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顯示器在當代極其重要,哭鬧的孩子只要拿出 ipad 就能讓他瞬間破涕為笑(錯誤示範)。但你還記得童年時擺在客廳的電視嗎?就是有雜訊時要用手刀怒劈 45 度角的那種!這種電視使用的是 CRT(陰極射線管)技術,堪稱現在各種 3C 產品的「始祖銀幕」,本文將回顧它的前世今生,一睹螢幕對人類的卓越貢獻(?)。
《咒術迴戰》中的七海健人有云:「枕邊掉的頭髮越來越多,喜歡的夾菜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這些微小的絕望不斷積累,才會使人長大。」——泛科《童年崩壞》專題邀請各位讀者重新檢視童年時期的產物,讓你的童年持續崩壞不停歇 ψ(`∇´)ψ。
電腦發展日新月異,但至今仍不脫馮紐曼架構(Von Neumann architecture),也就是分為處理單元、控制單元、記憶單元、輸入裝置與輸出裝置,共五大單元。這裡面,以輸出裝置中的顯示器,由笨重的陰極射線管(cathode-ray tube, 簡稱 CRT)進展到輕薄的液晶顯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 簡稱 LCD),在外觀上讓使用者感受到最明顯變化。
不過你知道嗎?它們的發明最初其實都和電腦無關。
CRT 緣起於德國物理學家蓋斯勒(Heinrich Geissler)在 1857 年發明的「蓋斯勒管」(Geissler tube),這也是霓虹燈的始祖。蓋斯勒在密封的玻璃管中注入稀薄的氣體(約標準大氣壓的千分之一),例如氖或氬這類稀有氣體,然後對玻璃管兩端的電極施以高壓電,使氣體離子化。游離的電子會撞擊到周遭的氣體分子,產生更多游離電子,當電子落回原來的軌域,釋出的能量便會以光的型態出現;不同的氣體會散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芒。
後來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將蓋斯勒管內的氣體抽到只有大氣壓的千萬分之一,結果不再有均勻的光芒,而是只有陽極那端的玻璃發出光芒。此發光原理與蓋斯勒管不同,是失去電子的氣體離子被吸往陰極,陰極金屬片被撞擊後,電子脫離金屬原子,在陰極的斥力與陽極的吸力雙重作用下,高速射向陽極。由於近乎真空,電子不會被稀少的氣體分子阻擋,一路射向玻璃,撞出電子而產生發出光芒。
不過當時連原子的結構都不清楚,根本不知其中原理,只能以實驗摸索光芒的由來。1869 年,德國物理學家希托夫(Johann Hittorf)發現若在靠近陽極處放置遮蔽物,會在玻璃管末端投下陰影,據以推斷產生光芒的能量必定是由陰極往陽極直線行進。1876 年,他的弟子戈德斯坦(Eugen Goldstein)確認這是從陰極金屬片產生,並將之命名為「陰極射線」。
1879 年,克魯克斯發現陰極射線的行進方向會受到磁場影響而偏折,不過這項特性要等到 1896 年,才由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Ferdinand Braun)找到實際用途。他將克魯克斯管加以改造,把陽極那端的玻璃管面積加大,塗上螢光材料,並延長玻璃管長度,中間用電磁鐵產生磁場來控制電子的飛行方向,如此便可以在螢光玻璃上產生圖案。
隔年二月,布勞恩發表他所設計的「布勞恩管」,並明確指出其用途:顯示電流/電壓隨著時間的變化。就這樣,布勞恩不但發明陰極射線管,同時也發明史上第一個示波器,以視覺方式具體呈現電流的週期、波形、相位等特性。值得注意的是,此時仍不知道電子的存在,直到三個月後,湯姆森(J. J. Thomson)才發表他用克魯克斯管所做的實驗,證實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基本粒子,也就是電子。
示波器畢竟只是顯示簡單的波形,要再過三十年,陰極射線管才有新的用途:做為電視機的映像管。你或許會以為既然都能做到動態影像了,再來應該很快就會用於電腦螢幕了吧?其實並不然,因為真正全程使用電子訊號的電腦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才發明出來,在此之前,不可能採用 CRT 螢幕;反倒是二次大戰前剛發明的雷達系統先用 CRT 來顯示移動中的目標。
其實 1945 年問世的第一台通用型電腦「電子數值積分儀暨計算機」(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簡稱 ENIAC)也沒用到 CRT,它是靠插拔電纜與切換開關來設定程式,而計算結果則輸出到打孔紙帶。率先配備 CRT 螢幕的電腦是 1949 年啟用的「電子延遲存儲自動計算機」(Electronic Delay Storage Automatic Calculator,簡稱 EDSAC),它也是第一台採用馮紐曼架構的電腦。不過 EDSAC 的 CRT 螢幕只是做為示波器,監測電路之用;輸入程式與輸出計算結果都還是用打孔紙帶。
有趣的是,劍橋大學的博士生道格拉斯(Sandy Douglas)於 1952 年為 EDSAC 寫了井字遊戲的程式,利用 CRT 螢幕呈現井字與 ”O”、”X” 符號,成為史上第一個視覺化的電腦遊戲,也讓 CRT 螢幕首度在電腦上輸出運算結果。不過真正讓 CRT 螢幕專門做為輸出裝置的商用電腦,是迪吉多電腦公司(Digital Equipment)於 1959 年推出的 PDP-1,自此開始,CRT 螢幕逐漸成為電腦的標準配備。
