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臺灣父母都「管太多」?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

雞湯來了
・2019/11/15 ・312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同樣的情境,不同教養風格的父母,會呈現出不同氣氛。圖/wikipedia

關於教養風格,您一定聽過「民主權威」、「專制權威」等名詞,這是來自西方多年累積的研究結果。那臺灣的教養風格又是如何呢?

近 20 年來,臺灣的家庭研究學者也致力於研究專屬臺灣人的教養風格。他們發現,基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和華人社會的教養邏輯會有所差異,所以如果我們僅用西方的標準來看待臺灣父母的教養,可能多數臺灣父母都變成「管太多」。

西方教養邏輯:支持、要求

以 Baumrind、Maccoby 和 Martin 的研究成果來說,西方的教養風格主要可以分成提供親情和照顧的「支持」取向,和監督、訓練和約束的「要求」取向,而依據支持和要求的程度不同,組合出四種主要的教養風格:「民主權威」、「專制權威」、「寬容放任」與「忽視冷漠」。

圖/西方的教養風格分類

如同我們所知,許多研究大多證實「支持」有利於發展正向親子關係,亦可減緩嚴厲管教的負面影響;但「要求」取向的教養卻有不同的結果,若是適當的監督可能可以有效控制孩子的行為,但若以高壓、嚴厲的管教則被認為容易引起親子間的衝突,或是負向影響孩子的各項發展,例如社交情緒、語言發展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教養邏輯:管

臺灣家庭研究顯示,我們不能全然使用西方的標準來看待臺灣父母的教養方式,背後的文化邏輯並不相同!

西方社會在個人主義的薰陶之下,教養理念以子女的發展益處為主,重視的是孩子人格的正向發展,因此會以培養自主獨立、創意多元、追求個人生涯為目標;然而傳統的華人社會則較重視家族主義,家人與親戚之間有較強烈的連結性,教養理念以培養符合社會期待、家族益處的目標為主,重視的是孩子能成為榮耀家族、光耀門楣的人。

因此,華人的教養邏輯與西方的「支持」和「要求」不盡相同,學者認為,華人的教養可以用「管」這個字一言以蔽之。「管」的內涵包含「監督訓練」與「照顧關愛」的取向,兩者是難以區分開來的,換句話說,華人父母的教養常常有著嚴格管教的表面,但底下實則隱含著對子女的關愛和期待。

光用文字可能難以想像何謂「華人式教養」,我們不妨觀看短片《愛無限》來幫助理解。影片中,一位母親期許女兒能在舞蹈上有傑出的表現,從小就讓她習舞,並在一旁陪伴練習。當女兒起舞時,母親的心情也隨之舞動:女兒表現不好時,便表露失望,甚至不惜以打罵處罰;當女兒在舞台上閃閃發光時,母親在台下以肯定的眼神,透露出她永遠以女兒為榮。

在這樣的傳統文化之下,多數的情況下子女或能體察父母的嚴格管教是「愛之深,責之切」,也能明白父母有許多不得已和犧牲,而產生對父母的「敬重」、「恩情」與「孝順」。而如此的文化差異,對於教養風格的分析討論就不應以西方的架構來進行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青少年成長經歷的教養風格

為了瞭解臺灣家庭的教養與西方的差異,學者以管教行為最為明顯的青少年及其父母為對象,進行教養風格的分析。青少年歷程研究(TYP)以父母對子女的「約束限制」和「費心安排」來歸類教養風格,分析出四種類型:「扮黑臉」、「扮白臉」、「雙管齊下」與「放手不管」。

台灣青少年經歷之教養風格分類。圖/雞湯來了。

有趣的是,四種教養風格與青少年子女的「學業成就」、「自尊感」和「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明顯的不同,也就是說,「雙管齊下」的教養風格並沒有特別具優勢,「扮黑臉」的教養風格也並未教養出較差的孩子。

研究者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關鍵在於「子女的認知感受」,換句話說,子女對於父母教養的感覺才是影響其發展的關鍵。在研究中,發現即使是「扮黑臉」的教養風格,子女也並未覺得父母管太多,可能的原因是,如果子女認為父母的嚴格教養其實包含著對自己的關心和期待,所以消減負面影響的效果。

由此可知,臺灣與西方的教養風格雖然都有嚴厲管教、溫柔慈愛、恩威並重及忽略漠視的元素存在,但對子女的影響卻有不同的效果存在,臺灣的教養風格即使比較嚴格控管,但關鍵在於子女是否認為這是父母的用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xhere

對於不同階段的孩子,父母教養風格也不全然一樣,但其實也可見其「管教」與「愛」共存的內涵。有研究探討國小兒童父母之教養行為,大致上可歸類成三大取向:

