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精神心理

吵吵架也挺好的:從日劇《毛毯貓》談親密關係中的爭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近迷上了《毛毯貓(ブランケット・キャッツ)》這部日劇。原本只是因為很愛貓,所以看了這部日劇。但漸漸卻發現,這部日劇,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警告,以下段落有輕微劇透——————–

 

在第一集當中,一位女孩因為失智的高齡奶奶即將到她家短暫居住的關係,想向男主角領養一隻貓,假裝成家中原先過世的貓好讓奶奶安心,卻意外地帶出了她和前男友之間漸漸不告而別的故事,直到奶奶一句:「挺好的。吵吵架挺好的。既然是夫妻,不吵架怎麼行?」才讓這位女孩重新和前男友有了聯繫。

圖/毛毯貓(ブランケット・キャッツ)官網

在第二集當中,一位中年失業的父親即將賣掉房子,使得小孩也得搬離原先長大的地方,他用盡心思領養了一隻貓,只希望能讓孩子開心,卻換來孩子的不領情,一場家庭革命一觸即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人特殊的「遠慮」文化

在這一系列七集的故事當中,不斷反映出了日本家庭的一種特殊文化,也就是所謂的遠慮(えんりよ)文化。什麼是遠慮文化?日本人習慣在顧慮自己需求之前,優先想到其他人。就好像第三集當中的丈夫,因為自己的不孕症,加上顧慮到妻子很想要小孩的願望,因此決定欺騙妻子,告知她自己愛上別人並提出離婚;這某方面也算是遠慮文化的展現。

前一陣子,在閱讀趙文滔老師合著的《在關係中,讓愛流動》一書時 [1],讀到了這樣的文化,覺得十分的特別。在書中,老師舉了一個知名家族治療大師,李維榕博士的跨國研究為例 [2],在那個研究當中,研究人員一同觀賞一對日本夫妻的爭執。

關於這場爭執,老師在書中是這麼說的:

「一對日本中年夫妻坐在一間明亮的房間裡對談……兩人平靜地說著日語。從影片下方的英文翻譯字幕,研究人員知道太太說他們的房子需要裝潢,先生說房子幾年前才整理過,年底孩子可能會搬出去住等等。」在這裡,影片被暫停了下來,日本研究人員和其他人說明,這對夫妻剛剛進行了一場明顯的爭執,而其他研究人員則狐疑地想著「有爭執嗎?」[P.42]

東方人的吵架可能看上去非常平靜。圖/By tookapic @Pixabay

這就是日本文化和其他地區文化的不同。同樣在東亞,中國、香港的爭執是唇槍舌戰,但日本卻是如此地平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和日本文化相似的是,台灣人的文化其實有時也充滿了「將他人需要置於自己需要之前」的想法。常常,我們明明有需求,卻會選擇隱忍不說「沒關係,你們決定就好。」、「都可以呀~你開心我就開心了。」即便我們內心充滿不開心,但卻常常選擇隱忍;而這樣的文化,則來自於華人儒學的傳統,例如書中提到的:「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P.278]。

但是,吵架真的不好嗎?

有趣的是,《毛毯貓》當中的家庭,總是因為最終有人引爆了爭執,導致彼此隱忍的情緒終於宣洩而出之後,彼此的關係才得以重建、修復。而這也是華人家庭諮商師強調的一點:「家庭治療師如果能幫助家人看見彼此的體貼與心意,自然容易引導彼此表達感激,進而修補關係中的委屈與不滿。」[P.277]

在華人家庭諮商中,讓彼此了解彼此的心意,是很重要的一步。圖/作者攝影

「挺好的。吵吵架挺好的。既然是夫妻,不吵架怎麼行?」

(いだすよ。けんかしたら いいだすよ。夫婦になるんだったらね けんかしなくちゃ ダメですよ?)

過去,我十分討厭與人爭執。也因此,當我在劇中出現這句話時,突然覺得格外震撼。爭執真的是不好的嗎?隨著讀心理學多年之後,我發現似乎所有的心理現象都是一體兩面的,沒有所謂絕對的好壞。

怎麼吵,才會幸福?

