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精神心理

當深愛變成殺害:恐怖情人,要的到底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幾天發生的情殺案,不論是對「高材生」的刻板印象、「愛太快」的後遺症、或是情殺與暴力電玩的關聯,都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對方是你最愛的人,為什麼你要傷害對方?如果放手能讓對方得到幸福,為什麼不願意離開,還要苦苦相逼?

以色列心理治療師Ayala Malach Pines可能會告訴你,有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裡要的並不是愛本身,而是「控制感」──尤其是在你得不到愛的時候 [1]。當一個人一、高度投入感情,二、卻被所愛的人背叛,就可能萌生殺機<1>。

或許你會說「他雖然愛很深,但她並沒有背叛他另結新歡阿!這樣不是不符合條件二嗎?」

我的想法是:對於被動分手者來說(被甩的人)[2, 3],最大的背叛並不是對方愛上了別人,而是在自己仍然相信、仍然希望可以一起走下去的時候,對方竟然已經「先」放棄了。自己明明還在努力、明明還在想辦法改變自己重建關係,為什麼對方早就已經,不再相信、不再回應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已經沒什麼可以損失,那麼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摧毀一切!」Pines說。失去所愛所產生的無力感,會讓你想「做點什麼」挽回關係或改變現狀,但如果挽回是不可能的,這個「做點什麼」,很可能就變成憤怒、暴力或殺人(不論是殺情人,或是殺路人),藉由這樣,奪回一點控制感。

「唉由,不就是『既然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要的心態嗎?還有什麼好討論的?」朋友北極熊說,冷淡地像是清晨的薄霧。但事實上,這個案子背後,還隱藏著兩個我們常常「想歪」的感情觀。

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

「我真的非常愛她!全部感情都給她了,乾脆同歸於盡!」他說<2>。

我古時候說過的一句名言(?)是:「能完整你的人,也能崩潰你!」<3>。在愛裡我們常常希望付出與獲得的愛能夠平衡,但往往,愛情的世界並不公平──總是有一個人愛得比較多,一個人愛得比較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84年一項調查指出,40%的女同性戀覺得自己在關係中的權力並不對等[4];十年後另一項針對413位異性戀的研究發現,39%的女性認為她們在關係裡面是投入比較多的那個(相對於21%的男性)[5];而且,不論男女,在關係裡面投入較多情感的人,往往也是權力較「小」的人[6]。

換句話說,「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這句話可能要做一點修正:並不是因為你太愛他,他才變得不愛你,而正是因為當你愛他愛到失去自己,你也失去了大部分在這段關係裡的權力。這樣不對等的關係,從來就離幸福很遠,離傷心很近[7],當付出與獲得不成對比,當愛與被愛不如預期,累積的不甘心就可能化成傷害的動力。

其實你該找的,並不是命中註定

「需要多麼大的緣分,才能真正相愛無悔一輩子啊?我想,至少需要修三千年,並不會是過分的要求。」他最後在臉書上說<4>。

在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很久沒出現的無獎徵答:你覺得抱持著哪一種信念的情侶比較幸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我跟他是姻緣註定,天生一對

(2)我們雖然並非完全適合,但可以一起克服困難

如果你之前讀過〈靈魂伴侶是個壞主意?〉這篇,或許就會明白,其實你該找的,並不是命中註定[8]。事實上C. Raymond Knee一系列的研究也發現,對感情抱持著「宿命論」(Destiny belief)的觀點,戀愛比較缺乏彈性,好的時候好到爽歪歪,壞的時候傷得痛該該[9-11]。

Knee的研究發現,如果他相信彼此的關係是由宿命所決定,而不是可以透過時間來成長或改變的,那麼他在發生衝突或爭執時所產生的「敵意」(Hostility)是最高的[11]。他們會想著:如果是三千年的緣份,為什麼禁不起一點風雨?為什麼最後還要留下我一個人?為什麼要一直已讀我<5>?會不會,打從一開始我們就不適合?可是,我又這麼地愛他、在他身上花了這麼多的時間金錢(投入越多的人越難離開關係[12])、在香港日本都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不是嗎?一定是哪裡出錯了!萬般矛盾之下「砍掉重練」就成了一種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有些愛還無法釋懷

幸好,並不是所有的人在失去所愛之後,都會痛下殺機<7>。以「醋意情殺」來說,Pines調查607個人如何處理吃醋時,只有1%的人說他們會用暴力解決<6>。事實上,只有嚴重吃醋者的風險較大,Pines也引用了Paul Mullan另一項調查,98.1%的嚴重吃醋者會對伴侶暴力相向(持刀或武器言詞恐嚇)不過只有1%的人真正砍下去[13],童年時曾有被拒絕、被拋棄過的傷痛,或是缺乏良好的「男性角色認同對象」(如自幼離婚,由母扶養),都可能與「想要奪回控制感」有關。