修正不當行為和討論:採用說明、提醒、指示或處罰不良行為/詢問意見、討論

例如:「他太過吊兒啷噹我就會糾正,先用警告,再不聽的話,我就會處罰,我不會寵小孩。」

服務、示範和練習:提供服務、練習機會及示範行為等

例如:「他吸收快,忘的也快,要重複地加強,就是重複幫他複習注音,我就買這個東西,每天叫他寫ㄅㄆㄇ,每天寫一遍、唸一遍……」

鼓勵良好行為和自主:物質獎勵、教導指示良好行為/自己做決定

例如:「我會耐下性子,用鼓勵的方式,如果你能達到的話,我就會買個玩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處於兒童階段的父母,他們的教養風格大多包含了「訓練」的成分,雖然表面上大多看不到直接說我愛你等行為,但實則也隱含了家長對於子女的期待與關愛。

幼兒發展資料庫顯示逐漸改變的教養風格,我們越來越「縱容」孩子?

然而,在西風東漸的教養文化之下,為人父母的價值觀也有所改變。2019年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最新的資料顯示,現在家有三歲幼兒的父母的教養風格雖然還有「管」的觀念,但越來越趨向西方民主開放式的教養,且同意「應支持孩子做任何他想做的事」的比例相當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階段的孩子也很需要父母訓練他自我控制的能力,若一味的縱容孩子,長大後可能變成我行我素的「小皇帝」。

臺灣家有三歲幼兒的父母的教養價值觀調查。圖/雞湯來了。

任何教養風格其實都因著社會文化而產生,也因著社會變遷而改變。面對日新月異的教養觀念,或許重要的是教養者應先瞭解自己的教養理念是什麼,接著才能知道自己要選擇什麼樣的教養方式,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規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此一來,才能在面對五花八門教養資訊時,給自己一個判斷和學習的機會。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爲(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 張鑑如(2019)。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36月齡組第一波36月齡(D00168)【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D00168-2
  •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五南。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連結:「民主權威」最好?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

文章難易度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避免孩子霸凌人或被霸凌,情緒的調解可能是關鍵?認識霸凌與情緒反應的關聯
雞湯來了
・2019/12/03 ・242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學校就像個小型社會,小小年紀的孩子,卻常出現排擠、霸凌。隨著社會變遷,霸凌的類型變得越來越多樣,有外顯可見的肢體霸凌,容易被忽略的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甚至是新世代特有的網路霸凌,或反擊型霸凌。同儕相處的難題,已成為許多孩子最大的困擾,也很可能是孩子變得「怪里怪氣」的元兇。

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認識「霸凌的種類與情緒反應」,進而找到「協助孩子因應霸凌的方法」。

24%中學生曾為 霸凌/被霸凌者

一個針對小學生的研究發現,小男孩有負向同儕關係的程度上比小女孩明顯,而隨著孩子長大,同儕的友好和排擠的程度都隨之升高,也就是說,小六的孩子相較小五以下的孩子,和好麻吉感情特別緊密、也最會排擠非我族類。

另一個針對中學生的研究發現,約 16% 的學生是被霸凌者,11% 的學生是霸凌者,綜合而言 24% 的學生是霸凌/被霸凌者,也就是說,平均每 4 個孩子就有一個是霸凌或被霸凌的人。霸凌的種類以言語型、網路型最常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避免霸凌?「情緒」調解是關鍵

研究發現,是否霸凌或被霸凌,和當事者習慣因應情緒的方式很有關聯。霸凌者習慣以宰制他人的方式處理問題,而被霸凌者常用壓抑退縮、忽視的方式面對。長久下來,可能會習慣用過度高亢或卑微的方式處理事情,變成校園中的「惡霸」,或總是被欺負的「弱雞」。

希望孩子好的家長們,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惡霸或弱雞,那該怎麼辦呢?其實關鍵就是要協助孩子避免總是用宰制他人、或壓抑自己的方式面對困難,所以要練習覺察和處理情緒,多使用「我和你是平等的」的心態,不卑不亢的與對方溝通協調,或尋求他人協助。

而培養孩子調解情緒的方式,可以從以下兩大個面向著手:

1.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親子好關係

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教養方式,會在無形之中養成孩子表達、溝通、因應情緒的方式,進而影響到同儕關係。

