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盲實驗之必要 │ 科學史上的今天:07/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九世紀末,德國有隻名叫漢斯的馬聲名大噪。牠的主人是位中學數學教師,而他竟然也把漢斯教會做算術!例如主人問牠 3+2 等於多少,牠就會用馬蹄在地面點五下,甚至連「這個月的第八天是星期二,下星期五是幾日?」都答得出來。漢斯到處巡迴表演,無論題目是口述或書寫,牠都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敲出正確答案,毫無作弊之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其中蹊蹺就在於「觀察者期望效應」,而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Claude Bernard, 1813-1878)早於十九世紀中就提出了藥方。

貝爾納於 1813 年的今天出生,他剛進大學沒多久就輟學到藥局當助手,但他其實志在創作歌舞劇。21 歲時,他帶著作品躊躇滿志的來到巴黎求見一位評論家,結果得到當頭棒喝:還是放棄春秋大夢,回去念你的藥學吧!貝爾納聽進去這個相當直白的建議,唸完醫學院後先到巴黎一家醫院實習,接著到醫學院的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後來陸續升任助教授、正教授。

貝爾納在生理醫學上有許多重要的貢獻,包括率先發現胰臟在消化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推翻動物所需的糖份是直接來自食物的錯誤觀念,以實驗證明血糖是由肝臟轉化調節;發現血管的收縮與舒張受到神經控制,以因應體內器官的相關活動。貝爾納從這些發現得出「內環境」這個創新的觀念,主張內分泌、血液、體溫、……等等必須維持穩定平衡,才能在外部環境劇烈變化時仍能存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醫學上的發現,貝爾納在 1865 年出版的《實驗醫學研究導論》,更是在實驗的方法學上提出許多超越時代的準則,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雙盲原則」。當時雖然已經知道應避免讓實驗對象知道相關訊息,以免因為預期心理而產生「安慰劑效應」,但是,科學家本身仍然從實驗的設計、觀察到整理數據都一手包辦。貝爾納反對這種做法,因為實驗者很容易先入為主地選擇符合己意的數據,忽略不利的實驗結果,甚至影響到受試者的反應,因此他主張實驗的觀察者應該對實驗目的一無所知,才不會影響實驗結果。

前面提到的「聰明漢斯」就是藉由觀察主人下意識的身體語言,例如從緊繃變成放鬆,而停止敲擊地面,並非牠真的知道正確答案。如果漢斯看不見主人或主人不知道題目時,漢斯就答不出來了。

如今雙盲實驗除了醫學,也普遍運用於心理學等社會科學上,成為基本準則。因此科學史家科恩(I. Bernard Cohen)就讚譽貝爾納為「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瑞棋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