都存在著配對限制,使用者每天能夠送出的 Like 數量有限,因此使用者會開始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機會成本配對到最多潛在對象。小 Z 說:「一開始都會很好配對到人,兩個禮拜後機率都會大幅度下降,這種時候我就會刪掉帳號重來。」

實際上,每個交友軟體的限制與重置時間都不太一樣,如 Tinder 每 12 小時會重置一次,每次可以送出 50 個 Like;OMI 每天早上 5 點會重置,每天可以送出 Like 給 50 人;探探每天有 50 個 Like;柴犬則是每天早上 5 點重置,每天可以與 50 人配對,另外有 3 個機會是可以送滿分給對方,每個機會可以換成多滑 10 個配對對象;Coffee Meets Bagels (簡稱CMB)每天中午 12:00 會推送 21 位女性,提供男性選擇是否要按 Like,女性則是每天可以看到 10 位對自己按 Like 的對象,並掌握配對的主導權,決定是否回應對方。

多位受訪者皆提到 Tinder 的配對規則:程式打開後第一位一般都是在軟體上人氣很高的對象,第二個是已經 Like 你的人,第三到第四位是很高機率會 Like 你的人,如果將程式關掉重開,就會重新循環這個規律。小 Z:「按照這個模式配對,配對成功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一個晚上最多可以配到 30 多人。」

▲ 各交友軟體配對規則。(製圖 / 孫慈媛)

成功配對後:沒有付出時間仍是陌生人

全球用戶超過 3.6 億、在台灣擁有眾多使用者的交友軟體「探探」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探探已經成功完成 1 億 7000 萬次配對,可見對於現代人而言,交友軟體確實能夠幫助建立人際關係。透過持續不斷地左滑、右滑,使用者可以輕易地擴展自己的交友圈,滿足對於交友的渴望,然而,配對成功後,真正維持聯絡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小 Z 坦言,使用一陣子後,會發現配對到很多對象其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每天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在時間跟心力有限的情況下,使用者並沒有充裕的時間與每一個配對到的人聊天,深度交流更是困難。網路交友的不信任感及距離感,導致多數使用者即便配對成功,關係卻始終停留在泛泛之交。一旦配對成功的對象過多,使用者便無法記得每個人的資訊、聊過的話題和內容,只有偶爾心情低落的時候,或是情感需求特別強烈的時候,才有機會展開單一次的深度談話,一旦滿足情感需求後,他們便又轉頭退出,不再繼續。

交友軟體開啟了一扇讓使用者能夠輕易接觸陌生人的大門,但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相較於現實交友,如果想要與螢幕另一頭的對方建立如摯友甚至是親密愛人的關係,所需的成本明顯更多。

網路交友多為萍水相逢,若要加深彼此的認識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加上為了找到最適合的對象,我們不會一次只與一位對象配對、進行交流互動,而每去了解、認識一人,就需要一定的社交能量,在快速拓展交友圈的背後,我們也必須消耗大量社交能量。除此之外,網友關係的現實是只要一方不再回應,這段緣份便戛然而止,彼此再也不會有任何交集,許多人在歷經幾次失敗後,身心俱疲並斷然放棄,其他可能有理想發展的關係也隨之告終,實屬可惜。

經驗分享:找到伴侶的成功法則

綜合六位受訪者經驗,我們總結出五點要素,能夠幫助使用者提高在交友軟體上找到伴侶的機率:

▲  有許多情侶是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照片來源 / Pexels
  1. 合宜的照片

無論是在交友軟體抑或是真實世界,乾淨的外表代表著一個人的自律,在對彼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照片成為認識對方最大的線索,也成為最重要的自我行銷管道,六位訪談者皆提及照片是認識一個人的門檻,必須通過門檻才會想要認識這個人的內在,如果照片本身並不吸引人,就不會選擇右滑。

  1. 真實的自我

在交友軟體 Plent of Fish 的調查中,有高達 84% 的使用者期待對方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除了避免上當受騙,也不希望將精力和時間投注在錯誤的對象身上。 因此適當地透露真實的自己除了能提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感,更能展現交友的真誠,提高對方的交流意願。

  1. 頻繁的交流

交朋友的過程中需要花費時間培養感情、了解彼此,但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對象與自己生活圈大多沒有重疊,在雙方完全不了解、甚至不認識彼此的情況下,更是需要頻繁的交流才能夠變得熟悉,進而提升好感。