  • 親子常相處,拉近彼此的距離:研究發現,親子關係好且常共處,孩子的同儕互動關係也比較正向;反之,若親子關係較為疏離,同儕關係也比較不好。我們可以推論,如果家長和孩子常相處,且有良好的關係,感到彼此「很靠近」,那麼孩子會有充分的機會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用適當的方式溝通和討論,比較不容易用霸凌解決問題,若被霸凌也比較敢於和家人說。
  • 用「民主式教養」教孩子尊重:另一個研究則發現,「民主式教養」教出來的孩子,比較不會霸凌他人,而「放任式教養」下的孩子,霸凌他人的比例較高。我們可以推論,在民主式教養中的孩子,家長傳達給孩子同時有教導和尊重的態度,所以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良好的溝通方式。

2. 和孩子一起「接住情緒」

霸凌或被霸凌者,常因不會適當表達內心情緒,而造成火山爆發、或壓抑憂鬱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試著用認知行為學派大師 Ellis 提出的「理性情緒治療」來檢視情緒。台師大教授吳麗娟指出,接納情緒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唯有接納產生的情緒,接著處理情緒產生的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先允許情緒存在──接納任何情緒:接納情緒的關鍵在於:不論擁有什麼情緒,都重視且接受;更不會因為是負面情緒,就急著把壞情緒拋開或假裝沒這回事,試著用同理、感同身受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理解。
  • 再理性處理引爆源頭──對事情的「評價」:處理情緒的重點其實不是情緒本身,而是對事件的看法、想法,因此可以試著用理性、客觀的方式想一想,為何會有這樣的情緒?並試著從多個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或聽聽不同人的看法,能避免陷入非理性信念,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有情緒時被穩穩地接住,是一種很有安全感的狀態,以後情緒又來了、想發脾氣、想哭……的時候,比較不會用爆發或壓抑的方式處理,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霸凌或被霸凌者,而能適當的表現出自己的情緒,並進而挖出真正的源頭,有效地解決積累在心底的東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延伸資源

參考資料

  • 陳逸群(譯)(2001)。艾里斯:理情治療學派創始人(原作者:J.Yankira)。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 許思景、何慧群(2015)。小一新生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之因應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7),120-124。
  • 李卓穎、楊士隆(2011)。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3(1),81-131。
  •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 吳麗娟(1986)。理情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理性思考、情緒穩定與自我尊重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9,177-218。
  • 古乃先(2008)。從個人、家庭與學校面向探討國中生的霸凌行為。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1-103。

本文轉載自雞湯來了,原文標題:如何避免孩子成為霸凌/被霸凌者?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臺灣父母都「管太多」?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
雞湯來了
・2019/11/15 ・312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同樣的情境,不同教養風格的父母,會呈現出不同氣氛。圖/wikipedia

關於教養風格,您一定聽過「民主權威」、「專制權威」等名詞,這是來自西方多年累積的研究結果。那臺灣的教養風格又是如何呢?

近 20 年來,臺灣的家庭研究學者也致力於研究專屬臺灣人的教養風格。他們發現,基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社會和華人社會的教養邏輯會有所差異,所以如果我們僅用西方的標準來看待臺灣父母的教養,可能多數臺灣父母都變成「管太多」。

西方教養邏輯:支持、要求

以 Baumrind、Maccoby 和 Martin 的研究成果來說,西方的教養風格主要可以分成提供親情和照顧的「支持」取向,和監督、訓練和約束的「要求」取向,而依據支持和要求的程度不同,組合出四種主要的教養風格:「民主權威」、「專制權威」、「寬容放任」與「忽視冷漠」。

圖/西方的教養風格分類

如同我們所知,許多研究大多證實「支持」有利於發展正向親子關係,亦可減緩嚴厲管教的負面影響;但「要求」取向的教養卻有不同的結果,若是適當的監督可能可以有效控制孩子的行為,但若以高壓、嚴厲的管教則被認為容易引起親子間的衝突,或是負向影響孩子的各項發展,例如社交情緒、語言發展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教養邏輯:管

臺灣家庭研究顯示,我們不能全然使用西方的標準來看待臺灣父母的教養方式,背後的文化邏輯並不相同!

