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巴賽族稱八斗子為「Pataw」,具有「女巫」及「煙霧濛濛」之意。由基隆在地青年組成的「慾望劇團」與文化團體「雞籠卡米諾」即以女巫傳說為線索安排走讀行程,於10月9日舉行「女巫之鄉八斗子-煙霧中的漁村與礦村」活動,除了帶民眾實地走訪基隆產業歷史外,更於行程中穿插劇團表演《女巫島神秘事件簿》書中情節,而走讀民眾撐傘漫步於歷史現場,也更貼近此次主題與雨都日常。
藉不時出現在走讀行程中的女巫傳說,貫穿各地方產業及特色。
北部火力發電廠及宿舍遺址
《女巫島神秘事件簿》講述大偉和文窈暑假為了找尋傳說中的女巫,穿越時空來到1982年的八斗子,看當時八斗子各種產業文化與歷史。走讀從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出發,作為探索基隆產業歷史的第一站。八斗子原為島嶼,直到1937年日本政府在海溝上方填海造陸並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又稱北火電廠、八斗子電廠,即今日海科館),才與本島陸地相連,原本的「八斗子島」也成為「八斗子半島」。北火電廠運用基隆、瑞芳所產煤料來燃燒,再以海水冷卻產生蒸氣來發電,至今海科館與東側的長潭漁港之間仍有一條地下水道,為昔日汲取海水的管路,排水口則位在八斗子漁港出口處。現場除了由講師Mike分享文史知識外,劇團演員也以發電機基座遺構為舞台,演出日治時代興建電廠的故事。
慾望劇團演出興建電廠的故事。
海科館對面原為北火電廠員工宿舍建築群,除了宿舍外也規畫多種公共空間設施,形成機能完整的小型社區,但這批建築群已全部拆除。講師Mike透露,從台鐵海科館站月台對面隱密的洞口入內,裡頭仍有六戶遺址,可一窺昔日北火員工宿舍的規模大小。
台鐵海科站、八斗子站和望海巷
台鐵海科館站屬於深澳線,為了供海科館對外接駁而於2014年啟用。坐上老舊的柴油電車後,導覽耳機便傳出中元祭北管嗩吶樂曲,而混跡於乘客之間、手捧蓮花的男學生和清朝女等,皆為安插在走讀行程中的劇團演員。雖然晴天的八斗子濱海列車較符合「北台灣多良車站」的觀光想像,但雨天與海上孤魂野鬼同車更接近在地脈絡。
捧著蓮花的古裝女性,演繹中元祭的鬼魂。
由劇團演員扮演的鬼魂尾隨乘客在八斗子站下車,抵達風雨交加的「望海巷」,這裡便是基隆中元祭放水燈之處。中元祭於每年農曆7月14日舉辦遊行,並將各宗親會的水燈頭送至望海巷施放,在民俗說法中,放水燈能為亡魂引路,藉以邀請海上孤魂野鬼上岸享用普渡盛宴,而水燈頭燒得愈旺、飄得愈遠,代表來年運勢愈好。
講師Mike提及,基隆中元普渡都會兼備中、西式餐點,這是因為從17世紀開始就有外國軍隊在此爭戰,那些回不了家的異鄉客也是基隆鄉親設宴款待的對象。空心菜料理則是普渡辦桌必備的菜餚,意味「誠心祭拜、無心留人」,普渡結束也會上演跳鍾馗驅鬼儀式,送走流連忘返的好兄弟。
漁村與礦業的興衰
望海巷舊名「換番」,此地設有「換番長青聚會所」,為村落長輩交流的場所,走讀時則作為展示基隆煤礦業歷史紀錄的空間。走讀民眾跟隨講師Mike入內探索,牆上的攝影、投影片及劇團表演共同詮釋了「沒做死全家,做了死一個」的採礦艱辛。
劇團演繹「沒做死全家,做了死一個」的採礦艱辛。
走讀最後一站為長潭漁港,過去新船須在港口外繞行三圈,向在地神明拜碼頭,回港時漁民會放鞭炮慶祝,船東則朝船下圍聚的人潮丟麻糬,群眾也會反拿雨傘承接。麻糬象徵魚餌,圍聚的群眾則是魚群,過去討海人便藉由這項儀式祈求漁獲豐收。
回到海科館內的「珊菓咖啡」後,慾望劇團介紹本次走讀的參考文本《女巫島神祕事件簿》並安排演員讀劇,隨後引領走讀民眾即興表演。豐富且用心的活動安排,不但讓走讀民眾深入歷史現場,更在過程中體會基隆的在地人情。
走讀路徑:海科館兒童廳前廣場 → 北火遺址 → 北火宿舍遺址 → 八斗子車站 → 望海巷 → 長潭漁港 → 珊菓咖啡館
Google map路徑:https://goo.gl/maps/18Lr3Gm3ui3Nw3gLA
走讀文本:《女巫島神秘事件簿》、《北方海岸的漁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