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個夠格的吃貨?–《吃的藝術:42個飲食行為的思考偏誤》推薦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每天都在問自己三個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中午要吃什麼。

好吧,上面這句話是胡扯的。但不只是科學家,在看這本書的你可能也跟我一樣,每天都在苦思那最後一個問題。

像我一樣每天中午都外食的上班族很多,我跟同事甚至討論過要不要乾脆轉行去做「中午要吃什麼」App ,因為不但自己每天都用得著,而且比起科學傳播市場大不少。可惜我們動作慢。你只要上手機應用程式市集去搜尋,會發現類似的 App 已經好多個。

即使如此,每天都得吃,而每次吃之前,就得綜合無數條件,做出風險不明的抉擇,這實在是把現代人逼得有點緊。儘管近年來一連串食安問題頻繁且驟然降臨台灣,踩得我們是措手不及,而且踩得我們也有點麻痺了,但我們在吃之前得要處理的認知關卡並不只是如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下子生酮飲食紅了,一下子防彈咖啡夯了;一下子超級食物紅藜誕生了,一下子冷壓果汁高尚了;一下子有人說只該吃菜,一下子有人說只該吃肉;一下子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一下子早餐最好少吃甚至別吃;一下子有人說該多吃魚,一下子有人說不該吃魚,當然也有人說要沒魚吃了,準備開始吃蟲補充優質蛋白質吧。

如果你也被這些不請自來徒增困擾的資訊搞得想吃土,那麼就先來嗑這本《吃的藝術》吧。這是一本看了就想一次看完,即使並沒有這個必要的俏皮知識書。

本書由多則短篇集結而成,恰如其分地用生活感十足的案例,結合從心理學、營養學、生物學、經濟學等領域挖掘出的最新知識,加上每篇結尾那畫龍點睛的小提示,是我非常喜歡也很想學習的一種科普寫作方式。

閱讀起來像是在吃口感酥脆的洋芋片,帶著恰好的鹹味與清爽的檸檬香,咔滋咔滋地聲音刺激著食慾,我那貪食知識的腦一刻也停不下來地吃完了整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xels

作者不是台灣人,書中描述的場景主要在歐美,但每篇案例都讓我能聯想起自己的吃喝生活,也解開了許多我從沒認真想過的個人飲食習慣之謎,例如為什麼喜歡吃某些東西,為何無法抗拒某些口感,為何到了超市會忍不住想買某些吃的,為何看到某些顏色就感覺有點餓,又為何被朋友形容成是個不在乎吃什麼的人(儘管我自認不是)。

我們常說台灣人很重吃,而且我們的確也有獨特的飲食文化,但吃不只是結果,而是抉擇。

每次決定吃什麼、怎麼吃,就像投票一樣,而這本書著實讓我在每次投票前都能更清楚自己為何而投,很高興我的舌頭未來將比我更能善盡公民義務。

想想也很不可思議,那就是即使作者寫得讓我這個台灣人再贊同不過,但我們卻實實在在地吃出了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就是吃的奧妙之處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購書連結:
讀冊博客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國威 Portnoy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