西方社會在個人主義的薰陶之下,教養理念以子女的發展益處為主,重視的是孩子人格的正向發展,因此會以培養自主獨立、創意多元、追求個人生涯為目標;然而傳統的華人社會則較重視家族主義,家人與親戚之間有較強烈的連結性,教養理念以培養符合社會期待、家族益處的目標為主,重視的是孩子能成為榮耀家族、光耀門楣的人。

因此,華人的教養邏輯與西方的「支持」和「要求」不盡相同,學者認為,華人的教養可以用「管」這個字一言以蔽之。「管」的內涵包含「監督訓練」與「照顧關愛」的取向,兩者是難以區分開來的,換句話說,華人父母的教養常常有著嚴格管教的表面,但底下實則隱含著對子女的關愛和期待。

光用文字可能難以想像何謂「華人式教養」,我們不妨觀看短片《愛無限》來幫助理解。影片中,一位母親期許女兒能在舞蹈上有傑出的表現,從小就讓她習舞,並在一旁陪伴練習。當女兒起舞時,母親的心情也隨之舞動:女兒表現不好時,便表露失望,甚至不惜以打罵處罰;當女兒在舞台上閃閃發光時,母親在台下以肯定的眼神,透露出她永遠以女兒為榮。

在這樣的傳統文化之下,多數的情況下子女或能體察父母的嚴格管教是「愛之深,責之切」,也能明白父母有許多不得已和犧牲,而產生對父母的「敬重」、「恩情」與「孝順」。而如此的文化差異,對於教養風格的分析討論就不應以西方的架構來進行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青少年成長經歷的教養風格

為了瞭解臺灣家庭的教養與西方的差異,學者以管教行為最為明顯的青少年及其父母為對象,進行教養風格的分析。青少年歷程研究(TYP)以父母對子女的「約束限制」和「費心安排」來歸類教養風格,分析出四種類型:「扮黑臉」、「扮白臉」、「雙管齊下」與「放手不管」。

台灣青少年經歷之教養風格分類。圖/雞湯來了。

有趣的是,四種教養風格與青少年子女的「學業成就」、「自尊感」和「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明顯的不同,也就是說,「雙管齊下」的教養風格並沒有特別具優勢,「扮黑臉」的教養風格也並未教養出較差的孩子。

研究者認為造成這種結果的關鍵在於「子女的認知感受」,換句話說,子女對於父母教養的感覺才是影響其發展的關鍵。在研究中,發現即使是「扮黑臉」的教養風格,子女也並未覺得父母管太多,可能的原因是,如果子女認為父母的嚴格教養其實包含著對自己的關心和期待,所以消減負面影響的效果。

由此可知,臺灣與西方的教養風格雖然都有嚴厲管教、溫柔慈愛、恩威並重及忽略漠視的元素存在,但對子女的影響卻有不同的效果存在,臺灣的教養風格即使比較嚴格控管,但關鍵在於子女是否認為這是父母的用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xhere

對於不同階段的孩子,父母教養風格也不全然一樣,但其實也可見其「管教」與「愛」共存的內涵。有研究探討國小兒童父母之教養行為,大致上可歸類成三大取向:

修正不當行為和討論:採用說明、提醒、指示或處罰不良行為/詢問意見、討論

例如:「他太過吊兒啷噹我就會糾正,先用警告,再不聽的話,我就會處罰,我不會寵小孩。」

服務、示範和練習:提供服務、練習機會及示範行為等

例如:「他吸收快,忘的也快,要重複地加強,就是重複幫他複習注音,我就買這個東西,每天叫他寫ㄅㄆㄇ,每天寫一遍、唸一遍……」

鼓勵良好行為和自主:物質獎勵、教導指示良好行為/自己做決定

例如:「我會耐下性子,用鼓勵的方式,如果你能達到的話,我就會買個玩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處於兒童階段的父母,他們的教養風格大多包含了「訓練」的成分,雖然表面上大多看不到直接說我愛你等行為,但實則也隱含了家長對於子女的期待與關愛。

幼兒發展資料庫顯示逐漸改變的教養風格,我們越來越「縱容」孩子?

然而,在西風東漸的教養文化之下,為人父母的價值觀也有所改變。2019年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最新的資料顯示,現在家有三歲幼兒的父母的教養風格雖然還有「管」的觀念,但越來越趨向西方民主開放式的教養,且同意「應支持孩子做任何他想做的事」的比例相當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階段的孩子也很需要父母訓練他自我控制的能力,若一味的縱容孩子,長大後可能變成我行我素的「小皇帝」。

臺灣家有三歲幼兒的父母的教養價值觀調查。圖/雞湯來了。

任何教養風格其實都因著社會文化而產生,也因著社會變遷而改變。面對日新月異的教養觀念,或許重要的是教養者應先瞭解自己的教養理念是什麼,接著才能知道自己要選擇什麼樣的教養方式,要給孩子什麼樣的規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此一來,才能在面對五花八門教養資訊時,給自己一個判斷和學習的機會。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爲(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 張鑑如(2019)。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36月齡組第一波36月齡(D00168)【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D00168-2
  • 吳明燁(2016)。父母難為:臺灣青少年教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五南。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連結:「民主權威」最好?中西教養風格比一比

文章難易度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