CRT 技術不斷改善,從單色變為彩色、從低解析度進階到高解析度,但受限於陰極射線管的技術原理,仍難以擺脫笨重的身型。不過由於沒有其他替代性的技術,CRT 螢幕一直是電視與電腦的唯一選擇,直到 1990 年代,日益成熟的液晶顯示器才逐步加以取代。
其實液晶的發現早在陰極射線管發明之前。在 1880 年代,植物學家從胡蘿蔔中萃取出兩種胡蘿蔔素,一種是紅色的,另一種是無色的。有人認為無色的胡蘿蔔素就是植物性膽固醇,但缺乏確切證據而引發爭辯,沒有定論。1888 年,奧地利植物生理學家萊尼澤(Friedrich Reinitzer)決定進行實驗,分析比較兩者的物理化學特性,以釐清這個問題。
萊尼澤先從膽固醇的各種衍生物著手,結果他在加熱苯甲酸膽固醇酯(C34H50O2)時,發現兩個奇特的現象。首先它在 145.5°C 時會熔化成混濁的液體,接著繼續加熱到 178.5°C 的話,混濁突然消失,變成清澈透明。而在冷卻的過程中,原本透明的液體會變成藍紫色,然後顏色迅速消失,變為混濁。當溫度繼續下降,藍紫色再度出現,接著變為黃綠色、橙黃色、紅色,同時出現結晶的現象。
一個物質竟有兩個熔點,還會在冷卻結晶過程中變色,這完全超乎萊尼澤的理解,於是他寫信向晶體學專家雷曼(Otto Lehmann)請教。雷曼用偏光顯微鏡仔細觀察後,發現混濁的苯甲酸膽固醇酯液體中,有許多結晶體,使得不同偏振方向的光產生不同折射,也就是類似石英、寶石等固體晶體的雙折射現象。雷曼繼續研究哪些物質在液態時,也具有固體晶體光學的性質,並把這類液態下的物質稱為「液態晶體」,這就是液晶的名稱由來。
雷曼發表實驗結果後,雖然有其他科學家繼續液晶的研究,包括以人工合成,但這些研究都僅限於科學上的好奇,沒有人想到將液晶的光學特性用於顯示文字或圖像。直到 1962 年 4 月,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簡稱 RCA)的物理化學家威廉(Richard Williams)突發奇想,首度對液晶施加電場,才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研究。
其實威廉的本意並非為了尋求液晶的顯示功能,恰恰相反,他是想讓液晶發揮遮蔽作用,才著手進行實驗。當時美蘇對峙,核子危機一觸即發,威廉設想飛行員出任務時,可能會被核彈強光傷害視力,於是想要發明一種類似高速快門的裝置,可以讓透明玻璃瞬間變黑,以保護飛行員的眼睛。威廉看上的是一種「向列型液晶」,這種分子就像火柴盒中的火柴棒那樣順向排列,除了自身轉動外,彼此也會相互滑動。他想試驗電場是否會改變它們的方向,吸收不同波長的光。
威廉在兩片耐熱玻璃之間塗上薄薄一層向列型液晶,加熱到 125°C,再接上電,結果發現原本透明的液晶有部分立即變暗,形成皺褶般的圖案。一關掉電源,圖案馬上消失,液晶又變回透明。威廉腦筋一轉,想到這或許可以用來替代電視機的映像管,於是在對公司內部演示時,主動提議開發液晶顯示器。
不過這個點子馬上被打回票,因為先不提各種技術障礙,光是機器得維持在一百多度的高溫這點,就太過危險,不可能做為一般消費商品。威廉只好放棄這個構想,轉而投入其它研究,所幸當時現場有位 28 歲的年輕人看了演示後念念不忘,液晶顯示器才沒有胎死腹中。
這位年輕人是擁有博士學位的海爾邁爾(George Heilmeier),他在 RCA 的工作是研究如何用雷射技術進行通訊傳輸。原本雷射是用紅寶石之類的晶體產生,但海爾邁爾不需要那麼大的功率,因此他一直想要找到成本更低的晶體代替。威廉的演示為他指出一個新的方向:或許可以用向列型液晶取代固態晶體。他帶領部門開始研究液晶,結果在 1966 年發現一種方法,可以在室溫下合成出向列型液晶,海爾邁爾立刻體認到:阻擋開發液晶顯示器的障礙已經排除。
海爾邁爾成功說服高層,成立液晶顯示器的研究團隊。隔年他們即做出小型的原型機,可以顯示靜態圖樣與簡單動畫。1968 年 5 月,RCA 召開盛大的記者會,對外公布他們已擁有將液晶用於顯示器的技術,並樂觀地預言再過幾年,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平面電視即可問世。
這個預言當然太過樂觀了,液晶顯示器的畫質要趕上 CRT 螢幕還有一大段距離要走,初期只能用於電子計算機與電子錶。不過 RCA 決定全力發展電腦事業,竟大幅縮減液晶顯示器部門,將液晶顯示器市場拱手讓予日本為首的其它國家。海爾邁爾也於 1970 年代離開 RCA,到國防部服務幾年後,轉任德州儀器副總經理,並於 1983 年升為技術長(順帶一提,張忠謀就在這一年離開服務了 25 年的德州儀器。)
無論如何,由於海爾邁爾開發出原型機,加上 RCA 大力宣傳,隨後又改變策略,對外授權液晶顯示器的技術,才加速了液晶時代的來臨。如今液晶顯示器以各種型態出現在我們生活中,除了用於電腦、筆電,從手機、電視,到各種電器用品也都處處可見,已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或許有一天液晶顯示器也會步上被新技術淘汰的命運,但它與 CRT 螢幕絕對是未來人們回首過往科技產品時,一定會伴隨出現的記憶。
View Comments
CRT電視機笨重的後腦勺上還會豎起兩隻觸角似的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