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今天】8/21——尼奧斯湖一夜滅村事件
1986 年 8 月 21 日的夜晚,非洲喀麥隆西北部一座火山下的居民多已進入夢鄉。一片靜謐中,驀然山頂的傳來彷彿是悶雷的隆隆聲;縱然有人被它吵醒,也因為地面毫無晃動,天空亦無火光而大都不以為意,繼續闔眼入睡。
聲音來自火山口的尼奧斯湖(Lake Nyos),只見湖面噴出高達一百公尺的氣體,在半空集結成雲,逐漸擴大的雲氣沿著地形往山下沉降,無聲無息地逼近村莊。被雲霧包圍的村民隨即無法呼吸而昏死過去,牲畜亦未能免;彷彿死神張起巨大的斗篷,拂過之處,一片死寂。
這團雲氣造成了方圓 25 公里內一千七百名居民當場死亡,三千五百頭牲畜也倒地暴斃。究竟是什麼致命的氣體一夜之間奪走那麼多生命?
就只是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比重比空氣大,所以才下沉至地面;往前流動推進時,又把原來的新鮮空氣推擠至上方,二氧化碳的濃度只要超過 15%,就會使人在幾分鐘之內窒息而亡。問題是,那麼大量──估計至少有 1.2 立方公里──的二氧化碳從何而來?
科學家對此有不同意見,一派認為是當天直接從火山內部爆發出來,另一派認為二氧化碳累積在湖底已久,直到當晚才像打嗝一樣傾洩而出。幾年之後,科學家量測二百米深的尼奧斯湖,發現底部有一層湖水富含二氧化碳,而且高度隨著時間過去而增加,證明二氧化碳是從火山內部慢慢滲漏至湖底,當趨近飽和時,一點外力就會破壞平衡,使得蓄積已久的二氧化碳像開香檳那樣噴發出來。事發當時,極可能就是湖邊的一處山壁崩落,岩石墜落湖底而觸發。
事實上,在此次事件兩年之前,就在尼奧斯湖東南方一百公里處的莫撓恩湖(Lake Monoun)也爆發同樣事件,造成 37 人死亡。這是目前歷史上僅有的兩次紀錄,然而科學家發現位在剛果與盧安達交界的基輔湖(Lake Kivu)也富含甲烷與二氧化碳,其水深是尼奧斯湖的兩倍,代表能蓄積更多的二氧化碳,而周圍又有兩百萬人口,一但爆發將更致命。因此科學家已在該處設立多處監測站,監測二氧化碳濃度,希望能發揮預警的作用。
尼奧斯湖附近倖存的居民,仍不願意離開祖靈之地。法國團隊於 2001 年與 2011 年先後在尼奧斯湖立起三根排氣管,讓二氧化碳平時就能宣洩,希望能有效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