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版《魔鬼剋星》與鬼屋的六大要素

「他好特別。他熱愛科學,就像我一樣。您為何不告訴我,我的外祖父是Egon Spengler?」[1]經典的捉鬼電影系列《魔鬼剋星》,從1984年問世演到2021年的最新續作,角色已經繁衍至第三代。[2]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究竟對靈魂、鬼魅和其他超自然現象,有多少新的認識?現實世界裡,又是什麼樣的科學家或機構,在探索此領域?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如今角色都世代交替了,人類究竟對超自然現象有多少瞭解?圖/IMDB

超心理學

《魔鬼剋星》裡,Egon Spengler、Peter Venkman與Ray Stantz都擁有超心理學的博士學位。[2]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的解釋,「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研究的心理現象,關乎已知科學數據或定理,無法解釋的訊息或能量轉移。它聚焦的主題不只心電感應和透視,這類超感官的知覺,還有鬧鬼與通靈等現象。就算超心理學家忠於科學方法和程序,其他學者仍可能因為下列三種理由,對這個領域抱持懷疑的態度:[3]

  1. 光是承認一個超自然的因果關係,就得重新檢驗並詮釋許多已經建立的科學定理與原則。[3](簡單來說,就是打自己的臉。)
  2. 就連最完善的紀錄,也很難重現。[3](無法重複檢驗,哪來科學定理?)
  3. 有些研究人員,曾被江湖術士騙過。[3](有點像感情被騙後,不再相信愛情…)

不過,再怎麼具爭議性的事情,都有人勇於挑戰。美國的超心理學協會(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成立於1957年,致力超心理學的科學發展和知識傳播,以及此領域與其他科學的整合。[4]該協會的功能或許沒有像《魔鬼剋星》裡的團隊那麼酷,但卻是個貨真價實,受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核准的聯盟計劃成員。[4, 5]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超心理學沒有電影中那麼酷,但絕對是貨真價實的科學。圖/IMDB

鬼屋研究

2020年《心理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登了一篇關於鬼屋環境評估的文獻回顧,作者多為心理學家,其中包括超心理學協會的成員。該論文爬梳過去20幾年的66篇鬼屋研究,歸納出六大要素:嵌入的線索、採光、空氣品質、室溫、次聲波和電磁場。[6]不同於一般房地產分析,結論沒有順便預估鬼屋市場未來的房價走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嵌入的線索

鬧鬼的描述裡,總有一些具體的事物,好比人物畫像和鏡子,會帶來情境效應(context effects),營造出讓人聯想到超自然現象的環境。出乎意料的是,人物畫像雖然會給人被監視的感覺,但傳說鬧鬼的房間跟普通的房間相比,裏頭畫像的數量並無明顯差別。而且,即使鏡子會強化心理預期或是有暗示性的效果,統計顯示鬼屋的鏡子,並不比一般房屋多。[6]

採光

恐怖片的陰森氛圍,絕對令人心生畏懼。就科學家的觀察,被視為鬼屋的建物,室內光線亮度的平均值,的確略低於對照組的房舍。光線不足容易見到「鬼」,或許源自「空想性錯視」(visual pareidolia),[6]也就是會在隨機的事物或刺激中,看到具有意義的圖像。[6, 7]人類的聽覺也有類似的情形,即所謂的「電子語音現象」(electronic voice phenomena)。目前關於這類錯覺的研究,偏向以精神病和癡呆的患者為主。[6]將來需要更多採用正常受試者的實驗,才能深入探究光線、鬧鬼與空想性錯視的關係。

空氣品質

潮濕而充滿水氣的地方,適合微生物滋長。黴菌、雙鞭毛藻、螺旋菌和藍綠藻的生物毒素,會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隨之而來的症狀,有些與「撞鬼」有雷同的體驗,比方說:刺痛、情緒波動、體溫調節異常,以及記不得人、時、地的定向力障礙。許多據傳鬧鬼的地方,都是古老的建物,傾向有室內空氣污染的問題。有些鬼屋的濕氣,真的較普通房子重;但在鬼屋裡,宣稱有鬼和沒有鬼的房間,卻缺乏濕度上的差異。[6]此外,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狀,像是頭疼、暈眩、幻覺等,[6, 8]有時會讓人誤以為自己被鬼魂「煞到」。[6]

溫度

除了少數案例寫到室內溫度提高,大多自認遇到鬼的情況,都是感到一股寒意。超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當事人基於恐懼的心理作用。畢竟有些鬼屋雖然比附近的房屋冷;但就同一建物裡,鬧鬼和不鬧鬼的房間,溫度毫無差異。而在鬼屋進行的一系列實地實驗,結果也證明室溫與獲報的超自然現象無關。[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次聲波

次聲波是人類正常聽力範圍以外,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被認為可能震動眼球,並引發陰陽眼的假象。有幾個田野調查的結果,似乎支持這個假說。為了明白次聲波的影響,某些科學家更把它加入幾場音樂會的表演裡。現場聽眾抱怨生理不適和焦慮,但不清楚這究竟是頻率,還是音量的問題。[6]

電磁場

科學家曾經成功地用微弱的電磁場,在腦部的顳葉、海馬體和杏仁核等區域,觸發局部性微癲癇,進而創造暫時性的超自然體驗。乍聽之下,便理所當然地解釋了為何不同的人,在同一個地方,會感受到相似的現象。然而,實際上極少靈異地點,符合上述效果所需的確切電磁場條件。[6]

《魔鬼剋星:未來世》劇照:寧可保留未知的吸引力,還是期望科學完全看透鬼屋的奧秘?圖/IMDB

鬼屋的魅力

在洋洋灑灑討論了六大要素之後,《心理學前沿》這篇文獻回顧的作者群遺憾地表示,目前的科學研究還是不足以看透鬼屋的奧秘。[6]倒過來說,「未知」正是鬼屋的迷人之處,帶給虛構故事豐富的創作媒材。如果有天超心理學家把所有的謎題都解開了,不曉得會不會有人反而覺得遺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Ghostbusters: Afterlife – Quotes (IMDB,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2. Ghostbusters Wiki (Ghostbusters,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3. Parapsychology(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ccessed on 30 JUL 2022)
  4. History of the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5. List of AAAS Affiliate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2022)
  6. Dagnall N, Drinkwater KG, O’Keeffe C, et al. (2020) ‘Things That Go Bump in the Literature: An Environmental Appraisal of “Haunted Hous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328.
  7. Raquel G. Wilner. (2021) ‘Pareidolia and the Pitfalls of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ous Images in Art History’. Leonardo, 54, 6, pp. 638–642.
  8. Kaymak C, and Basar H. (2010) ‘Carbon Monoxide Intoxication – Review’.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35, pp. 163-17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中行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