給主動分手者

但如果你真的想提分手,又怕對方是「恐怖情人」怎麼辦?在找資料的時候,覺得衛福部提供的這5招「安全的分手」很實用,整理在這裡提供給大家:

(1):審慎選擇分手的時間地點,盡量挑公開場合(最危險的地方常常是自己或對方的住處,因為武器隨處可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要提分手時,告知他人談分手時的「人、事、時、地」等資訊,或者可以請人陪同。

(3):盡量平靜地說出分手的原因(儘管他可能暫時不能接受,因為被甩最難的就是「接受」),盡量不要激怒對方。

(4):分開以後盡量別跟對方有牽連,對被甩的人來說,最痛的凌遲不是人間蒸發,而是時回時不回,一下自心軟搭理,一下子又覺醒疏離<8>。

(5):如果對方還是一直溝溝敵騷擾,必要時向警方報案為入自身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給被動分手者

過去關於談分手調適的文章已經很多了,不過我想在這裡做一個回顧,一般來說,失去所愛最後能療傷止痛,不外乎──

(1)看見不是只有自己這麼傷心,許多人也跟自己一樣,深深愛過也深深痛過。

(2)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一路走來也都還有人陪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不再一味責怪對方,了解到自己的痛,有一部分是源於過去的經驗,而不單是對方的離開。

或許有一天你會明白,自己的害怕並不僅是當前所失去的愛,對於感情的恐懼和防衛,並不只是他的已讀不回,而是那些曾經被拋棄、曾經的失去、曾經付出所有卻變得一無所有,歷時況月的累積。

可是這些失去害怕與恐懼之所以會再來到你面前,是因為那些未曾完結的生命議題,依舊未竟。你可以選擇一刀劃破毀滅一切,一打啤酒配香蕉鬆餅,但這些方式並沒有讓你學會面對這些議題,你只是重複用「相對簡單」的方式來逃避一切,卻忽略了你獨一無二的生命,值得用更需要勇氣、更困難的方式來面對。

當你沒有機會再愛對方多一點的時候,或許真正該做的不是彼此傷害。

而是轉過身來擁抱自己心裡,那個受傷的小孩。

<註解>

  1. Ayala Malach Pines書中談到的雖然大多數案例與調查都是因為吃醋,得不到對方而絕望,進一步產生殺意,但我認為「被心愛的人拋棄」與被「已讀不回」所失去的控制感是差不多的。
  2. 引自這篇報導
  3. 語出〈分手,如何快樂?〉
  4. 引自這篇報導
  5. 可參考這篇報導
  6.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太衝動?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明知故犯、死性不改」?或許跟前額葉與杏仁核的運作有關,可參考這篇〈也許,改變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
  7.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一些妄想(懷疑對方另有小王)而生殺意,我們稱作奧賽羅症候群(Othello syndrome),但目前為止沒有有關的跡象顯示這種可能。
  8. 這就是為什麼釣魚、欲擒故縱會讓人「上癮」,這是一種「不定時距增強」(variable interval schedule),時有時無的獎勵或回應,會讓對方更難放下。
  9. Picture credict: Lily Gallery(AmantNeverlandstudio)

[延伸閱讀]

  1. Pines, A.M., 醋海聲波釀殺機, in 醋意的曼妙肌理(Romantic Jealousy : causes, symptoms, Cures). 2000, 高寶書版: 台北.
  2. Slotter, E.B., W.L. Gardner, and E.J. Finkel,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10. 36(2): p. 147-160.
  3. 郭燕黛, 被動分手者愛情分手經驗之失落反應與調適歷程研究, in 諮商輔導學系2008, 國立台南大學: 台南.
  4. Caldwell, M.A. and L.A. Peplau,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lesbian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1984. 10(7-8): p. 587-599.
  5. Felmlee, D., Who’s on top? Power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1994. 31(5-6): p. 275-295.
  6. Sprecher, S., M. Schmeeckle, and D. Felmlee, The 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 Inequality in Emotional Involvement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6. 27(9): p. 1255-1280.
  7. Kwang, T., L.A. Neff, and W.B. Swann, When two become one:Nature and consequences of three forms of identity merger in couples, in 2011 annual meeting of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 Wendi Gardner: San Antonio, Texas. p. p.97.
  8. Lee, S.W.S. and N. Schwarz, Framing love: When it hurts to think we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4. 54: p. 61-67.
  9. Knee, C.R., et al.,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Moderators of the link between conflict and commit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4. 30(5): p. 617-628.
  10. Knee, C.R., H. Patrick, and C. Lonsbary,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Orientations toward evaluation and cul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3. 7(1): p. 41-55.
  11. Knee, C.R., et al.,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Who cares if romantic partners are less than ide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1. 27(7): p. 808-819.
  12. Rusbult, C.E.,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 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0. 16(2): p. 172-186.
  13. White, G.L. and P.E. Mullen, Jealousy: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strategies. 1989: Guilford Press.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