  1. 實際的見面

無論雙方在交友軟體上認識多久,回歸現實,手機的另一端終究是一個陌生人。交友軟體像是一個敲門磚,讓使用者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但最終還是需要實際見面,才能夠真正觀察與認識對方是怎樣的人,也才能破除網路的距離感,讓兩方皆放下戒心,深入地了解彼此。

  1. 多元的共通點

兩人如有共通點(例如:同年齡層、同地區、同校、同職業……等)可以大大提升成功機率,除了兩人價值觀、想法較能產生共鳴,在交友軟體上也會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實際見面甚至是交往,也較有發展的可能性。

擁有工具和捷徑卻沒有努力,神仙也難幫

交友軟體是擴大朋友圈的工具,演算法是捷徑,幫助我們找到共通點較多的對象。透過交友軟體,我們可以跨出交友的舒適圈,觸及自己未曾接觸過的人事物,聽到更多不同的人生故事,除了尋找伴侶,亦能增廣自己的視野、提升人生的寬度與深度。

高度相似的兩人,或許有相對更多的共通話題,但並不代表必定適合成為伴侶;相反地,那些不經意右滑的對象也不一定不適合自己。關係的提升還是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總地來說,不論是網路上還是現實中的朋友,都需要時間去培養感情、了解對方,透過聊天和實際相處才能知道兩人是否合適。

兩年半來用過六款交友軟體的小 Y 提及,單純透過網路聊天是很難有進一步發展的,人們始終活在現實世界,見面是進一步瞭解彼此的必經之路,如果不願意見面,緣份就會難以維持,最終停留在聊天室中無疾而終。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銘記,網路上的東西都是經過包裝的,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全盤相信,只有清楚認知每個人光鮮亮麗的一面並不是全部,而是包裝過後的選擇性展現,才不會有被欺騙的感受,同時避免掉入陷阱,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享受交友軟體帶來的益處與樂趣。

參考資料

  1. 大解密 — 強大配對功能的幕後功臣
  2. 透過線上交友結婚的伴侶 比較容易離婚嗎?
  3. COVID-19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
  4. 世紀之疫下的親密關係:被演算法推升的數位愛情,撫慰了誰?
  5. 寂寞、不安、疏離…… 從大數據看疫情下台灣交友軟體用戶的真實心情
喀報CastNet_96
11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大三學生自媒體,文章撰寫類目含括科技新知、藝文評論、人物特寫、社會議題和專題新聞,以大學生的觀點出發撰寫與自身和社會相關的文章,內容豐富。 喀報CastNet網站:https://castnet.nctu.edu.tw/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殺意」與「愛意」只有一線之隔!——《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
黑體文化_96
・2022/11/30 ・22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貢貝黑猩猩戰爭

就在你讀這本書之際,從西非的象牙海岸共和國到東非的烏干達,到處都有成群的公黑猩猩在地盤邊界來回巡邏,有組織地追捕並攻擊外來的黑猩猩。牠們小心、安靜地移動,甚至不會花時間停下來吃東西。在烏干達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衛星定位裝置來追蹤努迦(Ngogo)黑猩猩族群,觀察牠們在一九九八到二○○八年之間進行的數十起突襲和二十一起殺戮行動,這些攻擊以吞併鄰近族群告終。

一九九八到二○○九年之間,努迦戰爭。努迦黑猩猩侵入鄰近黑猩猩群的地盤發動數十起突襲(左側地圖上的黑線),殺害了二十一隻黑猩猩,更在前所未有激烈的戰鬥後併吞該地區(右側地圖的陰影部分)。(黑體文化提供)

這些黑猩猩僅有的武器是拳頭和牙齒,偶爾也會用石頭和樹枝,但即使是年老的黑猩猩,隨便出手也勝過重量級的人類拳擊手,鋒利的犬齒更可長達四英寸。牠們一旦發現敵人就會拚個你死我活,啃咬對方的手指和腳趾,打斷骨頭、撕爛臉。有一回,靈長類動物學家驚駭地目睹攻擊者扯裂受害者的喉嚨,把氣管拉了出來。

《蒼蠅王》似乎說對了:「獸性就是我們的一部分,離我們很近、很近、很近。」

嬉皮猿愛情派對

但就像所有新的科學領域,大家很快就發現事情更加複雜。我在第一章提到《蒼蠅王》的觀點時,也立刻補充美國人類學家米德在南太平洋島嶼薩摩亞的見聞,她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視角。

