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號過了巴拿馬運河,往南南西航去,目的地是復活節島。六月二十一日的《船內新聞》:「本日下午兩點左右,會通過赤道。為了紀念通過赤道活動,舉辦拍攝團體照片,請盡量穿著紅色衣服,或身上裝飾紅色物品,前來參加這個活動。地點八樓後方游泳池。」
當天下午四時許,攝影家李先生來找我,略帶神秘地說:「你知道什麼時候通過赤道?」《船內新聞》不是說下午兩點左右,他怎會這樣提問?他放映他做的視頻給我看,是15:20:05,即下午三點二十分零五秒,以手機上的GPS和羅盤測得。末尾補上一句:「是一位香港人教我的。」和平號上真的是臥虎藏龍。
過了赤道,和平號已進入南半球。繼續往南南西行駛,天氣愈來愈涼,到了六月二十四日,大多數乘客已穿上厚外套。六月二十五日,自下午三時起,船上電視以不同語言播出復活節島登島訊息,包括嚴禁攜帶動植物及種子、果乾、乳品及食物等入境,列出數十項之多;也不可觸摸島上的巨石像,不可帶出島上植物和石頭等等。
六月二十七日,和平號抵達復活節島,在該島西岸距離海岸約一兩公里處下錨。復活節島為智利領地,其座標是南緯二十七度九分,西經一○九度二十七分。面積一百三十點六平方公里,位於智利以西約三七○○公里,距離最近有人定居的英屬皮特肯群島也有二○七五公里,可說是世界上最最與世隔絕的島嶼。
西元一七二二年復活節,荷蘭探險家羅捷文(Jacob Roggeveen)發現該島,為之取名復活節島。該島的正式名稱是拉帕努伊(Rapa Nui),一九三五年智利將全島闢為拉帕努伊國家公園,一九九五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復活節島四周,面向大海有六百餘尊巨石像摩艾(Moai),連同未完成的,共有八八七尊。這些摩艾一般高約五米,重約十八公噸,最大的一尊高達九點七五米,重達八十一公噸。有一尊未完成的,完成後高約二十一米,重約二七○公噸!此外,島上還發展出一種刻在木板上獨特象形文字,稱為朗格朗格(Rongorongo),意為會說話的木頭。
復活節島上的摩艾巨石像,一直讓考古學家大惑不解:雕製眾多的巨石像,需要眾多的人力,一座荒落的孤島怎能養育眾多的人口?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島上也不過只有六千多人!
近年來經由孢粉化石的研究,揭開了部份謎底。埋在土中的花粉和孢子,可以告訴我們該地曾有哪些植物生長。現今以草原生物相為主的荒島,曾經覆蓋著茂密的亞熱帶森林。火山產生的火山灰,為植物提供豐富的養份。鬱鬱蒼蒼的森林,成為昆蟲、鳥類等動物的天堂。當年島上的自然資源足以支撐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玻里尼西亞人何時來到島上有多種說法,最早的是西元三○○至四○○年左右,最晚的是一二○○年左右,總之,他們在島上繁衍生息後,當地的植被就開始衰退。島上有一種已滅絕的大型棕櫚科植物——復活節島棕櫚(Paschalococos disperta),曾經是島上的優勢種,其髓和果實可以食用,其樹幹可造船,或作為搬運巨石像的滾軸。根據孢粉化石,自從人類踏上該島,復活節島棕櫚就開始減少,西元一四○○年左右滅絕。根據島民的垃圾遺存,島上至少曾有二十五種陸生鳥類,隨著植被破壞,也相繼滅絕了。
當玻里尼西亞人來到島上後,人口迅速增加。島上的巨石像大多完成於西元一二五○至一五○○年左右,換句話說,這時人口達到頂峰,估計約有七千至兩萬人。島民依賴森林資源和捕捉海豚等海產為生,復活節島棕櫚滅絕後,不再有造船的材料,因而西元一五○○年後,海豚骨骼便從垃圾遺存中消失。島民變成純粹的農民,越來越依賴糧食作物,並更加重視養雞,植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越來越貧瘠。羅捷文發現該島時,島上的原住民只剩下兩千人左右。
然而,更大的災難接踵而至。奴隸船前來抓捕島民,賣到秘魯當礦工,其中一八六二年及一八六三年抓捕的最多,連酋長和祭司也不能倖免。一八六四年,西方傳教士來到島上,島上的傳統文化遭破壞殆盡。一八七○年代,島民大多被遣往大溪地島做苦工。到了一八七七年,島上只剩下一五○餘名原住民!
所幸原住民的語言(拉帕努伊語)保留下來,根據二○○七年的調查,島上仍有二七○○人會說自己的語言。至於島上的象形文字,由於祭司被抓去當奴隸,又遭傳教士破壞,可能已永遠成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