關於這一點,Woodin 在 2011 年便收集了過去 64 份研究,5,071 對伴侶的資料,進行後設分析(meta-analysis)[3]。這份研究收集的主要標準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成年異性戀伴侶。
  2. 針對彼此的真實問題進行討論並錄影。
  3. 扣除掉有憂鬱、酒癮、藥物濫用問題的樣本。

Woodin 想要看看,不同的爭執方式,是否有性別差異?又,哪些爭執方式能夠正向預測關係滿意度?哪些又會負向預測關係滿意度?她將爭執的方式分成五大類,分別為:

  1. 敵意(Hostility):生氣、要求、支配、負面解讀對方想法、拒絕合作。
  2. 退縮(Withdrawal):逃避、避免眼神接觸、內心築高牆、背離對方、退縮。
  3. 悲苦(Distress):焦慮、擔心、生理上的不適、悲傷、緊張地幽默(tense humor,戰戰兢兢地和對方開玩笑之意)、發牢騷。
  4.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後設溝通(Meta-communication,針對問題重新詮釋、溝通之意)、提供解決方案、描述問題、澄清自己的需求。
  5. 親密(Intimacy):對對方抱持好奇心、幽默、正向解讀對方想法、自我接露、接納對方所言。

她又進一步將這五種解決方式依照「正負向」及其「情緒張力強弱」,區分成四個象限,其中負向的依照張力強到弱分別為:敵意、悲苦、退縮;而正向的依照強到弱則是親密、問題解決。

圖/引自原論文

不同吵法,關係影響大不同

根據她的後設分析發現,女性比較會採用敵意、悲苦、親密的方式來爭執,而男性則比較常採用退縮與問題解決的方式來面對爭執。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五種方式的性別差異,都只有很小的效果量而已;也就是說,雖然在爭執方式上有性別差異,但大多數男女性的爭執方式可能差異不大。

在異性戀夫妻中,男女性的爭執方式雖有差異,但差異不大。圖/Pixabay

那麼,不同吵架方式,對於關係滿意度究竟有何影響呢?這篇研究結果發現,敵意行為強力地預測了關係的負面滿意度,而悲苦和退縮對負面滿意度的預測力則沒有那麼強;而問題解決和親密等方式,則強力預測正向關係滿意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在結婚較久的夫妻身上,悲苦和退縮的負向預測力比新婚夫妻來得更高;也就是說,雖然這兩種面對爭執的方式傷害沒有敵意行為那麼大,但長期累積下來的效果依舊可觀。除此之外,男性在爭執時間越久之後,越容易採取退縮的行為,也就是說,如果問題遲遲無法達成共識,男性比較會選擇避而不談。

能夠解決眼前問題,才算吵了一場好架

文章寫到這裡,也差不多告一個段落了。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爭執呢?雖然敵意、退縮、悲苦等行為依然在所難免,但若能適時採取正向解決問題、增加彼此親密感的策略,則有助於增加關係滿意度。

這讓我想到了我過去寫的一篇文章,《關係中的爭執與修復》,關係不好的伴侶在面對問題時,時常會採取追逃模式(demand-withdraw):一方批評、蔑視對方,另一方防禦、築高牆。追的那一方不斷翻舊帳(flooding),而逃的那一方只能不斷反擊、躲起來而已。彼此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傳達感受,更不斷地反芻負面情緒,讓彼此關係更加地惡化。

相對的,伴侶治療大師 John Gottman 在他的書中提到 [4],關係好的伴侶並非在爭執時一直處於正向情緒當中,但他們多半能維持在中性情緒當中,也就是說,他們即便吵架,也不會心跳加快血壓暴增,其中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並不會將對方視為敵人,而是能夠真正冷靜地討論眼前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相信,在《毛毯貓》劇中的那些家庭成員當中,或是李維榕老師研究中的那對伴侶,即便表面看似平靜,他們內心的波瀾肯定暗濤洶湧。

source:Marcel Oosterwijk @Flickr

延伸閱讀

  1. 趙文滔、徐君楓、張綺瑄、徐蕾、謝宜芳、李如玉、呂伯杰(2016)。《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張老師文化:台北。
  2. Lee, W. Y., Nakamura, S. I., Chung, M. J., Chun, Y. J., Fu, M., Liang, S. C. et al. (2013). Asian couples in negotiation: A mixed-method observational study of cultural variations across five Asian regions. Family Process, 52, 499–518.
  3. Woodin, E.M.(2011). A Two-Dimensional Approach to Relationship Conflict: Meta-Analytic Finding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5(3): p. 325-335.
  4. John Gottman(2014)。《愛的博弈》。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心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View Comments