米德相信自己偶然遇見了太平洋上的和平天堂;同樣的,如果我們飛越六百英里,越過遼闊的剛果河,從貢貝來到另一區叫作萬巴(Wamba)的非洲雨林,也彷彿是跟著愛麗絲穿越鏡子,夢遊仙境。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日本靈長類動物學家伊谷原一在森林中的空地邊緣等待一群猩猩經過,但他驚奇地發現兩群猩猩同時出現了。如果這裡是貢貝,可能五分鐘內就會大事不妙,兩群猩猩互相發出威脅的吼聲,作勢攻擊並揮動樹枝,情況更糟的話甚至會打鬥喪命。

然而,萬巴這裡不是那樣。兩群猩猩只是隔著幾碼坐了下來,互相瞪視。半小時後,其中一群(P群)的一隻母猩猩起身,緩緩走到另一群(E群)的一隻母猩猩面前。過了一會兒,兩隻母猩猩面對面躺下來,張開腿貼緊對方的陰部,並加速來回移動屁股,互相摩擦陰蒂而發出低吟。過不了幾分鐘,兩隻猩猩都狂喘尖叫,緊抱在一起抽搐著。一時之間,兩隻猩猩都歸於安靜,注視著彼此的眼睛,然後精疲力盡地癱軟下來。

此時,兩群猩猩之間的距離也消失了。幾乎所有猩猩都在分享食物、理毛和交配。牠們公配母、母配母或公配公,不分老少地任意交纏著手、嘴與生殖器。牠們「做愛不作戰」[註1]

嬉皮黑猩猩:在剛果盆地,兩隻母的倭黑猩猩正在進行科學家所稱的陰部摩擦。(黑體文化提供)

接下來的兩個月裡,伊谷和同事們看到這兩群猩猩再度上演這幕三十多次。他們一次都沒看到貢貝黑猩猩那種暴力行為。不過,這是因為萬巴猩猩不是黑猩猩,至少與貢巴的不是同一種。嚴格說來,兩者同屬不同種,萬巴猩猩是倭黑猩猩(Pan paniscus),而貢貝猩猩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那種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在外行人眼裡,兩種猩猩根本一模一樣。倭黑猩猩只是體型稍小,四肢較為瘦長,嘴巴和牙齒較小,臉也比較黑,毛髮中分(靈長類動物學家到一九二八年才把倭黑猩猩列為獨立物種)。然而,兩種猩猩的差異有助於解答戰爭有何好處,以及人類在二十一世紀會發生什麼事。

為了避免混淆,科學家通常稱倭黑猩猩為巴諾布猿(bonobo),記者則稱牠們為「嬉皮猿」(hippie chimp),一般黑猩猩就只稱為黑猩猩(chimpanzee),不加特別的形容詞。巴諾布猿和黑猩猩的DNA幾乎一樣,兩者有共同祖先,僅在一億三千萬年前才開始分化。更驚人的是,兩種猩猩與人類DNA的相近程度也一樣。

如果黑猩猩戰爭代表人類可能天生就是殺手,巴諾布猿的雜交派對則顯示我們可能也是天生的歡愛之徒。

除了在格勞庇烏山拔劍相向,兩個陣營的領袖阿古利可拉和卡爾加庫斯搞不好也可能扯掉袍子,互相摩擦下體。

族譜樹狀圖:一千五百萬年前,類人猿從我們最近的共同祖先中分化(divergence)出來。(黑體文化提供)

但西元八三年的這幕還是以拔劍相向收場。在我們爬梳背後原因的同時,也將理解人類為何在動手不動口的整整一萬年後,竟然沒有繼續大動干戈,在二十世紀晚期轟掉全世界。背後的解釋也暗示我們將在二十一世紀保持和平紀錄。但這事說來話長,事實上,有三十八億年那麼長。

註釋

註1:作者此處刻意化用美國反越戰時期的著名口號「做愛不作戰」(make love, not war)。後面作者用特別用「嬉皮黑猩猩」這個常見別稱來指涉倭黑猩猩,顯然也與嬉皮是反戰人士有關

——本文摘自《戰爭憑什麼:從靈長類到機器人的衝突與文明進程》,2022 年 11 月,黑體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黑體文化_96
6 篇文章 ・ 0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