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前陣子有沒有看見一些報導,裡頭提到一個人大腦的杏仁體越大,社交網絡也越大,朋友越多?如果沒有的話,我先給各位幾個鍊結看看:
想知道一個人大概有多少朋友,也許簡單地做一個大腦磁共振掃描就可以了。一項最新研究說,大腦中與社交能力有關的杏仁體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社交圈子的大小。新一期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刊登報告說,美國東北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測量了58名志願者大腦中杏仁體的大小,並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詢問了他們的社交情況。結果顯示,杏仁體越大的人,通常具有更大的社交圈子,兩者之間存在明顯關聯。
朋友太少嗎?先別怪自己,怪你的大腦結構。研究顯示,大腦顳葉(temporal lobe)內的杏仁核(amygdala)左右著你的朋友數量。杏仁核位於顳葉的深處,通常與「同情」、「害怕」的感知有關聯,但最新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杏仁核越大,他的朋友越多,社交群也越複雜。
你常花時間和很多朋友共處嗎?這可能代表你腦中有個特殊部分較大。那就是位於腦部深處的「杏仁核」(amygdala)。
一項初步研究,對58名志願者腦部進行掃描發現,杏仁核愈大,志願者的朋友及家人就越多。
這些報導都來自於這篇去年12月26號刊登在自然 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Bickart等人(2010)的新研究。你可以發現,雖然大部分的報導都正確地以「相關」來描述杏仁體大小跟社交網絡複雜度跟大小的關係,但也有新聞報導直接錯誤且武斷地說杏仁體可以「左右」朋友數量。更有報導把杏仁體(主管情緒)跟海馬體(主管記憶)混在一起談,錯很大。
部落客神經批評(The Neurocritic)也對於許多英文媒體的錯誤詮釋感到很無奈(而台灣的媒體又都重複了這些錯誤),尤其是很多報導刻意把臉書朋友有多少跟這篇研究連在一起談,因此寫了一篇文章來解釋杏仁體相關研究,以及這篇研究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以正視聽。我們來看看他怎麼說:
首先,Bickart等人(2010)這篇研究引用了Dunbar(1998)提出的「社交大腦假設」,以佐證「越會社交的動物,大腦越大」,然而神經批評認為Dunbar的假設並沒有學術證據支持。
再者,這篇研究用的社交網絡定義來自Cohen等人1997年的定義,而Cohen等人的研究又是引用自1991年出版的一本書,在那個時候並沒有臉書這玩意,那時候可以稱得上社交網絡的大概是最早的BBS The Well(1985)或是後來的Geocities (1994) 跟 Tripod.com (1995)。然而這些剛出現的大眾網站Cohen等人當時研究時也沒有算進去,他們是以「跟另一個人是否每兩週起碼通一次電話」來作為判斷指標。同時,研究也沒有發現杏仁體大小跟生活滿意度以及社交關係品質有任何相關,而且這篇研究也沒有區別「很多同事、很多家人、很多愛串門子的鄰居,但是沒有朋友的人」,跟「過著群居生活,每晚都在混派對的人」之間的差異性。
那大腦中還有其他區塊與社交網路大小有關嗎?Bickart等人的研究說「沒有」,但神經批評不太相信。他也指出這篇研究中的次團體(特徵為年紀大的女性)中有發現海馬體尺寸跟社交行為特徵是有關聯的,這可以推論為記憶力越好,能記住更多人,而且若說掌握社交的腦區塊只有杏仁體,那也太難以置信了。
那大腦皮質中含有紡錘體神經元的其他區塊呢?難道跟社交沒有關係嗎?這種特殊的細胞只有人類、靈長目人科動物、座頭鯨、海豚跟大象有,而這些都是被視為社交活動最顯著的動物。其他例如帶迴大腦皮層、島葉、眼窩額皮質呢?Bickart等人的研究表示這些都跟社交網絡大小無關,但不少過去的研究卻都發現過這些部位與社交行為的關聯性。
再問:那沒有杏仁體的人難道就沒有朋友了嗎?例如CASE這裡報導過的「大無畏女性」,難道她的朋友很少嗎?還有很多其他人的大腦杏仁體受過傷,這些人的社交網絡會變小嗎?
換個方向問:杏仁體越大,是一件好事嗎?不少研究指出自閉症患者的杏仁體都比較大,也有研究發現杏仁體大跟焦慮症有正相關,例如老鼠在經歷長期慢性壓力後,杏仁體的基底外側核(basolateral nucleus)錐狀跟星狀神經元都有肥大現象。
神經批評更指出,還有很多情況跟杏仁體大小有關聯,包括持偏保守派政治意見者的杏仁體也比較大,這又要怎麼解釋呢?
總而言之,「關聯不等於因果」,我們還是不知道是因為社交網絡比較大(所以產生焦慮)才讓人有比較大的杏仁體,還是有個較大杏仁體的人會比較努力去建立社交網絡…真要這樣說的話,那臉書創辦人馬克查博格大概有個大到不可思議的杏仁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